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和荣耀之间的平衡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使徒约翰渴望荣耀,嫌恶苦难;他对荣耀的渴望从他企求最重要的宝座中可见,而对苦难的嫌恶则可见于他和其他门徒在耶稣被捕的那晚离弃了他(可14:20)。

 

这两种意念我们都可以理解,毕竟,约翰在变像山上亲眼看见了耶稣的荣光,也极为珍惜耶稣给他的应许,即他自己能分享那荣光(太19:28-29)。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能不向往如此的祝福?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有疯子才会喜欢苦难。

 

从本质而言,约翰想要有份于耶稣在天国的荣耀,并不算是罪,何况基督已经应许要给他一个宝座和荣耀的产业。而我相信若我们看见基督荣耀的完全彰显,就会明白为什么这荣耀是天国里最大的报偿。只要瞥见在完全荣耀里的基督,我们在地上忍受的一切痛苦、哀伤和苦难都值了(参诗17:15;约壹3:2)。因此,对每个上帝的儿女来说,想要有份于基督的荣耀是一个合理的愿望。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有份于天国的荣耀,就必须愿意参与地上的苦难,而这正是使徒保罗的渴望:“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3:10保罗并不是对痛苦有受虐狂般的强烈欲望,他只是承认荣耀和苦难是不可分开的,凡是想要得到荣耀报偿的人,都必须愿意忍受苦难。

 

苦难是荣耀的代价,我们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8:17)。耶稣一再地教导我们,“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4-25)。他也教导我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12:24-25)。

 

苦难是荣耀的序曲。我们信徒的苦难是未来荣耀的确据(彼前1:6-7),“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而且凡渴望荣耀的人,必须用乐意受苦来平衡这样的渴望。

 

所有的门徒都必须学习这门功课。请记住,他们都想得到荣耀里最重要的宝座,但耶稣说要得到这些宝座,需要付上代价。那些宝座不但要留给谦卑的人,而且坐在这些宝座上的人将要先借着谦卑忍受苦难,来预备承受将来荣耀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告诉雅各和约翰,在他们接受任何宝座之前,需要做一件事:“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可10:38

 

雅各和约翰非常迫切、天真地向主保证,说他们能喝主所喝的杯,能受苦难的洗礼!他们说“我们能”(39节)那一刻,他们对自己自告奋勇要做的事情毫无概念。他们和彼得一样,夸口说他们会跟随耶稣至死,但当这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却离弃耶稣逃跑了。

 

值得感谢的是,基督并没有把这样的失败视为结局。在耶稣被卖、被捕的那晚,十一个门徒全都逃跑了,但事后,他们每个人都被找回,终究都学会了愿意为基督的缘故受苦。

 

事实上,除了约翰之外,所有的门徒都经历了苦难,最后也都为信仰而牺牲了生命,他们一个接一个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殉道了。约翰是唯一一个活到年老的门徒,但他也遭受苦难,只是方式和其他门徒不一样。其他的门徒早已经在荣耀里,他却仍然要忍受地上的苦楚和迫害。

 

在耶稣被捕的那一夜,约翰可能开始了解自己所要喝的苦杯。从他对耶稣受审的记载里,我们知道他和彼得跟着耶稣进入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他在那里看着耶稣被捆绑、被鞭打。据我们所知,约翰是唯一一个真正亲眼目睹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门徒。他所站的位置离十字架相当近,所以耶稣可以看到他(约19:26),他可能看着罗马兵丁把钉子钉进耶稣的手和脚,最后有一个兵丁拿枪扎耶稣的肋旁时,他就在那里。或许,当他看着这一切的时候,想起了自己曾经同意要受一样的洗礼,若事情果真如此,他一定马上就明白了,他那么轻易就答应要喝的杯竟是如此的可怕。

 

约翰在哥哥雅各成为教会的第一个殉道者时,承受了比其他门徒更多的失落,而当其他门徒一个个地殉道时,他又品尝到更加失落的滋味,及其所带来的悲伤和痛苦。这些殉道的人都是他的朋友和同伴,一时之间,只剩下他一人活在世上。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可能是所有苦难中最令人痛苦的一件事。

 

所有初代教会历史的可靠来源都证明,约翰成为使徒保罗所设立之教会的牧师。后来,罗马皇帝多米田(毁坏耶路撒冷城的皇帝提多的兄弟和继承人)大大地迫害教会,约翰也因此被放逐到拔摩岛(现土耳其爱琴海西岸外的一个小岛)上的监狱中。他住在一个山洞里,在那段期间,他领受了《启示录》里(参启1:9)所描写的异象,并记载下来。我曾经到过这个被认为是约翰曾经住过,并在其中写下《启示录》的山洞。那里的环境对年迈的约翰来说,非常的恶劣。他被迫与所有他爱的人隔离,受到辱骂和残暴的对待,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迫以石板为床、岩块为枕。

 

然而,约翰学会甘愿承受苦难,在他的书信和《启示录》里,我们完全看不到他为此抱怨。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在极恶劣的环境里和极大的匮乏中写出《启示录》的。但是他很少提到自己的困苦,只把自己称为“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份”(启1:9)。请注意,他在提到“患难”的同时,也提到让他能够承受苦难的忍耐,他冷静地期待着有一天要享有那应许的天国的荣耀。这是很正确的平衡,也是很健康的观点,他学会了不只看地上的苦难,也学会看到,在苦难的背后有天国荣耀的盼望。

 

约翰得到了这信息,学会了这功课,他用很震撼的方式领悟了基督的特质。他成为我们很好的榜样,在他身上,我们看见公义与基督样式的特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十字架的故事片段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根据圣经的记载,约翰是唯一亲眼目睹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使徒。依据他自己对当时的情景所作的描述,耶稣从十字架上往下看,看到他的母亲马利亚、他母亲的妹妹、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也看见了约翰(约19:25),他这样记载:“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26-27节)

 

约翰显然学会了他需要学习的功课,他学会做一个谦卑、慈爱的仆人,否则耶稣就不会托他照顾自己的母亲。耶稣告诉彼得“你喂养我的羊”(约21:17),却对约翰说“照顾我的母亲”。根据初代教会历史的记载,很多见证人可以证明在马利亚去世之前,约翰不曾离开过耶路撒冷,也没有停止对马利亚的照顾。

 

约翰使我想起许多我所认识的神学院毕业生,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回想起当我离开神学院时,满口说的都是真理,却缺乏耐心。我面临一个很大的试探,就是大摇大摆地走进礼拜堂,把真理丢给每一个人,然后等着他们立即作出响应。我需要学习忍耐、宽容、怜悯、恩慈、赦免、温柔、爱心,这些都是仁爱的特质。有胆量、有个性固然很好,但这些需要仁爱来调和,而约翰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绝佳的榜样。

 

我们可能会感到惊讶,耶稣竟会去爱一个想要焚毁撒玛利亚的人,去爱一个极度渴望身份地位的人,去爱一个弃他而逃、不愿为他受苦的人。但是,他在爱约翰的同时改变了他,使他成为另一个人,一个能示范自己从耶稣所领受到的爱的人。

 

我们先前注意到,约翰在他的福音书和书信里使用“真理”这个词有四十五次之多。但有趣的是,他使用“仁爱”这个词多达八十几次,可见他学会了耶稣所教导的平衡。他学会爱人,就像主爱他一样;他曾经最在乎真理,而今仁爱成为真理的根基和中心。

 

事实上,约翰的神学就等于是爱的神学,因为他的教导包含了神是爱的神、神爱他自己的独生子、神爱世界、基督爱神、基督爱门徒、门徒爱基督、全人类应该爱基督、我们应该彼此相爱、爱成就了律法。爱是约翰每一个教导的中心,是他神学里最明显的主题。

 

不过,约翰的爱并没有沦为纵容的溺爱,他始终是真理的坚强守护者,绝对不容许虚谎的话。在晚年所写的书信中,他仍然很强硬地指责谬误的基督论和反基督教的诡计。他严厉谴责罪和不道德的行为,始终保持着“雷子”的作风。我想,主一定知道,只有在真理上绝不妥协的人,才会是仁爱最有力的倡导者。

 

约翰所喜爱的另一个词是“见证”,他几乎用了七十次。他提到施洗约翰的见证、圣经的见证、天父的见证、基督的见证、神迹的见证、圣灵的见证以及使徒的见证,而这所有的见证都是在为真理作见证,可见他对真理执著的爱丝毫不减。

 

事实上,我相信约翰侧身靠在耶稣怀里(约13:23),并不只是享受主所给他的单纯的爱,也是为了能听到基督口里所出每一句真理。

 

根据大多数史料的记载,约翰大约死于主后98年,在他雅努为王的时期。早期圣经学者和历史学家哲罗姆在他的《加拉太书注释》里说,年迈的使徒约翰在以弗所的最后一段日子十分虚弱,需要人背着进教堂,他唇间常常说出的一句话就是“小子们哪,你们要彼此相爱”。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说这句话,他回答说:“因为这是主的命令,而且,单单能做到这点就够了。”

 

于是,彼得、安得烈、雅各、约翰这四个加利利的渔夫就得人如得鱼一般,把许多人带到教会里。从某方面来说,他们借着在福音书和书信里的见证,继续把网撒在世界这个大海里,继续带领众人来到基督面前。尽管他们是凡夫俗子,但他们所接受的呼召却是不平凡的呼召。

 

下一篇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