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旨在为牧者和研经者提供免费的中文研经资源,包括多种圣经版本、词典、汇编、地图以及注释系列等。
《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选自美国活泉出版社出版的《罗马书卷一:因信称义——罗马书第一章至第四章》,《罗马书卷二:恩典作王——罗马书第五至八章》,《罗马书卷三:神在历史中——罗马书第九至十一章》,以及《罗马书卷四:新人类——罗马书第十二至十六章》。
该注释系列由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又译“箴士·蒙哥马利·布易士”)撰写,钟越娜翻译。
经研经工具团队修订后,这套罗马书注释制作成了简体中文版,并已在研经工具上线。
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罗马书,并标签选择“讲道”,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
《罗马书》是圣经中最受欢迎的一卷书。这套针对它的释经讲道注释,集细致的研经和清晰的表达于一体,逐节逐段地详解经文。作者博爱思博士将深邃的解经和对当下生活的洞见结合起来,在解释圣经文本含义的同时,将其联系到教会、基督徒以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套发人深思的权威注释可以用作灵修、讲道和教导,适合广泛的读者,既包括潜心研究神话语的学者,也包括对研经有兴趣的平信徒。《罗马书解经讲道丛集》曾被《世界杂志》列入“二十世纪首选的一百本书”,并获得“一位最出色的解经讲道者,将保罗这卷伟大的书信打开了”的高度评价。本丛集共分四卷,记录了博爱思牧师多年讲解《罗马书》的讲道,其对真理的清晰解释、深邃洞见以及独特的文采广受赞誉。
基督教信仰是人类历史上一股最庞大、最能带来改变的力量,而罗马书又是基督徒信仰中最基本、涵盖最广的一本书。卷一“因信称义”阐释了保罗在罗马书的开头所揭示的福音大能。
· 罗马书导论
· 卷一译序
· 卷一作者序
· 卷二译序
· 卷二作者序
· 卷三译序
· 卷三作者序
· 卷四译序
· 卷四作者序
· 版权信息
罗马书1:1-7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这段有力的文字,是两千年前一个犹太人基督徒,在希腊的哥林多城所写的一卷书信之开场白;他写信的对象是一群他素未谋面、远在罗马的信徒。这是何等非比寻常的一卷书信啊!如果它是在别的情况下,由另一双手写成,它就可能只是一封偶然写下的信函。但是这卷书信的作者是保罗;在圣灵的引导下,由保罗写成的这一卷古老的书信,遂成了自古以来对基督徒最有影响力的文件。
让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4世纪时,有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教师,名叫奥古斯丁(Augustine),他相信基督教的真实性。奥古斯丁是一个聪明而具吸引力的男子,但他生活放荡糜烂,这在当时许多异教徒知识分子中间是很寻常的。这种罔顾道德的生活方式使他越陷越深,无可自拔。在他的《忏悔录》(Confession)第八册里,他说到虽然他相信基督教的真实性,却一直迟迟不肯悔改,不愿对耶稣基督委身。
有一天他在意大利米兰一个朋友家的花园中,忽然听到一个小孩子唱道,“拿起来,读一读;拿起来,读一读。”他以前从未听过这首歌,歌词如此特别,所以他枧其为从神来的信息。为了遵守这信息,他匆匆去找了一本圣经,随意翻开,用好奇的眼睛浏览最先出现在眼前的文字。那天他翻到的刚好是罗马书第13章,“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3-14)。这正是奥古斯丁所需要的。这番话促成了他的悔改。后来他写道,“突然之间,似乎有一道光芒出现在这段话的尾端,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油然而生,我心中一切的诱惑顿时消失无踪了。”奥古斯丁成了早代教会史——从保罗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这段时期——最伟大的人物。
我用来证明罗马书的影响力之大的第二个例子,见于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他并不像奥古斯丁那样放荡不羁。相反的,路德是一个虔诚热心的教士——一看就知道是基督徒。但路德心中没有平安。他想要讨神喜悦,被神接纳。但他越努力,似乎越对自己灵魂的得救没有把握。他与神的关系不但未日益亲近,反而越来越疏远。他对神的爱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开始恨起神来,因为神对义的要求太高了,人根本作不到。路德在心灰意冷之际,转去研读罗马书,在1:17,他就找到了解决之道,“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神将这一节的意义向他敞开,路德明白了,原来他所需要的不是自己的义,乃是神的义,这义是白白赐给人的。更重要的是,这义是人可以白白领受的,不必靠人的好行为,乃是单单凭信就可以得到的。信就是指相信神的话,信靠他。路德这样作了,他相信的那一刻,就发现自己重生了,并且进入了神的乐园。
他这样说:“我从前心中对这位公义圣洁的神不存任何爱,因为他会刑罚罪人。我对他暗怀恨意。我恨他,是因为他不仅用律法和苦难来恐吓我们这些罪人,而且还用福音来折磨我们……但是神的圣灵使我明白了他的话语之后,我知道罪人称义是因信,靠着我们主耶稣的怜悯……于是我感觉自己重生了,像一个新诞生的人……老实说,保罗的这番话对我而言,就像乐园的大门。”
路德称罗马书为“新约的主要部分,是纯粹的福音”,他相信“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彻底明白它,记在心上,并且每天阅读,把它当作灵魂日用的饮食”。
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称罗马书是“所有存在的书籍中,意义最深远丰厚的一本”。
瑞士著名的解经家哥得(F. Godet)写道:“教会史上每一次伟大的属灵复兴,其肇因和影响都必然与对这本书信的深刻认识有关。”
但真是如此吗?我们活在一个多疑的世代,不难想象现今有一部分的人听到或读到这些论述时,会对其提出挑战。我们知道神使用罗马书13:13-14,改变了圣奥古斯丁的一生,而奥古斯丁又以他对中古世纪教会的影响,改变了教会历史。我们知道神使用马丁·路德带来宗教改革。但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奥古斯丁活在第4和第5世纪,马丁·路德所服事的世代是16世纪。从那时到现在,已经物换星移,人事全非了。难道我们还指望,研读这一卷古书就能为现今世代带来非凡的影响吗?
我认为这种指望是有充分理由的,其中最大的理由是,基督徒信仰是人类历史上一股最庞大、最能带来改变的力量,而罗马书又是基督徒信仰中最基本、涵盖最广的一本书。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教师,他们只采取耶稣单纯的教训,而排斥保罗的作品,认为那些书信包含太多教义,太专门了,或用词太严厉刺耳了。他们说,我们只需要吿诉人神爱他们就够了。另外有人说,我们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作了什么。从这种观点出发,基督教的中心应该是社会性的教训;教义只会分隔人,只有伦理能提升我们的人格,促进人类的合一。这些观点都有某种程度的智慧存在,但是它们忽略了最重要的议题。人类基本的问题不是出在人不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得很清楚。问题在我们不去作我们所当作的。事实上,我们甚至缺乏去作的能力。奥古斯丁不依靠基督,而企图单凭自己的力量去革新他的生活时,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无能为力。同样的,问题也不是出在我们需要“知道”神爱我们,虽然我们确实常常怀疑他的爱。我们的致命处是在我们根本不爱神,这正是马丁·路德的发现。我们是与神为敌的。我们甚至对他怀恨;至少我们不肯让他管理我们的生命,他若想这样作,我们就会心生厌恶。
罗马书让我们看见神如何对付这问题。由于它指出神如何解决人类的这个基本困境,它也必须提出神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真正解决之道。当我们悔改认罪,诚心开始爱神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过一个正直、满足的生活之秘诀。我们不会对行善的事漠不关心,或对社会现况袖手旁观,相反的,我们将成为一股行善的积极力量。
接下去的篇章,和接下去的几册里,我们将仔细地来研究这一卷伟大的古老书信。由于本章是导言,我们最好一开始先在心中对整卷罗马书有一个概略的观念。罗马书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
1. 开头的问候和介绍(1:1-15)。罗马书是一本教义的论述;夹在典型的信件开头和结尾之间的,就是教义。但保罗和古代大多数作者不同之处在,他使用开头的部分介绍他的主题,后面再花相当大的篇幅讨论这主题。他的主题是“神的救恩”。“救恩”的意思是“好消息”。保罗所宣扬的不仅是好消息,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好消息,因为它来自那位至善的神。
2. 简短陈述主题(1:1-15)。保罗在引言里指出福音的中心是神的儿子,主耶稣基督。但这个好消息有何特殊之处?保罗的简短陈述让我们看见,福音是神将他的义启示给我们,这与人的行为无关。这两节经文改变了马丁·路德的一生,因为它们指明了人生的答案不是努力行善以讨好神,而是安息在神借着耶稣基督所完成的大工里。
3. 分析人性的败坏,以及解释基督针对人的败坏而作的工(1:18-4:25)。这是罗马书第一个主要的部分,保罗从人与神的关系来分析人的本性,其精辟入理实在是其他地方难以项背的。保罗首先指出,虽然人从自然界知哓神的存在,但人类的行动却表现得好像神不存在似的。或者即使他们口头上承认他的存在,但他们在悟性上却昏昧了,结果他们去拜受造物,而不敬拜造物主。这种故意的悖逆,神都看在眼中,他就惩罚人,任由他们陷入自己的罪所造成的后果里。罪所带来属灵上的后果败坏了整个人类,使我们被不可见的锁链所奴役。
每一个人都被牵涉到这个悲剧中。异教徒被涉及在内,因为他堕落的道德显示他被罪的权势捆绑了。那些“德高望重”之辈也牵涉进来了,因为他虽然赞成较高的行为标准,但无可避免地,他自己也达不到那标准。他的罪恐怕比异教徒还大。最后,保罗指出那些虔诚、为宗教大发热心的人之需要。那些只在宗教上虔诚的人,他们的问题是,单单信奉宗教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心。
但这正是福音介入的时机。虽然所有人都被罪污染了——保罗引用旧约的话提醒我们,“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3:11-12)。神主动来拯救我们。他透过基督的工作,提供了我们所欠缺的义。这不仅是为犹太人作的,外邦人也包括在内。难怪英国的钟马田(D. Martyn Lloyd-Jones)牧师称罗马书3:21-31是“整本圣经中最伟大最高贵的陈述之一”。
这一部分也包括罗马书第4章,保罗在这一章里指出,他在第3章所解释的福音,是神拯救失丧罪人的一贯方法。神借着耶稣基督,完成他的救赎大工;在保罗看来,这事件距离他的时代并不远,但保罗指出,时代本身并不重要。那些生在基督降临以前世代的人,也可以因着相信他、仰望他的来临而得救,正如我们这些在他以后来的人,也可以因信而得救。保罗用旧约有关亚伯拉罕和大卫王的论述来证明这一点。
4. 观察救恩的全貌(5:1-8:39)。有一些解经家认为,在这卷书信的第二个主要段落里,保罗开始从因信称义的教义,转到成圣的教义上。但钟马田的看法颇有见地,他认为保罗实际上是在显示神所成就工作的“确定性、完整性和最终性”。成圣固然包括在内,但保罗其实是在陈述神在基督里为信徒所成就的工作之全貌。这大工使他在神面前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和特权(5:1-11),能够与基督联合,得到新生命(5:12-6:23),使他不再处心积虑地想要靠律法来获致道德上的纯正(7:1-25),为他提供圣灵的能力以胜过罪(8:1-17)。最后的那段话更是充满荣耀,因为他说到在天上地上没有一件事能使我们与神在基督里那无可测度的大爱和能力隔绝(8:18-39)。
5. 基督徒的历史观(9:1-11:36)。任何人若注意到第4章和第5章之间的转变,必然会发现第8章和第9章之间的差距更大。事实上,人们对此有不少的误解。即使许多杰出的解经家,也将罗马书第9章到11章视为岔出去的一段话,他们认为保罗完全离开了他的主题,而去讨论神单独为犹太人所定的计划。我相信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第9章至11章是在继续保罗前面所说的,特别是他在第8章末了讲到的信徒在基督里所享有的永恒保障。保罗已经声称,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一样受到罪的捆绑。他指出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是垂诸永恒的,神不可能予以推翻或否认。或许有人会问,那么神的选民呢?似乎大多数犹太人都拒绝基督。若是这样,就必然会产生下列两种情形中的一种:(1)某些人(犹太人)可以不靠着基督而得救,保罗已经说过这是不可能的;或者(2)救恩是没有保障的,因为神显然已经破坏了他与犹太人定的约,所以救恩是不可靠的。
保罗的答案是,神并没有破坏他与以色列人的约。相反的,他今天还是和以前一样信实。神从亘古到永远是一样的。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刻是全部犹太人都得救的。—个人不能因为身为犹太人就自动得救。今天也没有人因自己特殊的身份而得救,不管你是否经常上教会,或道德高尚,或热心行善,或是某一国籍的人,或拥有基督徒的父母,这些都不能使你成为基督徒。我们是因信,蒙神的恩典而得救,意思是,救恩是出于神的选择和行动;毕竟这是神的救恩,而不是人的。神会一直作工,直到他救赎自己子民的旨意完成为止。
这是历史的意义。我们不是从帝国的兴衰或个人的成就来解释历史。我们从神为自己拣选子民,并且动工去雕塑他们,最终使他们得荣耀的事实,看到历史的意义。对保罗而言,这种思想是多么奇妙啊!所以他用罗马书11:33-36那首美妙的颂歌,作为这一段的结束。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他的判断,何其难测,
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谁知道主的心?
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谁是先给了他,
使他后来偿还呢?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
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6. 基督徒信仰在个人和国家生活上的运用(12:1-15:13)。保罗并不是一个不切实际、只躲在象牙塔里的神学家。他的书信总是包含了实用的、与个人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教训,而且往往以这一类的训诲作结束。此处也一样。保罗解释了神在基督里那白白的救恩,并且回答了各种合理的辩驳之后,就指出神的工作无可避免地会与个人和国家生活的细节交织在一起。他的重点是,基督徒的信仰不仅能改变人的生活,而且也只有它,能给世界带来真正的改变。
7. 结论,包括保罗对未来的计划,和最后的问安(15:14-16:27)。使徒以书信的形式开始,也以同样的形式结束。在这一大段里,他陈述了自己对罗马教会的期望,并且表示他盼望在将捐献带给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之后,能前去探访罗马教会。他又代哥林多人传达对罗马教会的问候。书信的末了是来自他同工的问候,以及他的祝福。
路加在使徒行传第19章说到,保罗在宣教的旅次中,曾经在以弗所,对住在亚细亚的人传讲“主的道”(10节)。有一卷古抄本的旁注指出,他每天花五个小时讲道。计算一下,他每星期六天,每年五十二个星期讲下来,两年之内就有三千一百二十个小时的教导,这远远超过修一个神学学士或硕士学位所需的时间。你想保罗在那两年间,教导住在亚细亚的那些人什么功课呢?我认为他基本上是将罗马书的大纲教导他们:人类在罪中的败坏,神透过耶稣基督所提供的完美而永恒的救法。
换句话说,如果今天使徒保罗在我们中间作工两年,他也会教导我们同样的事。
罗马书的信息与现今世代有关联吗?只要人类(不管其属于什么种族、文化、国籍)继续因罪而与神隔离,那么罗马书都是切合现代需要的。
基督徒的信仰是否与时代相关?只要神能用它来拯救我们,使我们这些被罪污染的人成为圣洁;只要它能为我们解释人生的意义,并且改变历史,这信仰就与现今世代息息相关。罗伯特·哈尔登(Robert Haldane)是19世纪苏格兰一位杰出的解经家,他的罗马书注解尤其脍炙人口。他在总结罗马书的教训时说,“保罗下笔时没有求助于任何人类的智慧,他只是从属天真理的泉源撷取他的思想,将当遵守的法则谆谆教诲我们这些作耶稣门徒的人,如果人类能实际照着去行,整个世界必然改观,目前这种争斗、嫉妒、纷扰的现象必然消弭,恢复当初罪尚未进入世界之前的旧观,变成一个适合主造访、也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初闻博爱思牧师的名字,是在二十年前,当时刚与外子享恩结婚,每次听他谈到单身时代在费城的生活,博爱思牧师的名字总会不时地冒出来。从外子口中知道,这位费城第十长老教会的牧师不但由于出身哈佛大学英文系,讲起道来文采不凡,而且神学素养精深,解起经来引经据典,由浅入深,使会众无分老幼,都能心领神会。外子在费城的八年,从他的讲台和个人生活典范所蒙受的教诲和启迪,并不亚于在神学院进修的收获。
博爱思牧师也一向以文思敏捷著称,他习惯于先下笔将讲稿写定,再拿到讲台上传讲,或由媒体广播出去。往往一系列的讲章刚讲完,书也已经出来了。所以他出书之快,在当今美国的传道人当中,少有望其项背的。一般说来中文读者对他还不太熟悉,目前他已出版的三十多本著作中,译成中文的相当有限,美国活泉出版社已出版了他的《基督比喻精华》。我们接着选定出版他的罗马书系列,一方面是因为罗马书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系列,在基督教界颇受瞩目;一方面也是因为注解罗马书的书籍虽然汗牛充栋,但以解经讲道的方式,将原本深奥的教义真理,以浅显优美的文字娓娓道出的,还不多见。这套书一共有四册,我们计划陆续将整套译成中文出版,盼望从中受益的不仅限于传道人或神学生,并且扩及到一般的信徒。
本书探讨罗马书第1章至第4章,正如它的次标题所标明的,“因信称义”是整本书的焦点所在。博爱思牧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进入基督徒信仰里最中心、最基要的真理中,那就是救恩的福音。我们顺着保罗的思路,看到人类的堕落光景,和因犯罪而将面临的灭亡。但神因着爱,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逃生之计。这些全是出于恩典,人毫无功劳可居。这本来是再清晰不过的信息,可惜今日教会已经不再重视这方面的教导。我个人读毕这书时,有一种穿过薄雾,终于得识一个早已会面却未相知相惜的朋友之感。这个因信称义的古老教义,再度使我对神的智慧和恩典,油然生出珍惜和感恩之心。
此书译毕未久,即传来博爱思牧师去世的消息,令人叹息。一代忠仆凋谢了,但他的事工并未歇止。但愿神使用他这一系列代表之作,造就信徒,使我们成圣。
译者
钟越娜 谨识
主后2000年岁末
研究罗马书,这本身是一件庞大的工程,但也颇叫人兴奋。这是我四年前开始这一系列研讨时的心境,如今我还有同样的感觉。或许你拿起这本书,读我这篇序言时,也会与我有同感。
这种感觉其来有自。至少罗马书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广为有识之士和学术精英研讨的对象。当然,像“美国独立宣言”一类的文献也同样受到密集的研究,但即使这样重要的文件,其所引起的研究兴趣也大半局限在一个国家当中;而在基督教所及的任何地方,罗马书都引来人们广泛的注意和研究。从它的作者(也是基督教会第一位宣教士)使徒保罗的时代迄今,将近两千年来,罗马书已经被成千上万的人研究切磋过了。
历来对罗马书有专精研究和贡献的解经家,也构成了基督教会史上重要的一页。研究这卷书信,就好像踏上先圣先贤的足迹。我们不仅踏着保罗的脚踪,而且一路上等于踏着诸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罗伯特·哈尔登(Robert Haldane)、查尔斯·贺智(Charles Hodge)、钟马田(D. Martyn Lloyd-Jones)等许多伟大神学家和牧者的足迹前进。
但我个人认为,让我们感到震撼的,不单是前人的见证所发出的耀眼光芒。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抱着一种期许:或许研读罗马书会带给我们长远而深刻的改变。毕竟这是罗马书写作的目的,它也确实达到了目标。我在第一讲的导言中引用哥得的话,他说教会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属灵运动,不是因为人们对罗马书的真理有深邃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确实是如此。但受罗马书影响的不仅是教会,还有成千上万的个人被它感动,而甘愿为耶稣基督出生入死,在所不惜。既是如此,我们何不让这种改变也成为我们个人的经历呢?
当然,我们都害怕改变,它会使我们焦虑。但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若在属灵上病入膏肓,就需要靠着福音,脱离灵里的死亡,进入属灵的生命中。我们的门徒生活若懒散迟钝,就需要苏醒过来,看见基督里的更新生命之荣耀。我们若对别人的属灵光景漠不关心,就需要对他们那种没有基督的生命将导致的灾祸心生警惕,并且起来将福音带给他们。
我必须承认,在研读罗马书时,我曾受到教诲、感动,甚至里面深受搅动。最重要的,我看见自己对福音的认识是多么狭窄;事实上这在大多数福音派(特别是美国)的人当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以前说过,美国信徒顶多精通罗马书第1章至第4章,甚至还未开始认识第5章到第8章,至于剩下的部分就更别提了。但现在我甚至都不敢确定,我们是否明白前四章。我们是否经常听到对于人类败坏光景的讨论,像保罗在罗马书第1章所作的那样?我们多久才能听说,从神的观点看人类是完全腐败的?我们要多久才听到一次有关代替、救赎、称义,或信心的信息?而这些都是罗马书第3章的中心教义。我们多久才能听到一次对旧约真理的辩证?而这些正是罗马书第4章的重点。
相反的,我们只热衷于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诉求的教训。我们的教会已经反映出这个事实。从世俗的观点看,今日许多教会非常成功——有华丽堂皇的建筑物,庞大的预算,在每一方面都是大手笔——但却因灵魂的贫穷而受亏损。
我觉得这一切都显示,如今是时候了,我们应该回到基本的东西上,回到能改变生命的基本教义上。这就是说,我们该回到罗马书的教义上。我鼓励你和我一起,借着这卷解经讲道集,和接下去的三卷,重新探讨这些基本的真理。这一系列的信息是1986年9月,到1988年6月,将近两年的时间在我牧养的费城第十长老教会主日早晨所讲的。同样的讲章也曾在1987年至1989年间在我的广播节目“研经时刻”中播出。正如我在所有作品中的序言里所作的,我要在此感谢第十长老教会的同工和会众,允许我花这么多时间来读书,和准备这些讲章。
当我们再度发现福音的伟大真理,并且开始将其实践出来时,谁知道神要为我们成就何等的事呢?但愿他赐下一次大复兴!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但愿他再度使我们更新。
博爱思
于美国宾州费城
主后两千年夏天,惊闻博爱思牧师因肝癌骤然去世,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惘然。忆及前一年夏天曾往美国东部送儿子上大学,途中路过费城,本想与博爱思牧师一晤,但他的秘书吿知,牧师度假中,不在城内,建议另安排日期会面。可惜我们行程匆匆,不可久留。谁知那一次的失之交臂,竟成了无以弥补的遗憾……
博爱思牧师旅世仅六十一载,正值他治学、讲道的颠峰时刻。从人看来,他突然从人生舞台谢幕,实在叫人扼腕。但神知道这位忠仆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博爱思牧师一生只牧养过一所教会,就是费城第十长老教会。他在这三十多年间,忠心传讲神的话语,为天国结实累累。他的广播节目“研经时刻”更是脍炙人口,造就无数信徒。此外这位哈佛大学英语系出身的传道人也素以下笔迅速、文采优美见称。
他已出版的四十多本书中,译成中文的并不多。美国活泉出版社继他的《基督比喻精华》之后,推出这一套罗马书解经讲道集,因为这套书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也最受神学家和传道人瞩目。此系列一共有四巨册,我们决定一次出齐,好让读者在研读罗马书时,有较整体的参考资料。
本册以《恩典作王》为标题,讨论罗马书第5章至第8章。博爱思将焦点分别放在神的主权、恩典,和圣洁上。他一方面强调我们在基督里的保障,一方面强调信徒在圣洁中长进的必要。最后一部分“不止息的爱”各章尤其感人至深,博爱思以他温柔的牧者心怀,对基督徒的受苦作了极深刻的分析和解释;加上例证和诗歌,娓娓道出基督那无可隔绝的大爱,相信必能带给读者极大的安慰。
我们悼念博爱思牧师之际,也不禁要为他一生劳苦的果效,而向神感恩。
译者 钟越娜 谨识
主后2000年夏末
一年半以前我替这套罗马书解经讲道丛集卷一写序时,完全没有料到我会这么快就替卷二写序。促使我改变计划的原因是,负责印书的贝克出版社决定一次推出整套四卷中的前两卷。我颇赞成他们的建议,因为这样读者可以同时参考前两卷,至少能对罗马书前半部的信息作一气呵成的研究。
剩下的两卷分别探讨罗马书第9章至第11章,和第12章至第16章,相信也会很快陆续出版。这一系列的罗马书讲章是我在费城第十长老教会传递的信息。屈指算来,我在这个教会的服事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我在卷一的导言中说过,美国福音派对圣经中最伟大的这卷书信,认识得相当有限。很少有人真正彻底地明白第1章至第4章,虽然他们自认为如此。如果较熟悉而简单的前几章都这样,更何况第5章至第8章呢?让我指出许多福音派的作法。他们阅读5:1-11,认为这段经文不过是在列出信徒靠耶稣基督称义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或利益。然后他们再跳到第8章,替自己和别人找到保证:他们被神称义之后,就可以在基督里得到永远的保障,没有任何事物能使他们与神在基督里的爱隔绝。
当然,一个人若真的称义或重生了,这样说并没有错。但一个人在悔改相信之后,若欠缺了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义中成长,活出胜过罪的生活——那么这种在基督里可以万无一失,“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观念,就只是他个人一厢情愿的认定而已。
这几章就是要说服人这一点。它们的主题是恩典作王,这并不表示无论我们作什么,甚至继续悖逆,生活放荡不羁,神还是会以恩典待我们。恩典作王的意思是,恩典能在属基督的人里面得胜,产生真实的虔敬和义。罗马书第8章也说到这一点,最先是在第3节和第4节,那里说神“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保罗又在第5节至第8节说,那些属肉体的人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徒乃是被圣灵掌管的人(9节)。因此基督徒满足了律法对义的要求。
我相信这是美国福音派迫切需要洗耳恭听的信息。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软性的福音,其最终否认这一类的信息,因为它宣称:信徒不必成圣仍然可以更新;即使他里面缺乏基督的生命,他仍然可以享有在基督里的保障。
难怪有那么多福音派与他们四周那些不敬虔、未更新的人无分轩轾,难怪善于推销自己的福音派教会一直无法对周围的文化产生影响。我们作工的效果不彰,是因为我们中间许多自称基督徒的,其实还未真正得救呢!
我邀请你与我一起研读这些伟大的篇章,正如我的会友从1988年7月到1990年7月所作的。同样的讲章也曾在我讲完之后六个月在“研经时刻”广播节目播出。
在这段研究罗马书的过程中,我的信心大大得到坚固,我深深体认到神的主权、恩典,和圣洁,我也体会到属他的人(就是自称基督徒的)是多么需要成为圣洁。我们本不是圣洁的子民,但我们若一天一天与神亲近,活在圣经伟大的教训中,就能日益在圣洁中长进。确实,我们必须成圣!
依照惯例,我仍然要感谢第十长老教会的会友,容许我花这么多时间在研究圣经和预备讲章上。我相信会友们也必定能从其中受益。
但愿神在这个传福音大业正逐渐式微的世代祝福我们,但愿我们能恢复神的整个计划。我相信要朝此方向进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勤读圣经、默想,并传讲罗马书的信息。
博爱思
于美国费城
博爱思牧师这一系列的罗马书讲道丛集,是他一生著作的高峰,也堪称其代表之作。美国活泉出版社在推出他的《基督比喻精华》之后,开始着手翻译这一套四卷的巨著。译者才刚译完卷二,就惊闻博爱思牧师去世的消息。这位神仆旅世只有六十一载,在服事生涯的最高点离世,实在令人惋惜。他一生忠心牧养群羊,又以著作和广播节目,供应广大读者和听众的需要。有人说:“人生不在长短,而在如何度过。”博爱思牧师的一生实在是最佳的诠释。
本卷以《神在历史中》为书名。顾名思义,这里面有关神学教义的讨论必然丰富扎实。现代许多基督徒一谈起教义,就退避三舍,认为与己无关。但阅毕此书之后,相信读者会发现,原来这些有关拣选、定罪等教义竟然与我们的基督徒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深深影响着我们对神的计划、对世界、对自己的基督徒旅程之观点。好在博爱思牧师以出身哈佛大学英语系的文学底子,为原本枯燥的神学论述,添加了多彩多姿的比喻和解说,使人读来不但丝毫不觉吃力,而且兴趣盎然,欲罢不能。这大概就是一个优秀的讲道者独特之处。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相信读者仔细研读过这一套罗马书系列之后,虽然比不上在神学院修一门罗马书的课,但也相去不远了。
译者
钟越娜 谨识
主后2001年暮春
我写完罗马书解经讲道丛集卷三的同一周,就开始写这篇序文。这一卷最后讨论到保罗在罗马书第11章末了提出的三一颂: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他的判断何其难测!
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谁知道主的心?
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谁是先给了他,
使他后来偿还呢?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
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我从研读这段三一颂,蒙受不少祝福。但我也以一种崭新的方式体会到,它也表达了保罗作为神话语的教师所特有的能力。保罗并不是从人开始,但我们处在以人为主、以满足需要为诉求的教会中,很容易倾向于这样作。保罗乃是从神开始!更进一步说,他继续将焦点集中在神身上,知道任何具有真正属灵价值的事物都只有透过神,靠着神的能力才能达成。他也以神为归依,意思是他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荣耀神而作。
如果我们的教会能够重拾使徒这种以神为中心、让神来引导的态度,我们的光景必然顿时改变!当然,目前似乎不可能,至少我们并未往这方向走。今天的基督徒不但不去思想神,不试着更多认识他,反而花大半时间想到自己,结果我们陷入自我分析、自我冥想的地步,以致无法自由地全心、全意、全性、全力去爱神,事奉神。
这种可悲的态度会影响我们读罗马书第9章至第11章,或者说,这会导致我们忽略这几章的重要性。相信我这样说也不为过:很少有基督徒真正好好研读这段经文,也少有传道人以此为讲道题材。为什么?或许因为这几章很艰深难懂。但大半是因为它们与圣经其他经文相比,其焦点较集中在神的荣耀和道路上,而将我们拖往的方向,又往往令人感到不自在。
这些题材逼得我们不得不深思。就像其他严密的逻辑训练一样,这种思想的锻炼是满痛苦的,但却对我们有益。我们若要成为强壮的基督徒,就必须接受这种磨练,让神装备我们,好让我们能用真正、扎实的基督徒信仰,向这个悖逆弯曲的世代提出挑战。
我在每一卷的序言中,都会向费城第十长老教会的会众致谢,因为他们鼓励我采取这种详尽、解经、以教义为主的讲道方式。我牧养这个教会已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多年来,相信他们也从这些讲章获得一些益处,至少我自己是获益匪浅。或许对我的会众和其他一些人而言,本卷书中的资料会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因为这些都是我从1990年9月至1992年7月在第十长老教会的主日讲章,也曾经在1991年至1992年的“研经时刻”广播节目中播出。
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强过它所拜的神,至于我们基督徒,没有什么能比我们对真神的认识更强壮,比我们顺服神、荣耀神的欲望更强烈。但愿神祝福这些讲章,引领更多人明白神的性格和伟大,使许多人因而得到复兴。“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博爱思
博爱思牧师一共花了八年时间,才讲完这一系列探讨罗马书的信息。而翻译这四巨册,也花了我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当中,世事多变,在我刚译完卷一不久,博爱思却溘然辞世。原本打算在费城的聚首,如今已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邀约。
哲人已逝,但他留下的文字遗产,却仍然服事着我们,丰富着我们的想象,导引着我们的思维。这再度印证了一个事实:神的仆人可以逝去,但神的事工必历久而弥新。
本卷探讨罗马书第12章到第16章,这整段一向被视为罗马书的“实用”部分。与头十一章分量极重的教义相比,这几章主要是将前面閛释的教义运用在基督徒生活上。一个基督徒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保持对神的专注和委身?一方面心意更新而变化,一方面不沾染世俗?保罗为我们作了详细的指导,而在博爱思牧师的犀利剖析下,这些教训变得更加平易可行。
正如本卷书名《新人类》所显示的,我们作基督徒以后,就成了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新人类当有新生命、新作风、新目标。而一切更新都当从思想开始,“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罗马书最后这一大段,即是作“新人类”的具体指南。
很多基督徒畏于罗马书的艰深教义,而对这卷珍贵的使徒书信避之三舍。但我相信读了博爱思这一系列罗马书解经讲道丛集的人,一定会发现罗马书的教训既清晰,又实用。若是这样,博爱思牧师一生心血,也算有了回报。
译者
钟越娜谨上
2001年冬
我每完成一件重要事情,心里总有很深的满足感,特别是经过一段冗长岁月,眼见这一套罗马书解经讲道丛集终于大功吿成,真有如释重负之感。我1986年秋天开始教导罗马书,接下去的八年,这成了我在费城第十长老教会每周主要的讲道事奉。这套丛集一共有四卷,每卷信息大约花两年的时间讲完。
但我结束这项事工之际,心中不仅洋溢着满足,内心深处充满对神的感激,感谢神让我完成这套重要的巨作。我也满怀期待,盼望神使用这套书,在许多人生命中动工,让他们因认识使徒书信所阐释的伟大教义而受益。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漫不经心的时代,我在讨论罗马书12:1、2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现代生活步调急速,没有给人足够的时间思想;物质主义使我们被物质所捆绑,以致心灵没有空间容纳理念;对哲学的怀疑主义吿诉我们,思想本身一无用处;而电视造成的危害尤深,它摧毁了人理性思维的过程。但我们多么需要思想啊!我们需要从圣经的角度思想!所以保罗在这卷书信最末了一段(第12章至第16章),将前面各章所讨论的福音运用在我们生活不同的层面上。先从心意更新开始。保罗知道我们若要产生基督徒的行动,就必须先用基督徒的方式思想,因为我们的行动取决于我们的思想。
现今人们不喜欢深思,也很少思想基督教的真理。不信的人带着一种恍恍惚惚的灵行经人世,而未意识到他们的灵魂是宝贵的,但也是贫穷的,如今正迈向灭亡之途。信徒也经常恍恍惚惚。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非信徒的差异可以说微乎其微。旁观者会说,神对这些信徒的影响无足轻重,基督教的教义对他们似乎也难见绩效。
如果研究这一类的事可以帮助人开始思想基督教的伟大教义,以及他们每一天生活的意义,他们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这必然也是保罗写下这些篇章的用意。
让我们浏览一下保罗在这一个实用段落所涵盖的内容。12:1-2写到人的心意需要更新;12:3-21讲到基督徒与别人的关系,特别是他们需要彼此相爱;13:1-7是政府的角色,以及基督徒与政府的关系;13:8-14是爱之律;14:1-15:33论到基督徒的自由,特别是那些自认在神学和属灵上坚固的人当如何对待他们“软弱”的弟兄。然后是结尾的部分,15:14-33谈到保罗对未来的计划。16:1-27是哥林多教会基督徒对罗马教会基督徒的问候。
如果我们好好操练这些教训,并且付诸实行,我们的教会生活必然会为之改观,基督徒对世界的影响也必然不可限量。
我在每一本书里,都不忘对第十长老教会的长老和会众致谢,因为他们鼓励我花这么多时间来准备讲章。不是每一个牧师都对读书、研究这样着迷,也不是每一个教会的会众都鼓励他们的牧师花大量时间读书。我有幸能得到这种鼓励,也尽量善用教会给我的充裕时间。我相信这对教会有益,至少我知道自己已经从中受益匪浅。
保罗在罗马书结尾部分两度写到,世上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是荣耀神。他在第11章末了说:“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11:36)。他又在第16章末了作同样的宣吿:“愿荣耀因耶稣基督归与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罗16:27)。这是万事的目的,保罗衷心盼望他所作的每一件事,他的每一个思想都能荣耀那位伟大、掌权、智慧、圣洁,和满有慈爱的神,因为神已经透过他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拯救了他。
这也是我的心愿,特别是我在教导罗马书时的盼望。愿神借着这一系列解经丛书,祝福许许多多的人,现今如此,将来也如此。但愿他们能因此更认识神,并顺服他。愿一切荣耀都归给神。
博爱思
于美国宾州费城
《因信称义—罗马书第一章至四章》
英文版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Roman Volume 1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Copyright © 1991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Baker Books, a division of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Grand Rapid, Michigan, 49516, U.S.A.
中文版版权信息:
使用以下名称出版于香港:
因信称义—罗马书第一章至四章
作者:博爱思
版权©美国活泉出版社,2002。
由基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及总代理
香港沙田火炭坳背湾街26号富腾工业中心1011室
http:/www.logos.com.hk
版权所有
获许可使用
《恩典作王—罗马书第五章至八章》
英文版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Roman Volume 2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Copyright © 1992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Baker Books, a division of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Grand Rapid, Michigan, 49516, U.S.A.
中文版版权信息:
使用以下名称出版于香港:
恩典作王—罗马书第五章至八章
作者:博爱思
版权©美国活泉出版社,2003。
由基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及总代理
香港沙田火炭坳背湾街26号富腾工业中心1011室
http:/www.logos.com.hk
版权所有
获许可使用
《神在历史中—罗马书第九章至十一章》
英文版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Roman Volume 3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Copyright © 1993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Baker Books, a division of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Grand Rapid, Michigan, 49516, U.S.A.
中文版版权信息:
使用以下名称出版于香港:
神在历史中—罗马书第九章至十一章
作者:博爱思
版权©美国活泉出版社,2003。
由基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及总代理
香港沙田火炭坳背湾街26号富腾工业中心1011室
http:/www.logos.com.hk
版权所有
获许可使用
《新人类—罗马书第十二章至十六章》
英文版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Roman Volume 4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Copyright © 1995 by James Montgomery Boice
Baker Books, a division of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Grand Rapid, Michigan, 49516, U.S.A.
中文版版权信息:
使用以下名称出版于香港:
神在历史中—罗马书第九章至十一章
作者:博爱思
版权©美国活泉出版社,2003。
由基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及总代理
香港沙田火炭坳背湾街26号富腾工业中心1011室
http:/www.logos.com.hk
版权所有
获许可使用
罗马书1:1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
利特尔顿爵士(Lord Lyttleton)和吉尔伯特·韦斯特(Gilbert West)是19世纪英国的律师。他们两人都不是基督徒。有一天他们决定要来证明基督教是假的。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发现基督教有两个主要的堡垒必须予以摧毁,一个是耶稣基督的复活,另一个是保罗的悔改及他的使徒身份之真实性。韦斯特负责撰文抨击耶稣的复活,利特尔顿则负责质疑保罗悔改过程的可信度。
但是这两人和大多数的非信徒一样,对这些事实所知有限。因此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我们若要取信于人,至少应该对证据做一番调查。”两人都同意这样作。他们在准备写书的过程中,常常聚在一起商量讨论。有一次韦斯特告诉利特尔顿,他心里有一些事,觉得应该让对方知道。他说,他在研究耶稣复活的证据时,感觉其中有一些道理存在,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证据都是经过证实的。利特尔顿回答说,他很高兴韦斯特这么坦白,因为他自己研究保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悔改的故事时,也发现其中有一些真理存在。后来两人各自写完他们的书之后又再度聚在一起,利特尔顿对他的朋友说:“我检查了证据,用公认检查证据的规则加以衡量之后,我开始相信保罗确实是照新约所说,在大马士革的路上悔改信主的,我也相信基督教是真实的。我这本书就是根据这个观点而写的。”韦斯特回答说,他的经验也很类似,他相信耶稣的复活是真的,他也因此相信了耶稣;他的那本书就是为了护卫基督教信仰而写的。今天,他们两人的书都可以在许多图书馆中找到。
很少基督徒会对这个故事感到惊讶,但至少这里面有一个不寻常的因素。由于耶稣基督的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所以我们能够了解为什么像韦斯特这样的非信徒想要写一本驳斥复活的书。相比之下,保罗的悔改和他的使徒身份,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们若只是匆匆一瞥,难免会这样被误导。保罗并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基督教创教者”,只有基督配得这样的称谓。但保罗是教会史上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宣教士。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建立者和组织者,保罗说他是被基督呼召和教导的,这个声明若证明是假的,显然对基督教的打击非同小可。如果保罗的悔改并非如他所说的是因为他在大马士革路上看见了复活的基督,如果保罗没有从耶稣基督直接领受福音,那么保罗就是一个骗子,他的作品就是假造的,基督教会就失去了继耶稣之后最重要的一位教师。
我们在一开始研读罗马书,事实上读第一个字时,就遇见了保罗这个人。在希腊文和大多数英文圣经里,这卷新约中最重要的书信所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保罗”。这个词在此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保罗确实是罗马书的作者,但我们必须记住,这卷书信是写给一个以外邦人为主的教会,而保罗年轻时是一个狂热的犹太人,他对任何外邦人的社区都毫无兴趣,更何况罗马教会所敬拜的那位主,是几年前才因“出言毁谤以色列的神”而被钉十字架的耶稣。
保罗究竟是谁?使徒行传记载,保罗在向耶路撒冷的罗马千夫长请愿时,曾声称自己是基利家的大数人,“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徒21:39)。大数是一个希腊城市,那里有一个远近知名的大学。由于保罗显然出身于名门世家,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大数接受了极卓越的希腊或异教教育。从他不时在书信中引用异教的诗词,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尽管保罗所接受的希腊教育相当重要,毫无疑问的,在他的学术和智识发展上占有最主要地位的,还是他所受的犹太教教育。保罗自己声称,他在耶路撒冷时受教于著名的拉比迦玛列门下,因此他熟知犹太人的律法和遗传(参徒22:3)。他是法利赛人的子孙(参 徒23:6),后来自己也成了法利赛人。由于他极端热中于法利赛人对义的观念,因此他极力迫害早期的教会,认为他们违反了这些观念(参 徒22:4-5;腓3:6)。保罗可以说拥有最佳的世俗和宗教教育,因此查尔斯·贺智(Charles Hodge)在他的罗马书注解中主张:“保罗,使徒中最举足轻重的一位,实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
这一点尤其值得强调。一直以来,很多基督徒都对世俗的教育或人天然的禀赋和才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与圣灵的工作相抵触,这种想法实在令人遗憾。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澄清这件事。第一,在旧约时代,神最重用的人是谁?答案显然是“摩西”。第二,摩西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答案是“世俗教育”。他接受的是当时最高深的教育,正如司提反所说的,“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7:22)。第三,在新约时代,除了耶稣以外,神最重用的人是谁?答案也很明显——保罗!他也是那个时代最博学多闻的人。他先在大数跟世俗老师学习,然后拜在耶路撒冷一位犹太人和非信徒的老师迦玛列门下。我们可以据此下结论说,不管是基督教教育,或世俗的教育,或人天然的才能,本身都没有什么不好;相反的,人的才能是神所赐的,而且教育永远是极宝贵的权利,值得我们珍惜。我们若两者兼具,就更该感谢神的厚赐。
此外,教育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被用在好的或坏的用途上。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将它献给神,让神照着他自己的意思来使用。保罗年轻时使用他的教育和热心与基督教作对。只有在他奇妙地遇到基督之后,他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重用的工具。
这引导我们到罗马书第1章开头的另一个词,“耶稣基督的仆人”。我已经指出,保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但我们需要补充一点,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悔改的人。保罗遇见了耶稣基督,从那一刻起,他再也不是自己的人,他成了神的仆人。
20世纪初叶,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新约文学和解经教授梅钦(J. Gresham Machen),写了一篇研究使徒保罗的经典论文,题目是《保罗的信仰起源》。那是针对19世纪某些人对基督教的攻击,而做的回应。那些人(正如早期的利特尔顿爵士一样)承认保罗在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和建立上有非凡的贡献,但由于他们拒绝承认耶稣的超自然能力,他们发现自己不得不对使徒的信仰之本质提出一番说明。梅钦在他的书中,用独特的周密思维击溃了新派的说法。在积极方面,他指出有关保罗和其他使徒接触的传说是确凿有据的,保罗的教训与其他使徒的教训,以及主耶稣的教训如出一辙。他又指出,保罗相信复活的真实性。在消极方面,梅钦指明保罗不可能从信仰中泯除他的犹太教和异教的背景。“保罗的信仰是根植在一件事实上的,那就是‘基督的死和他复活的大工’。”
若从学者的观点出发,梅钦的书大可以在此打住。但我认为,《保罗的信仰起源》一书真正的价值在梅钦又把他的论证往前推一步,指出保罗不仅是相信基督教信仰的真理,包括复活的伟大教义,并且他也被复活的主耶稣基督深深吸引住了。保罗深爱耶稣基督,只有他对基督的爱能解释他一生事工的性质。
梅钦写道:“我们可以用保罗对救主的爱,来解释他的神学……保罗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从犹太主义或异教主义衍生出来的综合体上,而是建立在历史人物耶稣身上。但这位耶稣并不是近代人重建的耶稣,而是整本新约和基督教信仰中的那位耶稣。他不是一个仅存在于门徒记忆里的老师,而是一个完成了救赎工作以后,仍然活着,并且仍然广受爱戴的救主。”
梅钦这本书的结论,就是罗马书第一句话的重点,“耶稣基督的仆人”。毕竟保罗是一个卓然有成的人,他大可以列出一大张清单来介绍自己的成就。他可以背诵他的族谱,他所获的学位,所建立的教会,甚至他的作品,因为罗马书显然并不是他写的第一卷书信。但保罗并未这样作。为什么?并非因为他不好意思,事实上他在别的适当地方也曾提过这些事。当然也不是因为他看轻这些事。只不过保罗所关心的远远超过这些。他最看重的是“他是主的仆人”。
保罗的书信不论谈什么,“耶稣”的踪迹总是处处可见。有些书信本身具有神学性质,罗马书即是一例。另外有些书信是讨论教会的问题,例如哥林多后书和加拉太书。有的论及个人的问题,有的是临时起意的话题。不论他的主题为何,保罗总是想到耶稣,总是将他的信息与耶稣连结起来。
罗马书第1章的头七节占了保罗的开场白一半篇幅,单单这七节中,耶稣的名字,或他的人称代名词、头衔,或对他的描述,就出现了八次之多:“基督耶稣”(1节),“他儿子”,“大卫的后裔”,“我主耶稣基督”(3节),“神的儿子”(4节),“他”(5节),“耶稣基督”(6节),“主耶稣基督”(7节)。
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来测验我们的信心。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肯花时间研读罗马书注解或其他解经书的人,都承认基督教信仰的真实性。我们甚至可以像保罗那样整理出有关信心的教义。我们可以将神学系统化。但我们是否爱耶稣呢?我们是否不断地思想到他呢?他有没有被摆在最前头?他是否占有中心的地位?他是始是终吗?我们彼此交谈时,是否常常提到他?我们是否甘心放下世俗的事物,单纯地以作他的仆人为满足?这与近代基督教常犯的错误有密切关系。我们的宗教充斥着各种个性、计划、节目、建筑物、书籍廉价品。由于它不是出于对基督的爱,以致它变得又狭窄又自私,在文化标准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我们在恩典中逐渐长进时,就会越来越不在乎这些事,而越来越多想到那位“爱我,为我舍己”(加2:20)的耶稣。
保罗描述自己是基督的仆人,这包括他所完成的一些其他事情,值得我们注意。
1. 保罗描述自己是基督的仆人,这就将他自己放在和写信对象同样的类别里。换句话说,保罗首先标明了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保罗在第3章解释福音时使用到的伟大神学名词之一,就是“救赎”。在他那个时代,这个词是指在市场里购物,特别指购买一个奴隶。当然作基督的仆人是一种特殊的奴仆。事实上,我们借着做基督的奴仆而获得自由。但“耶稣基督的仆人”一词,很能够正确地描述作基督徒的意义。所以保罗写信给哥林多人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6:19-20)。当保罗自称“耶稣基督的仆人”时,他等于是说,“我跟你们一样,也是被基督买赎回来的,我是跟随他的人。”
2. 保罗形容自己是基督耶稣的仆人,是在强调他作为基督的门徒,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服侍他。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今天我们许多团契交通都欠缺这一要素。
不久以前我和一位杰出的基督徒谈话,神使用他在德州建立了一个非常兴旺的教会。如今这个教会已经成立了二十五年,我的朋友告诉我,教会成立的头十五年,他们一直企图说服别人他们的教会才是城里唯一纯正的教会,至少是唯一的好教会,大家都应该脱离原来的教会而加入他们。在那十五年间,教会由六十人增加到一百五十人左右。后来他们中间的领袖突然领悟到,这种作法并不能得到神祝福,因此他们决定改弦易辙。他们不再鼓励人们加入,以贡献他们的教会。领袖们决心将这个教会建立为仆人的教会。这是指人人奉献自己竭力作善工,即使功劳被别人抢走,也不以为忤。带着这种态度,他们的教会开始迅速增长,过去十年间,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人。
我们都当向他们学习,也当向保罗学习,他实在是仆人的典范。但更基本的是,我们要效法耶稣,他有一次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6-28)。
3. 保罗自称是基督的仆人,这也提醒他的读者,他首先要作基督的仆人,然后才作人的仆人——他正是以这种身份写信给他们。这替他的下一句话埋下了伏笔。
使徒是什么?“使徒”一词在基督徒的用语中恐怕是最不为人重视,也最容易遭人误解的。对某些人而言,它不过比“门徒”再多一点含义。这实在很不幸,因为误解了这个词,就难免会对基督教信仰产生许多误解。
要解释“使徒”一词,最恰当的经文就是使徒行传1:15-26。在这段经文中,十一个使徒选出了第十二位使徒,以递补犹大死后留下的空缺。彼得解释说,这位新补上的使徒必须认识复活的耶稣,并且是由主自己所拣选的。使徒们选出两个符合第一个条件的人:巴撒巴(又称为犹士都)和马提亚。然后他们再抽签,看谁是耶稣基督拣选的。最后抽出马提亚来。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使徒必须能见证耶稣基督的复活,并且必须是耶稣亲自拣选和装备的。
当然还不止这些。我们知道在福音书的结尾,和使徒行传的一开头,主耶稣给基督徒一个命令,我们称之为“大使命”。它的意思是“我们都应该为基督作见证”。若是这样,使徒的职分还有什么特别呢?答案可以从这些代表耶稣的人其职位产生的经过得知。他们不仅看自己是见证人。使徒也知道他们要以一种非比寻常、超自然的方式见证主。由于他们是使徒,神的权柄透过他们说话,所以使徒的言词往往带着神的教训和圣经所特有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加拉太书清楚看见,保罗在那里极力为他的使徒职分辩护。他首先强调他的呼召是从神来的,“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藉着人,乃是藉着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神)”(加1:1)。然后他将福音的本质和权柄与这职分连结在一起,“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素来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11-12节)。
保罗在罗马书里自称是使徒,他以此来提醒读者,他不是单单以普通人的身份写信,他所传的信息应该被他们当作从神来的话语。
这也与我们有关,它告诉我们当如何看待这卷书信,并从其中蒙受利益。当然,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单单从人来的书籍研究,这没什么不好,因为罗马书是一本精彩的作品,值得加以研究。但我们若想从里面蒙受最大的利益,就必须接受它的本质——是神带给人内心的信息;我们也必须遵守它的教训,视其为神直接对我们说的话,我们有义务去遵行。
保罗向罗马信徒介绍自己时,他所用的第三个词是“特派传神的福音”。这领我们回到保罗最初的光景。保罗在往大马士革路上遇见基督之前是一个法利赛人,“法利赛”这个名词的意思是“分开”或“分别出来”。这是保罗如今描述他对福音的委身时所用的词。在遇见基督之前,保罗被分别出来,专门实践法利赛人的遗传。事实上,他也曾认为自己是卓尔不群的。法利赛人若看见迎面走来一个不堪的罪人,或可鄙的税吏,他们情愿横越马路,绕道而行。他们谨守饮食规则和洁净的礼仪。法利赛人禁忌不做的事实在多得惊人。但保罗遇见基督以后,他里面有了惊天动地的转变。从前他与各种事物分别,结果变得自以为义、狭窄、冷酷、极端。后来他被分别出来传福音。这种分别是积极的——扩张、喜乐而谦卑。这种由神所产生的转变,从未在保罗身上停止过。
你也是一样。你知道脱离消极的律法主义,进入积极的基督教信仰,是什么意思吗?我相信保罗在他新的呼召里,有许多事情是他不再作的。当然,他不会再放纵情欲,为肉体做安排。他不会再说谎、欺骗、偷窃或犯奸淫。但保罗绝对不会认为,停止犯这些罪是剥夺了他的权利,因为他的心已经专注在更崇高的事上了。他的委身是如此热切,所以他总是将他的呼召视为所有特权中最大的一个。
罗马书1:1-2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保罗的罗马书开场白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福音”。它一共出现了六次(1,2,9,15,16,17节),其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也是这卷书信的主题。罗马书的写成,是为了让神的伟大福音能更广为人知。
我们在第1节中首次读到这个词,保罗称之为“神的福音”,他是为此而蒙召,并被分别出来的。他在第2节又稍做一番解说,首先他解释福音究竟是什么。那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的福音。也就是说,它与主耶稣基督有关。保罗在第9节用了一个短句来加强这个定义,称它是“他儿子福音”,并且补充说,他渴望用全心全力来传讲这福音。第15节到17节,他又说到他传福音的负担。“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福音”的意思是好消息。但我非常同意钟马田(D. Martyn Lloyd-Jones)的说法,他在他的圣经注释中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定义上,而没有真正领悟到这个消息的美好。
要体会福音的美好,我们先要知道一个事实:除了基督教,世界上的每一种宗教都是自助的、讲究“功德”的。他们告诉你如何凭人的努力去寻找神。如果这是可行的,宗教一般说来可能是好消息。但这却行不通。神太圣洁了,与我们的距离太大了,他的圣洁和我们的罪污真是有天渊之别,非我们所能及。罪深深地影响我们,使我们远离所渴望的快乐。一个建立在你我的好行为之上的宗教,无法带给我们安慰,因为其要求最终会成为我们不胜负荷的重担。
这是保罗自己的发现。他曾经跟随一个严格要求好行为和崇高道德标准的宗教,但它并未带给保罗平安,也没有带给他任何成就感。他在罗马书稍后的部分说,虽然他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但他发现自己做不到,因此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罪魁”(参 罗7:24)。
今天很多人体认到这一点,所以他们企图在“非宗教”的宗教里寻找快乐。他们认为宗教不过是某些人用来控制别人的工具,文明的社会应当弃之如敝屣。起初这种“非宗教”看起来似乎是好消息,然而一旦我们不再去想它的时候,它的美好部分就蒸发掉了。如果没有神,我们可以任意妄为,不必考虑向神负责任,不必担心受惩罚,我们似乎得到了解放,自由地享受独立的乐趣。但是,如果没有责任,我们不必向任何人或神负责,那么我们用这个伟大的“自由”所做的任何事,都变得毫无意义了。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所做的没有意义,我们本身也就没有意义。我们只是宇宙中偶然出现的泡沫,注定要破灭,最后被人忘得一干二净。
“非宗教”无法将人带到任何地方。它似乎能提供人类进展的好消息,但事实上却会导致我们因人类存在的无意义而感到绝望。
这是基督教介入的地方,它宣告的是真正的好消息。福音成为好消息,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告诉我们神确实存在——他不是人想象出来的,而是真正存在着;他使我们能够和他交通,并且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第二,它告诉我们,神爱我们,他借着耶稣基督的事工来拯救我们。我们自己无法接触神,因为我们的罪使我们与他隔离。但是,神借着基督除去了我们的罪,在我们与他中间搭起一座桥梁。从前我们渴望神,却找不到他。如今我们可以歌颂赞美这位寻找到我们的神。
让我解释最后这一点。你有没有注意到,基督徒有一个极特殊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敬拜中,花不少时间来唱诗称颂神?当然,别的宗教也有唱歌,但通常那些只是颂赞,它本身是一种宗教经验,用来使敬拜者更“神圣”,或使他更接近神明。基督徒并不是把唱诗歌当作一种善行,或属灵的操练。我们不是靠唱诗歌来寻找神,我们唱是因为神已经找到了我们,我们因此而欢喜歌唱。许多诗歌本的第一首诗都是这样说的:
普天之下万民万族,
都当向主欢呼颂扬;
敬畏侍奉虔诚颂赞,
到主面前高声歌唱。
钟马田牧师问道:“福音是否以这种方式临到我们?此时此刻我们是否能诚实地说,这是我们所听过最伟大最好的消息?”如果我们不能这样说,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尚未真正重生。或者是因为我们没有紧密与神同行,以至于我们尚未领会到福音的美善。
保罗关于福音所说的第二件事是,这好消息是神“从前藉众先知……所应许的”。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福音最初临到我们这黑暗罪恶的世界时似乎是新的,其实神透过耶稣基督的工作所成就的福音并不新奇。相反的,福音是旧约时代神一切启示共同指向的目标。我们从现存使徒的每一个教训中都能找到印证。
1. 保罗的教训。使徒保罗谈到福音的时候,总是不厌其烦地一再指出这种关系。使徒行传第13章是第一篇记录下来的保罗的讲道。我们在那里发现,保罗观察以色列的历史之后指出(正如他在罗马书第1章所作的),神差耶稣作为大卫王的后裔,是根据他的应许,而耶稣在世上时发生在他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应验圣经的话。他照先知所说的,被定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他又照着预言所说的,从死里复活了。保罗在讲章的后半段,引用诗篇2:7来证明基督的神性:“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徒13:33)。他又用以赛亚书55:3和诗篇16:10,来印证基督的复活早已出现在预言中了:“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另一处也说:“你必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34-35节)。
保罗在使徒行传第13章讲道的结尾,引用哈巴谷书1:5来警告不信的危险:“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41节),并且宣称即使他向一群混合的听众(犹太人和外邦人)讲道的这个事实,也已经在以赛亚书49:6预言到了:“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徒13:47)。
我们也在别的地方发现,保罗不时提到旧约的教训。我们读到他第一次在帖撒罗尼迦讲道的情形:“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徒17:2-3)。保罗在罗马书第4章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根据旧约讲论亚伯拉罕和大卫的经文,来证明他在第3章所解释的福音。
2. 腓利的教训。使徒行传再往前几章看,早期教会历史记载了执事腓利的事工。神使用腓利去向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官传福音,他用的方法是宣告以赛亚书53:7、8已经应验了。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官正在读那段经文,但是他并不明白所读的。
“他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
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
他也是这样不开口。
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
谁能述说他的世代?
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
徒8:32-33
接下去就是,“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35节)。
3. 彼得的教训。使徒行传前头几章有两处记载彼得的讲道。第一处是五旬节那天的讲道,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引用旧约的话;另一半则用来解释这些话。彼得在那里引用了约珥书2:28-32(主要是预言五旬节本身的事件),诗篇16:8-11(后来保罗也在使徒行传第13章那里的讲论中引用这同一段经文)。彼得的另一处讲道(徒4:8-35)里直接引用的旧约经文有十一节,另外有十二节的介绍、解释和运用。
使徒行传4:8-12记载,彼得根据诗篇118:22,指出以色列人拒绝旧约有关耶稣的预言,和神最终要荣耀耶稣的事实。彼得说:“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徒4:11)。这是彼得最喜爱的经文。他在彼得前书又再度将其和以赛亚书8:14、28:16并提。
4. 耶稣基督的教训。使徒们是从哪里得到这种用旧约来解释福音的方法?特别是他们同时代的人似乎尚未以这种形式读旧约。只有一个答案,他们是从主耶稣那里学来的。耶稣认为自己的一生就是在应验圣经的话,他也这样教导他的门徒。耶稣复活之后,和两个门徒走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他斥责他们对旧约作者的话信得太迟钝了:“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接下去的一节说:“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路24:25-27)。
让我再强调这一点。福音就是好消息,这是千真万确的。不但如此,这好消息是神从他一开始与人交往时就已经宣告的,一直到旧约的末了——从创世记3:15(第一次宣告福音),到玛拉基书4:5(说到以利亚将成为基督的先锋)。
这是明白整本旧约的关键,也是明白整本新约的关键。事实上,这是明白所有历史的关键——神透过他儿子主耶稣基督的事工拯救人类,正如他宣告的:“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罗1:2)。
更进一步说,这福音是在圣经里宣告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指出神宣布这个好消息的地方,并且标明了福音的精义。
第一,神是用书写的方式,就是用先知的作品来宣告他的好消息。意思是我们不必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好像神选择用神秘的异象,透过内心的暗示,或某种不合乎圣经或不客观的方式来启示他的好消息似的。我们有文件可以研读,有话语可以思想,可以明白。第二,圣经是一本特别的书,是神圣的作品,意思是它不仅是人手写的,并且是神的话语。圣经是神给人的启示。正如彼得自己是神用来撰写新约的人之一,他这样说:“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后1:20-21)。我们若真正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就应该忠心地研读和默想圣经。
我想到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在他那篇著名的讲章导言中,曾这样表达他对神话语的渴望:
我是一个短暂的受造物,我的生命转瞬即逝,好像箭头划过天空。我是从神来的灵,又回到神那里去,我盘旋在深渊之上,眨眼之间就消失无踪,进入永不改变的永恒里。我想知道一件事:通往天堂之路。我如何才能安抵彼岸?神亲自将这路指示我。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从天上下来。他写作了一本书。哦,把这书给我!不计任何代价,请给我这本神的书。如今我有了这书,它里面的知识足够我用。只要拥有这本书,我就心满意足了。此刻我远离尘世的繁嚣,单独坐在这里。只有神与我同在。我当着他的面,打开这本书,细细阅读,为了寻找通往天堂之路。
正如约翰·慕理(John Murray)在他的罗马书注释中所说,知名的卡尔·巴特(Karl Barth)在解经时一向观察入微,但他在所写的圣经注解中,却不自觉地忽略了“圣经”一词。巴特重视福音的价值,但他并未完全体会用来启示福音的文件之本质。这成了他在神学上的一个瑕疵。
不要让这种瑕疵出现在你身上。当学习保罗的样子,明白神是透过圣经对我们说话,所以我们当仔细地研读圣经,并且顺服圣经的话。你当像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说的那样去对待这本人类最伟大的书:“品尝”它,“咀嚼”它,“吞下”它,“消化”它,并且“用智力,全神贯注”地去读它。
保罗在这两节经文中,对于福音所提到的最后一点,其实也是他一开始所提到的,就是“神的福音”。神所宣告,所完成,并且派他的门徒所传扬的,就是这福音。神所祝福,用来拯救人的,也是这福音。从文法上说,这里的所有格是一个主词,而不是受词。它的意思是,福音是神创造和宣告的,神并不是福音所宣讲的对象。
请留意这一点在罗马书开头的几节中所占的地位。父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应许”了这福音(2节)。神差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完成所应许的工作,结果这福音在当时和现在都是“论到”他的(3节)。最后,保罗和其他使徒“为他的名”从神那里蒙召,将福音向各处的人宣讲(5节)。
如果神关心他的福音到这个地步,不论人在何处传讲福音,他岂不会大大地祝福吗?
让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它与这一类的祝福相关。1816年,一个名叫罗伯特·哈尔登(Robert Haldane)的苏格兰人到了瑞士。他是一个虔诚的律师,和他的兄弟雅各·亚历山大·哈尔登(James Alexander Haldane)在苏格兰大大为神所重用。有一天,他坐在日内瓦一个公园里的长凳上,听见一群年轻人在谈话。他听了一阵子之后,发现两件事:第一,他们是神学生。第二,他们对真正的基督教信仰一无所知。他开始跟他们搭讪,彼此聊得很愉快,他干脆就邀请他们到他住的地方,开始将罗马书一节一节地教导他们,就像我们现在这样的研讨。神看重他的事工,圣灵祝福他,结果这些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接受了主。最后,他们成为一次宗教复兴的器皿,那次复兴不但对瑞士影响深远,而且一直扩展到法国和德国。
那些学生中有一位名叫默尔·戴奥本(Merle d'Aubigne),后来他因那本经典之作《16世纪改教史》而名噪一时。我们比较熟知这本书的缩写本《马丁·路德的时代和生平》。另一个学生是路易斯·高森(Louis Gaussen),他写了一本讨论圣经默示的书《为神所感》(Theopneustia)。因哈尔登的讲解罗马书而信主的学生包括:弗雷德里克·莫诺(Frederic Monod),他是法国自由教会的主要建筑师和创办人;博尼法斯(Bonifas),他后来成了一个伟大而杰出的神学家;西泽·马伦(Cesar Malan),也是一位重要的宗教领袖。他们都是哈尔登解释罗马书的真理所产生的果子。
今天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这只是“我们的”福音,我们就不能指望什么。但这不是我们的福音。这是“神的福音”,这古老的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应许”的,并且因着耶稣基督代替我们受死和他的复活,这福音已经为我们成就了。我们应该像保罗一样,勇敢而热心地传扬它。
如果您希望阅读更多有关该注释的内容,请移步至研经工具。
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
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罗马书,并标签选择“讲道”,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