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真理之间的平衡

 

约翰似乎自年轻时就努力追求真理,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他是个会察验自己灵命的人,他总是努力地想去明白真理、遵循真理。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约1:35-37),他和安得烈都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但是,当施洗约翰一指出耶稣是真正的弥赛亚时,他和安得烈就毫不犹豫地跟随了耶稣。这并不表示他们两人的心意摇摆不定,或是对施洗约翰不忠,施洗约翰自己论到耶稣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门徒约翰对真理很有兴趣,他并不是为了加入个人崇拜而跟随施洗约翰,因此,当施洗约翰清楚地指出耶稣是神的羔羊时,他就立刻跟随了耶稣。

 

约翰的著作处处都证明他喜爱真理。在他的福音书里,他使用希腊文的“真理”一词有二十五次之多,在他的书信里,也使用了二十几次。他写道:“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约叁4)对于那些自称是信徒,却仍在黑暗中行的人,他给予最强烈的批评:“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约壹2:4;参约壹1:68)在整本圣经里,除了主自己以外,对真理颂扬最多的人就是约翰。

 

但是,年轻的约翰有时因为对真理的热爱,而欠缺对人的爱和怜悯,他需要学习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在《马可福音》第9章,约翰禁止一个人奉耶稣的名赶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观福音书中唯一一次记载约翰的单独行动和发言,就显露出他的个性。我们很难得地没有看见约翰和雅各、彼得在一起,他得以代表自己发言,这是他的真实一面。同样的故事也记载在《路加福音》第9章,就在雅各和约翰在撒玛利亚村庄想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的故事之前。这两个场合的相似之处着实引人注意。约翰在其中都表现出令人不悦的偏执态度和精英主义,而且欠缺对人真实的爱。在对待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里,雅各和约翰都显示他们对不信者没有爱。而此时,约翰又犯了类似的错,就是对同信者没有相爱的灵,他禁止人奉耶稣的名服事,“因为他不跟从我们”(可9:38),这意思是说,这个人不是使徒团队中正式的成员。

 

这个事件发生在耶稣改变了相貌之后不久,那只有最核心的三个人(彼得、雅各、约翰)所亲眼目睹的荣耀的山顶经验,实际上是为后面在同一章里所发生的事件铺陈的背景。一如往常,我们必须要了解这背景。

 

在《马可福音》91节,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有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对门徒来说,这听起来好像是在应许千禧年的国度会在他们有生之年来到。然而,即使最后一个使徒离世一千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等待千禧年国度建立在地面上。所以,这个应许的意义何在?

 

随后发生的事情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耶稣是应许让他们预先看见将来荣耀的景象,而使徒当中有三人会有这特别的福分,能预先目睹荣耀之神的光辉灿烂,他们会看见未来国度的荣耀和权能。结果,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这个应许就实现了,“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2节)。

 

耶稣带着三个他最信任、最亲近的朋友兼门徒上到山上。在那里,他脱下人的面纱,让自己那神的荣光、永生神本质中最精髓的部分,光华灿烂地照射出来——“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3节)马太说这景象极为令人震惊,以至于门徒看见,都俯伏在地(太17:6)。从前摩西被放在磐石穴中,不得看见神完全的荣耀,但他瞥见了神的背(出33:20-23)。自此以后,世上再也没有人经验到任何类似的情景。那是一个超凡的经验,是门徒未曾想象过的。

 

最令人震惊的是,“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并且和耶稣说话”(可9:4)。根据第6节的描述,这三个门徒甚是惧怕,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彼得像往常一样,终究还是最先开口,他说:“拉比,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5节)彼得可能认为以利亚和摩西的出现代表了神国度的开始,而他迫切地想让它永远长存。他好像也误以为耶稣、摩西和以利亚是平等的三人小组,却不明白基督就是摩西和以利亚所宣扬的那位,他要高过他们。所以,就在那一刻(“说话之间”,太17:5),“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也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9:7)这句话也正是耶稣受洗的时候从天上而来的话语(可1:11)。

 

这应当是彼得、雅各和约翰非常看重的一个神奇经验,他们得到极为独特的福分,是救赎历史年表中所记录的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但《马可福音》99节说:“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你能想象这有多困难吗?他们刚刚亲眼看到世上最不可思议的景象,却不能告诉任何人,这是加诸他们身上的一个最难以忍受的限制。

 

毕竟,耶稣的门徒,特别是这三个人,一直都在争论他们当中谁为大。这个议题似乎一直盘旋在他们脑海里(这一点在马可的叙事里显而易见),所以,对他们而言,叫他们不以这次的经历作为证明自己为大的借口,实在是难上加难。他们很可能下山之后,就去告诉其他的门徒说:“嘿,伙伴们,猜猜我们去了哪里?我们上到山顶上去了,再猜猜看谁在那里出现?是以利亚和摩西呢!”他们瞥见神的国度,看见了其他人无法看见或了解的一幕,预先经验到未来的荣耀,所以,要他们不把这经历告诉人是多么困难啊!

 

这个经历似乎使谁为大的争论愈演愈烈,据同一章后面的经文记载,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子里问门徒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可9:33)耶稣并不是需要知道什么才问的这个问题,其实,他是要他们认罪,他全然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

 

但他们觉得羞愧,所以,“门徒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34节)。我们不难了解这争论是如何开始的。彼得、雅各和约翰有了山顶上的经历之后,自信满满,当然会觉得他们占了优势,他们目睹了非常美好的一幕,却被禁止向他人谈论;他们可能都在寻找迹象,以证明自己在三人中最伟大;他们可能会争论耶稣改变相貌时,谁站得离耶稣比较近,也可能提醒彼得有从天上来的声音责备他,等等。

 

当耶稣问他们在议论什么时,他们立刻就安静下来,因为他们知道为这些争论不对,他们的良知显然受到猛烈的一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无法否认自己做了什么。

 

当然,耶稣知道他们,也把握这个机会再次教导他们,“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35-37节)

 

这是逆向操作,如果他们想在天国为首,就必须做奴仆,想要真正为大,就必须更像孩子。他们必须扮演仆人的角色,而不是彼此争论、对抗、互相排挤,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这是一门有关爱的功课,“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13:4-5)。爱在彼此的服事中得到彰显,而不是互相排挤。

 

这番责备显然刺透了约翰的心,它们相当严厉,而约翰显然对此有所领悟,这是在对观福音书里,我们唯一一次听到约翰发言:“约翰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38节)这是党派主义,只因为这人不属于这个团体,就责备他奉耶稣的名做工。这显示“雷子”约翰欠缺包容的心,他心胸狭隘、有野心,一心只想为自己谋得地位,而不想与他人分享,这一切都是约翰早年的性格特征。

 

我们由此清楚地看到约翰并不是个被动的人,事实上,他很好强,爱争竞,他责备一个奉主名服事的人,只因为这人不属于他们这个团体。实际上,约翰想要介入终止这人的服事,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我非常相信约翰之所以向耶稣坦白这件事,是因为他感到被定罪。我相信他感受到耶稣的责备带给他的刺痛,所以说出这番话来认罪。可见他的内心已经开始有改变,他也开始看到对人缺乏爱是不应该的。他的坦白显明他的内心正在发生的变化,他的良知感到不安,他变柔和了。先前他一直都对真理充满狂热和挚爱,而今,主教导他要去爱人。这在他的生命和思想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开始了解在仁爱和真理之间必须要平衡。

 

天国需要有勇气、有抱负、有动力、有热情、有胆识和对真理狂热的人,约翰显然具备这一切特质。但是,为了能将他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他需要用仁爱来平衡这些特质。我想,这个插曲中,有一个对约翰来说极为重要的责备,让他开始转变成日后的样式,成为爱的使徒。

 

约翰总是热心守护真理,这当然无可厚非,但这还不够。因为没有仁爱的真理不是可敬的,而是残酷的,同样,没有真理的仁爱也不是美德,乃是假冒为善。

 

许多人和约翰一样,无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但和约翰不同的是,他们偏向滥情。他们太过强调爱,有些是因为无知,有些是因为被骗,有些只是不在乎何为真。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总是见不着真理,遗留下来的只有被肤浅、纵容包装着的错误,这些都是有悖于真爱的。他们谈论很多的仁爱和容忍,却完全不在乎真理,因此,就连他们所谈的“仁爱”也是有瑕疵的,因为真正的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13:6)。

 

另一方面,很多人拥有高深的神学知识,熟知教义,却没有爱,而且自视甚高。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冰冷的真理,令人窒息,却没有吸引力。因为没有爱,他们即使声称推崇真理,也无法让这真理施展其能力。

 

真正敬虔的人一定会平衡对真理的热忱和仁爱的关系。如果你要在成圣的过程中有所追求,就追求这一项吧;如果你在属灵领域里有什么追求,就追求在真理与仁爱之间取得完全的平衡吧。认识真理,然后在爱中持守。

 

在《以弗所书》第4章,使徒保罗把真理与仁爱之间的这种平衡描写成灵命成熟的最高点,他写“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13)时,是在谈论全然的成熟,全然长成基督的样式,他把我们该努力的目标,总结为“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15节)。这就是具有基督样式的意义,基督是真理和仁爱最完美的表达,他是我们的典范。

 

只有成熟的、满有基督长成身量的基督徒才能同时展现真理与仁爱;也只有能同时展现真理与仁爱,灵命才算真正达到成熟的地步。真正具有基督样式的人认识真理,并且在爱中说诚实话,他会照基督所显明的真理去认识真理,也照基督爱人的方式去爱人。

 

身为一个成熟的使徒,约翰把这个功课学得很好。他的第二封书信很简短,但非常清楚地证明他在真理与仁爱之间维持了最佳平衡。在整封书信中,他一再地连结仁爱和真理这两个概念,他写道“写信给蒙拣选的太太和她的儿女,就是我诚心所爱的”(1节),又说“我见你的儿女,有照我们从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欢喜”(4节)。然后,他在书信的前半部分激励众人也要在爱中行,提醒他们要记得新诫命。当然,约翰并非是要订立一条新的诫命,而是把他们从起初所受的命令重述一次,这命令就是“我们大家要彼此相爱”(5节)。

 

所以,这封短短的书信,前半部分都是关乎仁爱。约翰鼓励这妇人及其儿女不只要继续行在真理中,也要记得神律法的总纲是爱,因此,没有比爱更伟大的真理,爱与真理两者是不可分的。毕竟,第一也是最大的诫命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22:37),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39)。换句话说,爱是真理最终的内涵。

 

但约翰在书信的后半部分,对所强调的仁爱作了一个平衡,他力劝这妇人不要接待、问候破坏真理的假教师。真实的爱并不是轻忽真理,容忍一切讨好别人:

 

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你们要小心,不要失去你们所作的工,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

 

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神;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份。(7-11节)

 

约翰不再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毁灭敌对真理的人,但他警戒那妇人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她不应该把她的家开放给以扭曲、敌对真理来维生的人,也不应该在口头上问他们的安。

 

当然,使徒约翰并不是叫这妇人对任何人都不友善或加以辱骂。主叫我们要善待迫害我们的人,要以恩慈对待恨恶我们的人,要为敌对我们的人祝福,为凌辱我们的人祷告(路6:27-28),但我们对敌人的祝福,不应变成鼓励或帮助毁谤福音的假教师。

 

仁爱和真理之间一定要有完全的平衡。我们不能因为爱而舍弃真理,而爱也不能因真理遭废弃。这是约翰从基督身上所学到的功课,这功课为他带来他最需要的平衡。

 

下一篇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