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认识“心”就是“灵”

 

 

你必须清空心里所有属世的财宝,让基督成为你的财宝,让祂拥有你的心。

 

司布真C. H. Spurgeon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提到“心”时,会自然地把它和情感成分联系起来。比如:“发自心底地说”表示说出你的感受;“追随你的心”表示跟着你的感觉走。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情感或感受所支配的文化潮流里面。在这种文化里,当“心”不是用来特指身体器官时,它常常表示“感受”。

 

然而,在圣经里,“心”这个字却很少被单单用来指情感部分。诗篇737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们的眼睛因体胖而凸出,他们所得的过于心里所想的。(诗篇73:7

 

此处的“心里所想的”表示心里的“渴望”,他们得到的享受超过了他们心里(情感)想要的或渴望的。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被情感欲望/心中渴望冲昏头脑的画面。事实上,这节经文并没有鼓励我们可以跟着欲望和感觉走,或者说恰恰相反,圣经作者反对这样的事,

 

要知道,“心”这个字在经文中的应用比其在当今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给读者的问题:

 

当今有很多人被圣经辅导员称为“被心理学化的人“。这表示他们在生活中容易被情感左右,并被那些为了帮助他们而设计的疗法所支配。他们接受辅导的目的是为“感觉好些”,希望寻求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们所有人都时不时被情感所支配,把这些处境记录下来也许是有益的。请用笔写下来哪些处境容易激发控制你的负面情感反应,比如惧怕、担忧、焦虑、愤怒和沮丧。

 


 

三元论

 

我们可能很容易忽略一点,那就是我们的神学观(对神的研究)对我们的身心灵一定是有影响的。

 

举例来说,福音派教会的普遍看法是,人是由三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是:(1)体,(2)魂和(3)灵。这种看法被称为三元论。

 

根据三元论,体是地上的尘土(译者注:神用尘土造人)——细胞组织、骨骼、肌肉和皮肤等等。魂是人的内里或人的非物质部分,就跟灵一样。但魂也是人的情感和思想所在。从这种观点来看,人是由三部分构成:有形质的身体、无形质的灵及无形质的魂。这种观点被福音派基督教所接受,更多是基于心理学而不是基于整全的解经。

 

宾夕法尼亚州基督教辅导和教育中心Christian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Center, http://ccef.org的圣经辅导员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对三元论做出解释:

 

三元论认为人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体、魂和灵。尽管这三部分的运作看似天衣无缝,它们却是有区别的,并且拥有独立的特性。因此,每个部分都对人里面重叠却又相当分离的运作发挥作用:体是针对身体,魂是针对心理,而灵是针对灵性(被定义为垂直的层面,与神的关系)。[1]

 

这种神学观点带来的后果是:如果你的身体有病,你应当咨询医生;如果你的魂出现问题,你应当咨询心理学家;如果你的灵软弱,你应当咨询牧师。由于心理疾病和情绪问题的大量涌现,心理学家成为了魂的医生,取代了牧师和圣经经文。

 

给读者的问题:

 

1.你是否曾接受过世俗辅导?

 

2.你是否曾接受过基于三元论的基督教辅导?

 

3.你现在是否看到心理学已开始影响教会?你能根据自己的经历举一些例子吗?

 


 

二元论

 

经文对二元论的支持

 

究竟人是否由三部分构成?从圣经角度来看,经文证据似乎支持的是二元论。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诗篇19:7上)

 

魂的希伯来文是nephesh (neh-fesh)。这个词在新美国标准译本中被使用了271次。诗篇197节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译注:和合本使用的是心,而不是魂):

 

魂在旧约中被用来表示活人。比如在创世记27节,神将生气吹入亚当,使他成为有灵的活人。魂应当包含人所有的非物质部分,灵也包括在内,因为创世记没有把魂和灵区分开来。

 

在新约中,魂的希腊文是psyche(译注:这个词的中文翻译为灵魂、心灵、精神),从这个词衍生出精神病学psychiatry这一现代词。

 

斯特朗Strong是这样定义灵魂或灵的:

 

感觉、欲望、喜爱、恨恶的场所(我们的心、魂等等)

 

魂是不同于身体的一种实质,它不因死亡而消失(不同于身体的其他部分)[2]

 

按照圣经,这个核心词的定义是,魂是感觉(和其他事物)的所在,与灵没有区分。斯特朗的定义支持物质/器官和非物质/非器官的两元区分,并认为心是一个整体,与魂相同。

 

经文对二元论的证明

 

但你也许会说,斯特朗也可能错了吧?一定有体、魂和灵的三元论的圣经依据,不然基督徒是不会坚持这种观点的。采纳三元论的基督徒是因为对一些经文带有误解,而这些经文乍看似乎把体、灵和魂区分开了。希伯来书412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希伯来书4:12

 

我们在这里看到魂和灵被用在同一个句子中,似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剖开一词似乎表明了这一点。

 

杰伊·E·亚当斯Jay E. Adams博士评论到:

 

我们首先来思考希伯来书412节。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神的道,即圣经,如同闪亮锋利的双刃剑,能够深入剖开魂与灵,正如剖开骨节与骨髓一般。”“瞧,”那些支持三元论的人们说,“如果经文肯定了把魂与灵区分开来的可能性,我们也应当这样区分”。但事实是,希腊文并没有做出如此的区分。英王钦定版圣经(和随后的一些译本)误导了英文的读者。这里的要点不在于魂与灵被分开,或者骨节与骨髓被分开。这里是说,神的道剖开了灵,也剖开了魂,剖开了骨节,也剖开了骨髓… …真实含意是,神的道深入到人最里面的部分,剖开并暴露出人的欲望和想法。[3]

 

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博士对希伯来书412节的魂与灵如此评论到:

 

这些词没有描述两个分离的实体(如同“想法和意图”),而是被用来表达类似“心和灵”这样的短语。在其他地方,这两个词可以被交互地用来描述人的非物质部分,即他可以存到永恒的内在。[4]

 

路加福音1027节支持了麦克阿瑟博士和亚当斯博士的分析。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27

 

耶稣在论述第一条诫命时,祂并不是为了区分什么是“性”、“心”、“力”和“意“。祂的重点是说,你要竭尽全力地爱主你的神。

 

通过查看其他经文,我们可以很有根据地得出以下推论:希伯来书412节的灵与魂表示的是相同的事物,而非独立的两个部分。

 

作者是在强调神的道所具备的能力和它在人心里所能成就的功效,他并非在说服人们魂与灵之间有差别。

 

                                                                              

 

当我们以祷告的心打开经文时,我们就会开始明白神对我们行为和性情的旨意。当圣灵把祂的道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具体领域中时,并且当我们顺服祂的提醒时,我们就会开始建立以圣经为基础的信念。我们的价值观开始改变,这样神的标准就成为我们的喜乐和愿望。[5]

 

杰里·布里奇斯Jerry Bridges

 

                                                                              

 

另有一节经文乍看也似乎在区别魂与灵,那就是帖撒罗尼迦前书523节:

 

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撒罗尼迦前书5:23

 

理解这节经文的关键在于理解保罗使用“全然”一词所表达的含意——全然成圣。“全然”广泛地涉及到“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这些具体描述。他不是在证明人有三个独立的组成部分,而是用同义词来阐明他的观点。这看来再次表明,经文所强调的是“完全”。

 

麦克阿瑟博士:

 

这一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的参考经文(译者注:帖前5:23)强调的是“全然”这个表达。保罗在使用灵与魂时,并非要说明人的非物质部分可以分成两种实体(参来4:12)。灵与魂在整本圣经中往往可以互换使用(参来6:1910:39;彼前2:11;彼后2:8)。我们无需区分上述两者,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的使用方式就像其他经文里面用几个类似的词语放在一起来做强调表述的方式一样(参申6:5;太22:37;可12:30;路10:27)。保罗并不是要指出人由三部分构成(参罗8:10;林前2:115:3-57:34;林后7:1;加6:18;西2:5;提后4:22),而是相信人由两部分构成:物质部分和非物质部分。[6]

 

事实上,魂与灵两个字在整本圣经中可以互换使用。保罗没有在任何地方证明人是由三部分构成的。遗憾的是,灵魂体这种三元论已经带来了一些破坏性的后果。温斯顿·史密斯再次写到:

 

心是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所在,如果人们对此没有基于圣经正确的理解,那么福音和神的命令就会停留在表面而且失去果效,他们会认为经文跟“心理问题“之间关系模糊,或者认为经文跟”生理问题“毫无关联。[7]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根据圣经建立对“灵”的神学理解,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建立对“灵”的神学理解。

 


 

内心和外体

 

本书在后文中将提到,圣经对“外体”和“内心”进行了区分,或如同亚当斯博士所说,这种对于人的双重观其实是在强调各成分的统一性(这表示它们是重叠而不是分离的)。 [8]

 

内心指的是人的思想、欲望、意愿、情感以及灵。外体是指身体——人将要朽坏的那部分(林后4:16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后书4:16

 

内心的所有方面都归结在“心”一字。塞耶Thayer希腊字典对心是这样定义的:

 

Kardia:魂或意,它是思想、热情、欲望、嗜好、喜爱、目的和意志力的源头和所在,是魂在受到好或坏的影响和激发时所体现的品性,或者魂作为感性、喜爱、情感、欲望、嗜好和热情的所在时所体现的品性。[9]

 

我们从这些思考中可以清楚看到,心和魂是一体的,是相同的,并且“心”一字的含意绝不限于“我们的感受”。当我们靠感觉来做决定或“对自己说实话”时的一个可悲的后果是我们常常使罪合理化。比如,有多少基督徒离婚是因为感到“我没有以前那么爱对方了“?有多少基督徒把悲伤的感觉等同于“我一定是生病了或者有某种抑郁症”?有多少人做出的决定是基于飘忽不定的“追随己心”?

 

举例来说,作为圣经辅导员,我曾听人们说,他们做出某个决定是因为他们为之祷告后“心里有平安”。这是“追随己心“的基督徒版本的表达。我见过的一些诸如此类的案例,包括因为这种追随己心的思维而开始创业而最终失败,又或者缺乏理性考虑就开始搬家等案例。

 

这些人的语言所反应的是靠着主观、经验和感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基于合乎圣经的生活方式。

 

                                                                             

 

宇航员在太空中会为找不到标识物的而感到痛苦,他们无法通过具有参照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或地貌回到轨道上来。要是没有“道德引力”,我们会经历属灵的失重而找不到轨道。我们随着感觉漂浮,这些感觉将带我们去到一个无法预先确定的地方。我们因某些经历而发生情绪的高低起伏,却常常以为这就是属灵历程的必经阶段。我们常常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正在经历复兴,却不知道自己陷入了骄傲的网罗。我们愚昧,缺乏严肃认真。我们轻浮,缺乏沉静庄重。我们用多愁善感取代了神学的严肃思考。我们上述这些标识物永远不会帮助我们立足于磐石之上。除非我们回应神的呼召,否则我们的标示物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我们可能颠倒起点和终点。 [10]

 

伊丽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

                                                                             

 

给读者的问题:

 

1.你自己是否曾经也像上文一样用过“追随己心”这类基于感受的表达方式?你是在什么场合和情景下用这些表达的?

 

2.你是否在接受辅导的时候听辅导要引导你要“追随己心”?当时的你面临的具体挑战和问题是什么?

 

3.你是否按照这样的“追随己心”的辅导意见而行动?结果如何?

 

4.读完这部分材料后,你对“心”的看法有没有改变?为什么有或没有改变?是如何改变的?

 

5.我们在理解如何改变以荣耀神之前,有必要先对“心”建立合乎圣经的理解。但我们还需要理解我们的心的真实状况,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对救主和祂的义的迫切需要。

 


[1] Smith, Winston. Dichotomy or Trichotomy? How the Doctrine of Man Shapes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 (Vol. 18, Number 3, Spring 2000) 22

[2] Enhanced Strong’s Lexicon 5590, Electronic Ed., Libronix.

[3] Adams, Jay E. A Theology of Christian Counseling, (Zondervan: Grand Rapids, 1979) 112.

[4] MacArthur, John. The MacArthur Study Bible (electronic ed.) (Nashville, Word Publishing, 1997).

[5] Bridges, Jerry. The Practice of Godliness (NavPress, 1996) 124.

[6] MacArthur, Study Bible

[7] Smith, “Trichotomy or Dichotomy?” 23

[8] Adams, Theology of Christian Counseling, 110.

[9] http://biblestudytools.net/lexicons/greek

[10] Elliot, Elisabeth. The Glad Surrender, (Revell, 1982) 19–20.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