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永远定睛他

 

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弗2:7

 

万事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渺小平凡一生的终极目标、宏观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根据圣经和历史,我们的回答是“为了荣耀神”。

 

毕竟,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我们是艺术品,为展示美而造,好吸引人们来关注那位造我们的“艺术家”。我们受造只为这事。当我们为荣耀神而活时,我们步入了唯一真正的人性化生活。我们正常生活,就如同一辆靠汽油而不是果汁驱动的车。最重要的是,还有比这更令人喜悦的生活吗?追求自我的生活是多么令人疲惫啊!而为他人活的喜乐是多么充满力量啊!

 

然而,如果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要荣耀神,我们又该如何做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就“为什么”而活达成一致,那么我们能否也就“如何”活达成一致呢?我们应当如何荣耀神?在进入永恒的过程中,神如何永远得荣耀呢?

 

我们荣耀神的方式之一是顺服,不再自以为是,而是信靠神,相信他才是生命之道。圣经呼吁我们在外邦人中当“品行端正”,叫他们“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归荣耀给神”(彼前2:12)。

 

在研究基督内心的最后一章里,我想探讨荣耀神的另一种方式,一种永远有效的方式。在这方面,爱德华兹是我们的导师。

 

 

爱德华兹在晚年的一次布道中说:“世界受造似乎就是为了这个特别的目的……”此刻,你会怎样将这个句子补充完整?爱德华兹是这样说的:

 

世界受造似乎就是为了这个特别的目的,即神的永恒之子可以得到一位配偶,他可以遵从自己的本性,以无限的恩慈待她,他可以说是完全屈尊降贵,打开心中一切爱和恩典的源泉,尽都浇灌于她,并通过这种方式荣耀神。[1]

 

如果你非常熟悉爱德华兹,你可能会发现他事工和写作的重点之一就是神的荣耀。他是一位完全以神为中心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家。他写了一篇名为《神创世的目的》(The End for Which God Created the World)的文章,其中他论述的一个重点是,世界的存在是为了荣耀神。

 

但有时我们不太明白爱德华兹的意思。上述引文是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神创造世界,是为了让他儿子内心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如今,我们很少使用“仁爱”(benevolence)一词,它指的是一种恩慈良善的性情,一触即发的怜悯之情。想象一条被大坝阻断的河流,水越蓄越多,随时可能奔涌而出——基督内心的良善就是这样。他有无限的慈爱,而人类历史就是他“完全屈尊降贵,将心中一切的爱和恩典尽都浇灌下来”的机会。世界的受造以及它被罪毁灭后需要的重建,都让基督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基督内心的洪流使神的荣光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照耀得更远、更亮。

 

基督与新妇在婚姻中的大喜乐开始于今生,但我们只能稍微经历到一些。然而,他与新妇的最终结合是在圣经最后,那时新耶路撒冷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21:2)在永恒中,我们将会与神的荣耀有份——但如何做呢?答案是:基督的荣耀在他对罪人的爱里显明出来,并且他享受这样的爱。

 

致力于向美洲原住民传福音的著名宣教士毕大卫(David Brainerd),于174710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爱德华兹的家中去世。爱德华兹在其追思礼拜上有一场布道。他在谈到圣徒来世与基督相见时说:“他们将要看见基督荣耀的本质,这将吸引和激励他们,因为他们不仅要看见他无限的威严与荣耀,还有与其威严相称的无限恩惠、谦卑、柔和与甘美。”这样,“当他们看见基督大君王的尊严就不会惧怕,只会更快乐、更惊喜。”具体来说:

 

离世圣徒的灵魂在天上与基督同在,基督将会向他们敞开胸怀,向他们显明那从亘古以来就有的无限丰富的爱……他们将吃喝饱足,畅游在爱的汪洋中,永远沐浴在无限光明、无限温柔、无限甘美的神爱的光芒中。[2]

 

世界被造是为了使基督完全彰显他的慈心。而天上最大的喜悦就是他对我们的心永远敞开、永远强烈。

 

 

但这合乎圣经吗?

 

在前面的学习里,我们曾讨论过《以弗所书》24节里“丰富的怜悯”一词。你是否注意到,保罗在这句经文的结尾(弗2:7)说到我们得救的根本原因。在描述了我们若靠自己陷入绝望境地之后,他写道: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在新天新地里永恒生命的意义在于,神“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我们看,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在忧虑中度过一生,犯罪又受苦,失迷又回归,懊悔又绝望,不断偏离我们在基督里必定永远享受的一切。

 

《以弗所书》27节这类经文真的能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还是说它只是神学家的写作素材

 

在我们即将结束对基督内心的探讨时,我想再次回到《以弗所书》27节,思索这节经文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只是反映了圣经关于我们未来的教导。

 

“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对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终有一天,神要带领我们穿过衣橱进入纳尼亚[3],我们将站在那里,因喜乐、惊讶和释放而俯伏在地。

 

这意味着当我们站在那里时,我们不会因为今生的罪受责备,不会遭人怀疑,也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享受这些吧,但要记住你不配。”天堂与永恒的意义在于,享受他的“恩典……恩慈”。假如天堂的目的就是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显明出来,那我们就有了保障。我们担心犯罪会让我们出局,但罪只会凸显出神的恩慈何等奇妙。

 

这意味着,我们现今的堕落并不是拦阻我们得享天堂的障碍,而是享受天堂的关键因素。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糟糕——那都是我们最终荣耀、平安、光辉的一部分。正是我们做的那件令自己生活陷入崩溃的错事上——基督里的神在今生显得无比真实,在来生对我们来说也更加奇妙。(而我们中间那些自觉完美的人,有朝一日到那里后将更深地意识到,罪、自义、骄傲和所有故意的叛逆意识在我们心里是多么根深蒂固,但这一切却令神的恩慈倾倒下来,我们也将站立其中,惊叹于他对我们的心何等伟大。)

 

倘若他的恩典是“极丰富”,那么我们的失败不会大过他的恩典。我们觉得被生活完全压垮的时候,正是神切切想念我们之时。常常困扰我们的失败与懊悔,正是他坚定不移地爱我们的地方。

 

倘若他的恩典是“极丰富的”——而非有限或适度——那么我们的罪就永远不会让他心力交瘁。相反,他的百姓越软弱、越失败,他就越想念他们。

 

《以弗所书》27节不只是说“他极丰富的恩典”,而是说“他极丰富的恩典……恩慈”。“恩慈”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一种尽其所能避免他人不适的愿望。在《马太福音》1130节里耶稣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时,也用到了这个词。他的轭是恩慈的。古德温谈到《以弗所书》27节的“恩慈”时说,“这个词蕴含了全部的甘甜、坦率、亲密、真诚、良善以及他全部的心。”[4]

 

他的恩典是“向我们”的。“向我们”也可以译成“为我们”,甚至是“浇灌我们”或“在我们身上”。它取决于你个人,并不抽象。他的心、他的意念,是向我们的,从现在直到永远。他的恩典不是一个谜,我们必须绞尽脑汁才能摸索到进入的门道。他将他的恩典赐给我们,是单独赐给每个人的,是永不断绝的。实际上,他赐下的是他自己——并不存在“恩典”这样的东西(注意,这是罗马天主教的教导)。他所赐的恩典并不抽象,而是基督自己。因此,保罗立即加上“在基督耶稣里”一词。

 

谈到“在基督耶稣里”,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基督里的最大的事实是什么?那些与他联合的人已经得着应许,所有那些挥之不去的破碎,影响着你的一切——每一段关系、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家庭、每一封邮件、每天清晨醒来的时刻、每一份工作、每一次假期——所有的一切——终有一天都将重建,完全翻转。我们今生经历的黑暗与痛苦越多,来生所得的冠冕与释放就越大。在C. S. 路易斯创作的《开往天堂的巴士》(The Great Divorce)里,有个人的话反映了圣经的教导:“那是属血气之人所误解的。他们说暂时的苦楚是‘未来的福乐无法弥补的,却不知道,一旦进入天堂,就会改变过去,甚至将那种痛苦变为荣耀。”[5]你若在基督里,就永远不可战胜。这段经文说的是神使死人再活过来,而非神帮助受伤的人。但神怎样使我们活过来?约翰·欧文说:“他爱的生命进入我们里面,他注入死人身体里的复活大能就是爱本身。”[6]

 

《以弗所书》27节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扇门;它不是出口,而是入口。

 

整个人类历史以及永恒本身的意义在于,展示那不能完全展示的,证实那不能充分证实的。在来世,我们将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神的仁慈之恩,洞悉他的内心,我们对他的心了解越多,就越能看到它无法完全理解,不能测透。

 

对那些不在基督里的人来说,今生就是他们最好的生活。而对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来说,《以弗所书》27节是关于永恒的愿景,就在下一个转弯处,而今生是他们最糟糕的生活。

 

在那复活的清晨,当公义的日头出现在诸天之上,发出他一切的荣耀和光辉,他要到来,好像新郎;他要在他父的荣耀中与众圣天使一同到来。

 

那将是这位荣耀的新郎与他新妇一次喜乐的聚会。那时,新郎将除去帕子,显现在他的荣耀里;那时,众圣徒将要发光如同日头,在他们父的国里,在他们救赎主的右边。

 

时候到了,基督将甜蜜地邀请他的佳偶与他一同进入荣耀的殿中,这是他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在为她预备的。他将牵着她的手,带她一同进入:这荣耀的新郎与新妇将装饰整齐,璀璨耀眼,熠熠生辉,一同升入天上的天。又有荣耀的众天使等候他们:而这位神子与神的百姓将在他们共同的荣耀与喜乐中,一同站在天父面前。那时基督要说:“我在这里,还有你赐给我的人”。而他们要在这样的关系中联合,共同领受天父的祝福;从那时起,在完美的、不间断的、不变的、永恒的荣耀中,在彼此的爱和接纳中,在天父的爱中一同欢喜快乐。[7]

 

 


[1] Jonathan Edwards, “The Church’s Marriage to Her Sons, and to Her God,”i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vol.25, Sermons and Discourses , 1743-1758, ed. Wilson H. Kimnach (New Haven, CT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187。爱德华兹在他的《圣经笔记》(Notes on Scripture)中先引用了《以赛亚书》62章5节,之后表达了类似的观点。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 vol.15, Notes on Scripture, ed. Steven J. Stein (New Haven, CT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187.

[2] Jonathan Edwards, “True Saints, When Absent From the Body, Are Present With the Lord,”in Works ,25:233.

[3] C. S. 路易斯的系列小说《纳尼亚传奇》中的情节,书中的主人公穿过衣橱,进入神奇的国度纳尼亚,译注。

[4] Thomas Goodwin, The Works of Thomas Goodwin ,12vols. (repr., Grand Rapids, MI : Reformation Heritage,2006),2:277.

[5] C. S. 路易斯,The Great Divorce (New York : HarperCollins,2001),69.中译本参考《开往天堂的巴士》,台北:校园书房,2013。

[6] John Owen, On Communion with God , in The Works of John Owen , ed. W. H. Goold (repr., Edinburgh : Banner of Truth,1965),2:63.

[7] Jonathan Edwards, “The Church’s Marriage to Her Sons, and to Her God,”i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 vol.25, Sermons and Discourses ,1743-1758, ed. Wilson H. Kimnach (New Haven, CT :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183-84.

 

下一篇>


 

《柔和谦卑》

推荐语

引  言

第一章:他的心

第二章:他的心发出果效

第三章:基督的喜乐

第四章:能体恤我们

第五章:温柔体谅

第六章:我总不丢弃

第七章:他对我们的罪有何反应

第八章:他拯救到底

第九章:一位中保

第十章:基督的荣美

第十一章:基督的情感

第十二章:温柔的朋友

第十三章:为何是圣灵

第十四章:发慈悲的父

第十五章:他的“自然”之工与“非常”之工

第十六章:耶和华,耶和华

第十七章:他的道路非同我们的道路

第十八章:恋慕的心

第十九章:丰富的怜悯

第二十章:我们喜爱律法,他却乐施厚恩

第二十一章:他过去爱我们,现在亦爱

第二十二章:爱我们到底

第二十三章:永远定睛他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