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的品德特质

 

除了天性和生活经验之外,促成一个人成为领袖的另一个要素是良好的品德。品德对领导人来说是绝对重要的,美国社会目前道德低落,这现象与我们选择、指派、雇用许多没有品德的人来当领导者有直接的关系。最近几年来,有些人强辩品德对领导人并不是那么重要,根据他们的说法,一个人在私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不能决定他是否适合扮演领袖的角色,这种观点完全有违圣经的教导。在领导职分中,品德当然有关系,而且有相当大的关系。

 

事实上,品德不好的人不可能担当领袖。一般人无法尊重或信任品德不好的人,如果他们不尊重某个人,自然就不会跟随他,时间会显明一切的真相,品德不好的领导人终究会让跟随者失望,无法继续赢得他们的信任。只有一个理由还能让品德不好的人受欢迎,那就是,他们可以让其他品德不好的人心里好过一点,但他们不是真正的领导人。

 

恒久的领导职分是以品德为基础的,品德带来尊重,尊重带来信任,信任激发跟随的意愿。

 

即便单单从人的层面来看,大部分人确实都承认真正的领导职分与品德有密切的关系。领导人应有的品德包括正直、值得信任与尊重、无私、谦卑、自律、节制和勇气,这些品德将神的形象反映在人身上。神的形象虽然因堕落的人性被严重亏欠,但并没有完全被抹杀,这就是为什么连外邦人都承认,上述令人喜爱的品德,是真实领袖必备的重要条件。

 

基督自己就是一个真实领袖的典范,他完完全全具备领导人应有的品德,也呈现出了最真实、最纯洁、最高尚、最有尊荣的领导特质。

 

从灵命方面来说,领导人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带领人活出基督的样式,这就是为什么领导人自身必须彰显出有基督样式的品德。为什么我们会对教会领袖制订这么高的标准?使徒保罗简要地说明了领袖的精神:“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

 

彼得很可能也写了类似的话,他亲眼看到了基督的榜样,使得自己的品德被塑造、被影响。他有着身为领袖的天性,这点很重要,而他的生活经验帮助他凸显了天赋的领导能力,这一点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品德是让领袖兴衰的关键。彼得和基督有十分亲密的关系,而他被基督培养出来的品德终究使他成为伟大的领袖。

 

米勒(J· R. Miller)写道:“唯一跟着哀悼者离开墓园,拒绝被埋葬在那里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它让人永世长存,绝不会被埋葬。”这是真实的怀念之情。但还有一件事比我们死后人们对我们的看法更重要,那就是我们活着时带给他们的影响。

 

彼得一生中培养出了哪些属灵领袖的品德?第一是顺服,乍看之下,要培养领袖这项品德似乎不太寻常。毕竟,领袖是肩负责任的人,他会期望别人服从他,不是吗?但真正的领袖并不只要求别人的服从,他自己会身先士卒,顺服在上位的权柄。真正领袖所做的每件事都应该显出他对所有合法权柄的顺服,特别是顺服神和他的话语。

 

领袖往往信心满满、积极进取,他们很自然地会掌控、支配。彼得就是这样,常常急于发言,太快釆取行动,诚如我们所看到的,他是个主动出击的人。换言之,他总是很容易想掌握所有的情况,为了这个缘故,主耶稣教导他顺服,好让他在这方面取得平衡。

 

基督使用很特别的方式来教导他,在《马太福音》17章,我们看到一个典型的例子。那天,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四处做工之后,回到他们的据点迦百农,有个税吏在那里向每一个年满二十岁以上的人收取一年一度的丁税,金额是两个银币,相当于半舍客勒。这不是要缴纳给罗马政府的税金,而是要用来维修圣殿。这是根据《出埃及记》3011-16节的规定(参代下24:9),两个银币大约相当于两天的工资,所以金额并不算小。

 

马太记载道:“有收丁税的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太17:24)彼得很肯定地告诉他耶稣纳税。

 

但彼得对这项特别的捐税显然有些不解,他想,耶稣既是神道成肉身,那么,他和一般人一样缴纳维修圣殿的费用,是出于道德上的责任吗?世上君王的儿子并不需要在他们父亲的国里缴税,耶稣为什么需要呢?耶稣知道彼得在想什么,所以:“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昵,是向外人昵?' ”(25节)

 

彼得回答说“是向外人”,君王不向自己的儿女征税。耶稣为彼得得出了一个合理的结论:“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26节)换句话说,耶稣拥有完全的属天权柄,只要他愿意,他可以选择不缴纳圣殿税。

 

但是,就顺服属世权柄而言,如果他选择不缴纳圣殿税,会让人产生错误的想法,所以他最好纳税,以避免让多数人疑惑。因此,耶稣虽然没有缴纳圣殿税的义务,但他却说:“但恐怕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做你我的税银。”(27节)

 

从鱼的嘴里拿出来的钱币是相当于一舍客勒或四个银币,正好够缴纳两个人的圣殿税。换句话说,耶稣也为彼得准备了全额的税金。

 

令人好奇的是,耶稣所行的神迹展现出他有绝对的主权,同时也亲自示范了人应有的顺服。基督以超自然的能力让一条吞了一个钱币的鱼吃彼得鱼钩上的饵,既然如此,他当然有权柄选择不缴纳圣殿税,但他以身作则,教导彼得要乐意顺服。

 

顺服是领导者需要培养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品德,如果领导者要教导他人顺服,他们必须以身作则,甚至在他们似乎有十足理由可以不顺服时,还是要顺服。

 

这个功课彼得学得很好,因为《彼得前书》213-18节有如下的记载:

 

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藉着自由遮盖恶毒,总要作神的仆人。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

 

这也是彼得从基督所领受的教导,就某一点来说,你是自由的,但不要用你的自由来掩饰罪恶;相反,要把自己当做是主的奴隶。虽然你是天国的子民,在世只不过是客旅,但是,为了主的缘故,你要顺服每一个在上位的。虽然你首先是基督国度的子民,在地上,你只是个陌生人,是个朝圣者;然而,为了避免受攻击,你要尊敬世上的君王,要敬重所有的人,这是上帝的旨意。同时,你借着顺服,会堵住无知、不敬神之人的口。

 

请不要忘记,写这封书信的人,曾是那个年轻气傲时削掉大祭司仆人耳朵的人,也是那个想不透耶稣为什么要纳税的人。但他学会了顺服,这对一个天生的领导者来说都不是一门容易的功课,更何况彼得是个特别爱支配、掌控,且好胜心很强的人,常常不肯顺服。但耶稣教导他要乐意顺服,即使他在有十足的理由可以拒绝顺服的时候,也要顺服。

 

彼得学会的第二个品德是自我约束。大多数天生具有领导能力的人在需要自我约束的时候都无法自然而然地做到,为首的人不见得就能自制、自律、克己或谨言慎行,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领导者会发怒或情绪失控。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举办有关处理怒气的研讨会,已经在美国的首席执行官和商业界高级主管中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可见,对于这些升迁到如此之高职位的人们来说,愤怒是一个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彼得有类似的倾向,他的活跃、果断和主动让他成为一个领导者,而急躁很自然地伴随着这些个性而来。这样的人很容易对缺乏远见或表现欠佳的人失去耐心,很容易对阻碍成功的人发怒。因此,他必须学习自我约束,以期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耶稣大概在彼得嘴上放了一个嚼环,来教导他自我约束的功课。这就是为什么当他话说得太快、行为太过鲁莽时,常常会首当其冲地受到许多责备,耶稣不断地教导他要自我约束。

 

彼得天生就欠缺自我约束的能力,他在客西马尼园想要砍杀马勒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他虽然被好几百个蓄势待发的罗马兵丁团团围住,却不假思索地拔刀出鞘,准备冲入人群中挥刀,幸好只伤了马勒古一只耳朵,而耶稣也立刻将他治好。对于彼得的鲁莽,我们看到耶稣严厉地指责他。

 

在一大群敌人面前被责备,这对彼得来说必是一件难以承受的事,但那晚他亲眼看到的事让他学习到很多。后来,他这样写道:“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前2:21-23

 

说出这番话的人和那个试图拿刀重击敌人的年轻人是多么不同啊!彼得学会了自我约束的功课。

 

彼得也必须学习谦卑。领导者常会陷入骄傲的试探中。事实上,领导者常犯的罪就是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当人们跟随你,不断地赞美你,对你表达尊重和敬佩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心生骄傲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彼得自信满满,因为他总是抢先回答所有的问题,他大部分的行动,包括下船在海面上行走,也都显示出他的自信。而在耶稣预言门徒会离弃他的这个关键的场合中,他更以最糟糕的、最不幸的方式显出他的自信。

 

耶稣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失散了。’”(太26:31)但彼得过于自信,他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又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

 

当然,如往常一样,彼得错了,而耶稣是对的。正如耶稣给他的警告,他真的是不止一次不认耶稣,而是很多次不认他。彼得这么明目张胆地使耶稣蒙羞,先前却又自信满满地扬言自己绝不会陷于这种罪里,这只徒增他的羞愧和耻辱!

 

但耶稣用这一切使彼得谦卑下来。当彼得写第一封书信时,他说:“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彼前5:5-6)彼得特别告诉教会领袖:“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做群羊的榜样。”(3节)可见谦卑已经成为彼得的一种品德,成为他生命、信息和领导风格的特质。

 

彼得也学会。真正的属灵领袖乃是以爱彼此服事,这是所有门徒很难明白的真理。真正的领导者是服事他人者,而不是受人服事者。

 

对许多天生的领导者而言,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学习的功课,因为他们往往把人视作达到目的的工具,往往都是以任务为导向,而不是以人为主要的服事对象。因此,他们常为了达成目标而利用、践踏人。彼得和其他的门徒都必须知道,领导的根基就是以爱服事人,真正的领导者会去爱人,去服事他们所带领的人。

 

耶稣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可9:35)耶稣自己不断为门徒示范这种以爱服事人的领导职分,他被卖的那个夜晚在阁楼上所做的,清楚地展现了这种领导职分。

 

耶稣和门徒来到他们在耶路撒冷租用的房间里守逾越节,逾越节的筵席是一顿时间很长、具礼仪形式的晚餐,可以持续四五个小时。在犹太文化中,守节的人通常斜靠着低矮的桌子,而不是笔直地坐在椅子上。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头都可能挨着邻座人的脚。当时的道路不是泥泞不堪,便是满是尘土,所以,他们的脚一定都很脏。为此,他们有一个习俗,就是当客人进入某人家里吃饭时,通常会有一个仆人专门负责帮他洗脚。这基本上是一个最卑微的、人们最不喜欢的工作。若主人没有安排仆人为客人洗脚的话,会是对客人极大的侮辱(参路7:44)。

 

忙碌的逾越节晚上,在那租来的阁楼里,显然没有仆人受差帮客人洗脚,而门徒们做预备时,显然对礼节视若无睹,不肯自愿去做仆人的工作,所以他们围桌而坐,好像已经准备好不洗脚就吃饭。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自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约13:4-5)。

 

耶稣自己,也就是他们尊称为主的那一位,取了最卑微的仆人角色,来洗门徒肮脏的双脚。根据《路加福音》的描写,门徒那时正为了谁是他们当中最大的而互相争辩(路22:24)。他们喜欢被高升,而不是被羞辱,所以,耶稣做了他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做的事,从而教导他们真实的爱所表现出来的谦卑。

 

大部分的门徒可能坐在那里,吓得目瞪口呆,但当主来到西门彼得面前的时候,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约13:6)这话的意思是,你认为自己在做什么?这就是鲁莽而又大胆的彼得,说话前不会先仔细思考,他甚至接着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8节)

 

彼得是斩钉截铁地说出“我永不弃绝你”(参太26:33)的人,现在又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彼得的生命中没有灰色地带,一切事情对他来说只有绝对的黑白之分。耶稣回答他:“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约13:8

 

耶稣当然是指属灵的洁净,让门徒可以和他有团契的关系。他显然不是指字面上的洗脚,而是指洗清罪孽,而谦卑的洗脚动作就象征那种属灵的实况(第10节可以证明他是指属灵的洁净,他说:“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他刚为他们洗过脚,所以从外表看来他们都是干净的,这是就身体而言的。但使徒约翰在第11节中说:“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犹大在主所论到的属灵层面是不干净的)。

 

彼得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激烈,而且全心全意,他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9节)我们再次看到彼得绝不会有中间立场,对他来说,若不是全部,就是完全没有,所以耶稣向他保证他已经“全身干净了”(主仍用属灵的话来谈赦免和洗清罪孽),彼得现在所需要的只是洗脚而已。

 

换句话说,彼得这个信徒已经全然称义了,他所需要的赦免和洁净,并不是一般人向世界的审判者所寻求的那种即时的宽恕,而是关乎他自己永恒的命运。彼得已经接受了洁净和赦免,如今他来到神面前,就像任何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来到父亲面前寻求恩典和宽恕,这种洁净才是彼得所需要的,而耶稣教导所有的信徒每天要祈求的也是这种洁净(路11:4),他在此把这种每天的赦免比喻成洗脚。

 

耶稣为门徒洗脚,就把这所有的真理蕴含在象征记号里,但他的中心教导是如何行出爱的行动。耶稣所立的榜样完美无缺,是慈爱、谦卑的服事。

 

那晚,在犹大离开之后,耶稣告诉其余十一个门徒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耶稣怎样爱他们?他为他们洗脚。当他们争论谁为大时,他让他们看见何谓慈爱、谦卑地彼此服事。

 

绝大多数的领导者都很难弯下腰去,为他们认为是居下位的人洗脚,但这正是耶稣给领导者的榜样。他敦促门徒效法他自己,事实上,他通过这种方式表明彼此相爱才是真实门徒的标记。

 

彼得学会爱了吗?显然他学会了,因为爱成为他教导的特色,在《彼得前书》48节他写道:“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在这一节里,被翻译成“切实”的希腊文是ektenes,它的字面意思是“延伸到极限”。可见彼得要我们尽全力去爱,但他所指的爱不是一种感觉,不是我们该怎么去看待那些天生就可爱的人;相反,他所谈论的这种爱,可以遮掩、弥补他人的失败和软弱。“爱能遮掩许多的罪”,而愿意去洗弟兄肮脏的双脚就是这种爱,彼得从基督的榜样中学会这样的功课。

 

彼得需要学习的另一种品德是怜悯,主耶稣警告彼得会不认他的时候说:“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22:31)麦子通常在强风中被扬起时,与粗糠分开,粗糠被风吹散,麦子则落在地上,聚集成堆,然后被洁净。

 

我们或许会期望耶稣再次向彼得保证说:“我不会让撒但来筛你。”但他并没有这么说,从本质上讲,他让彼得知道他已经将撒但所要的许可给了它,他会让恶者试探彼得(就像约伯的例子)。他说:“我要让它去做,我要让撒但震动你生命真正的根基,之后,我要让你在风中被扬起,直至显露出真实的信心。”耶稣的确再次向彼得保证他的信心必能经得起严峻的考验,他告诉彼得:“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32节)

 

彼得就是在这个时候,很自大地坚持说他绝不会跌倒。但是,他尽管如此断言,却真的在天亮之前不认耶稣。他的整个世界受到极严厉的震荡,他的自我受挫、信心消逝、傲气大受打击,所幸的是,他的信心未曾失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耶稣在装备彼得,使他能坚固他的弟兄。天生的领导者往往欠缺怜悯之心,常常是很糟糕的安慰者,对他人也缺乏耐心。他们在追求目标时,不会停下来,用很多时间照料受伤的人。彼得需要透过自己经历的严峻考验学习恻隐之心,考验结束之后,他才能在弟兄经历考验时坚固他们。

 

自那以后,彼得会向那些在挣扎中的人们表达怜悯之心。他被撒但筛过后,很好地被装备,能将心比心地看待他人的软弱,自然能对陷入试探或罪恶中的人显出极大的怜悯。而借着这样的经验,他能对那些因罪和个人失败而受伤的人,传达怜悯、温和、慈悲、良善和安慰。

 

在《彼得前书》58-10节他写道:“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

 

彼得曾经软弱到极点,所以他了解人的软弱,而且了解得很透彻。他自己的软弱曾经给他当头棒喝,但主使他得以完全、重建、得力、沉稳。如往常一样,他所写的是来自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导理论概念。

 

最后,彼得学会了勇气,但不是先前那种冲动、轻率、不当的“勇气”,不是狂乱地向马勒古挥刀的勇气,而是成熟、沉稳、刚毅的热心,让他愿意为主的缘故受苦。

 

黑暗的国度准备攻击光明的国度,谎言准备攻击真理,撒但准备攻击神,恶魔准备攻击基督圣洁的目的。因此,彼得所到之处都会面临困难,基督告诉他:“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21:18

 

这是什么意思?使徒约翰给了我们很清楚的回答:“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19节)

 

彼得传讲福音的代价是死,他遭受迫害、压制、麻烦、折磨,直至最后殉道,所以他需要磐石般的勇气来坚忍到底。

 

彼得在五旬节被圣灵充满,得到能力,你几乎能看到他心中产生了真正的勇气。在那之前,他所表现出的是短暂不定的“愚勇”,那就是他很冲动地在一大群手持刀枪的士兵面前拔刀出鞘,却又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后,当女仆质问他时,不敢认耶稣。

 

但在五旬节之后,我们看到一个彻底改头换面的彼得。《使徒行传》第4章描写彼得和约翰被带到犹太人的公会,受到严厉的指示,“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18节)。他们却勇敢地回答:“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19-20节)

 

不久,他们因继续传讲福音又被带到公会,他们用同样的话回答:“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彼得因被圣灵充满,又知道基督已从死里复活,就有了毫不动摇、如磐石般坚定的勇气

 

在《彼得前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彼得心里充满这种勇气,他对那些因受迫害而四散到罗马帝国各地的基督徒这样写道: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3-7

 

彼得在基督里已得安稳,这是他知道的;他已看到复活的基督,知道他已胜过死亡;他知道不论世上有什么试炼拦阻,都只是暂时的。虽然这些试炼有时带来痛苦,也总令人厌恶,但比起永恒荣耀的盼望,就不足介意了(参罗8:18)。彼得知道,真实信仰的纯全,永远比世间任何会消失的财富更宝贵。因为他的信仰在基督再临时会增添基督的颂赞和荣耀,而让他有勇气的就是这样的盼望。

 

彼得学会了这所有的功课,个性得以转变,最后成为合基督心意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地从西门变成磐石。他从基督身上学会了顺服、自律、谦卑、慈爱、怜悯和勇气,又因为圣灵在他身上的作为,他真的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

 

五旬节那天,他传讲福音,有三千人得救(徒2:14-41)。后来,他和约翰医治一个瘸腿的(徒3:1-10),因为他大有能力,人们在他的身影下就能得医治(徒5:15-16)。他使多加从死里复活(徒9:36-42)。他将福音介绍给外邦人(徒10章)。彼得写了《彼得前书》》和《彼得后书》两卷书信,主要就是陈述他在主那里学到的有关真实品格的功课。

 

彼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是完全的吗?不是,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第2章提到彼得妥协的事。在那次事件中,他表现得就像个假冒为善的人,让我们看到他的老我短暂的再现。当时,彼得和外邦人同桌吃饭,一起交通,就像是在基督里的真弟兄。然后,一群假教师来了,这些持守异端的人坚持外邦人一定要受割礼,并遵守旧约有关礼仪的律法,否则就不能得救,也不应该被视为弟兄。彼得显然害怕这些假教师,所以就没有继续和外邦弟兄一起吃饭(加2:12)。彼得这么做时,其他的人也跟着做,因为彼得是他们的领袖。所以使徒保罗说:“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11节)保罗在众人面前责骂彼得(14节)。

 

值得嘉许的是,彼得接受了保罗的指正。后来,当全体教会领袖和使徒在耶路撒冷公然指出犹太教徒的错误时,第一个起来护卫神恩典福音的就是彼得。他提出的论点说服了犹太教徒(徒 15:7-14 ),有效地护卫了保罗的事工,这整个事件显示出西门彼得对圣灵的责备和指正仍有着乐意受教、谦卑和敏锐的心。

 

彼得的生命是如何结束的?我们知道耶稣已经告诉彼得他会殉道(约21:18-19),但圣经并未记载彼得的死。初代教会所有的记录都指出彼得被钉十字架。优西比乌引述革利免的见证说,彼得被钉之前,被迫亲眼目睹自己的妻子被钉十字架,当他看着妻子慢慢死去时,他叫着她的名字说:“记得主。”而轮到他被钉时,他请求用倒钉的方式,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和他的主一样,于是,他就头朝下、脚朝上地被钉在十字架上。

 

彼得的一生可以用他第二卷书信中的最后一段话来作总结:“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这正是彼得所做的,也是他成为磐石、成为初代教会伟大领袖的原因。

 

下一篇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