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旨在为牧者和研经者提供免费的中文研经资源,包括多种圣经版本、词典、汇编、地图以及注释系列等。
《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彼得后书与犹大书》选自“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Chinese Christian Training Resources Center,简称“华训”)出版的《麦克阿瑟新约注释——彼得后书&犹大书》(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2Peter&Jude)。
在此特别感谢张西平牧师提供繁体中文译文。
经研经工具团队修订后,这套注释制作成了简体中文版,并已在研经工具上线。
供用户免费使用。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彼得后书或犹大书,并标签选择“讲道”,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
这套注释原是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对新约圣经各书卷的释经讲道讲章。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的介绍,以及对原文字义的讲解,逐字逐节、完整而详细地解释经文,并加上灵训、例证和应用。该注释不仅在神学难题、钥字钥词及实践应用等方面为研经者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初学释经讲道的传道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项神圣的艺术。
《彼得后书与犹大书》
传媒迅猛发展,教会却缺乏辨识能力。错误的教义因势利诱、不胫而走;假教师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籍、杂志和研讨会等,无所不用其极地推销他们自己。在传播过程中,不少人受到诱骗而接受谎言,摒弃真理(参提前1:19;提后2:16-18)。更糟的是,今天教会中的人,或因害怕遭同侪拒绝,或因误解爱的真义,不愿揭发、抵制那些背叛真理的人,因而不是接受这些教导,就是“包容”,对此视而不见。
不过,使徒彼得因深爱所牧养的羊群,对威胁他们生存的骗子没有任何顾忌。他认定假教师就是“披着羊皮的狼”(太7:15;徒20:29),以谎言骗拐无知者坠入深渊。彼得知道他们是地狱的使者、撒但的走卒,不外乎为了贪爱钱财、权力、名声和标榜自己。他们向毫无防备的灵魂兜售魔鬼的教义,把永死当作永生来大力推销。
彼得深知唯一能抵御他们攻击的,只有神话语的真理,所以写下这封书信。他是切实关心与保护羊群的真正牧者。
· 推荐语
· 出版前言
· 作者前言
· 彼得后书 导论
· 彼得后书 大纲
· 犹大书 导论
· 犹大书 大纲
· 参考书目
· 版权信息
清晰、合理、易懂、敬虔——如此形容这部由一位作者独立完成、本时代最伟大的教牧注释丛书一点都不为过,甚至不能尽述其详。这本《麦克阿瑟新约注释系列》(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对基督徒和宣教士都有帮助。它打造于书房中,烧制于讲坛上。它的作者深爱着基督,并将此书作为礼物送给基督的新妇——教会。
狄马可(Mark Dever)
华盛顿特区国会山浸信会牧师、《健康教会九标志》作者
这本书是献给基督身体的伟大礼物,它源于麦克阿瑟博士对圣经的热爱和他多年以来孜孜不倦的研究。当我研读神的道并将其教导给姐妹们时,我发现这个工具对我很有帮助。我常常参考本书来增进对经文的理解,并阐明难懂的经文段落和问题。
狄楠熙(Nancy Leigh Demoss)
作家、“复兴我心”(REVIVE OUR HEARTS)电台老师、《女人误信的谎言》作者
约翰•麦克阿瑟在扎根于神的道进行牧养事工方面树立了令人信服的榜样。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着这个事工的果效:仔细研经,并做出忠实的神学解释,所有这些都是为服侍耶稣基督的教会。无论是牧师还是平信徒,都能从这套独一无二的注释书系列中获益多年。
C. J. 马哈尼(C. J. Mahaney)
至高恩典事工(Sovereign Grace Ministries)主席
这部《麦克阿瑟新约注释系列》简直堪称一个忠实解经和释经的图书馆,它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绝无仅有的。约翰•麦克阿瑟的这本注释书系列非常优秀,它应该被关注,并且应该在每一位牧者的图书馆里占有一席之地。
小R. 阿尔伯特•莫勒博士(R. Albert Mohler, JR.)
肯塔基路易斯维尔美南浸信会神学院校长
传道人最重要的职责是“按正意分解真道”。但是,长期牧养同一间教会,每主日要按时分粮,讲道要有真理亮光,又有能力,真是不容易。麦克阿瑟博士是现代最负盛名的释经讲道者,在西方影响了许多传道人,喂养了许多羊群。他出版的《麦克阿瑟新约注释》系列(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不只是圣经注释书,更是释经讲道的楷模,可帮助你深入圣经真意,并分享永久不变、却又历久常新的信息。
王美钟
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院长,华夏宣教神学使团总干事
诗篇119:130“你的话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约翰·麦克阿瑟牧师(Dr. John MacArthur)在美国加州恩典社区教会(Grace Community Church)牧会。他专心于圣经教导,四十年来,以释经讲道的方式每主日来传讲神的话,牧养会众。教会人数由数百人增至上万人。
笔者自1985年开始聆听麦克阿瑟牧师的释经讲道录音带,至今已2,000卷,他的圣经教导使我的生命有很大的改变。
麦克阿瑟牧师强调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他一次一节地解开神的真理,目的是使人认识神的话语,满心知道主的旨意,与主有美好的交通。他所著之《麦克阿瑟新约注释》(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已出版28本,英文版销售超过100万册,这些书籍帮助了千万人认识神的话语。此套注译书曾荣获穆迪林金奖。
《麦克阿瑟新约注释》原是他对新约圣经各书卷之释经讲道的讲章,按书卷中的自然段落,依序逐节地讲解。行文中,他通过对经文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的介绍,对原文字义的讲解,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完整而详细地解释经文,并加上灵训、例证和应用。
笔者多次将《麦克阿瑟新约注释》作为培训解经课程的课本,也多次用作释经讲道之范例。学员们均感到这种系统、深入、完整的解经及讲道方式,能使他们对神的话语豁然贯通。
“华训”同工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继续出版《麦克阿瑟新约注释》系列,供应各地华人教会。求神借着此书将他宝贵的话语教导我们,使我们更认识神,信心坚固,生根建造,蒙主喜悦!
张西平 牧师
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总干事
“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这正是目前海外华人基督徒所面临的困境。放眼望去,尽是一大群没有牧人的羊群,因着教导不足,不仅群羊四散,更难将福音传到所需之处。故此,我们于1997年在美国加州成立了“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Chinese Christian Training Resources Center),简称“华训”(CCTRC)。
为表明“华训”自神所领受的异象,我们将“华训”宗旨定为:“专一教导,供应教材,培训门徒,倍增事工。”基于这样的需要,我们将出版五大系列的教材,来装备各地的信徒和领袖。
此五大系列为:
1.新约系列:新约导读及精要、新约各书卷诠释、新约圣经难题、新约书卷详纲。
2.旧约系列:旧约导读及精要、旧约各书卷诠释、旧约圣经难题、旧约书卷详纲。
3.神学系列:基要真理、系统神学、新约神学、旧约神学、苦难神学、末世神学。
4.教牧系列:实用释经讲道法、释经讲章范例、释经学与查经法、实用护教学、伦理学,以及基督徒气质、侍奉与人生。
5.教导系列:翻译国外精良著作,包括:耶稣基督的言与行、发掘你的属灵恩赐、麦克阿瑟新约注释、成圣大道等。
“华训”是一个凭信心仰望神供应的机构,我们欢迎对培训教导事工有负担的教会与弟兄姊妹,在祷告和经济上支持书籍出版,供应老师赴各地培训。
愿神祝福我们手中的工作,借此五大系列教材的出版,不仅可服侍各地华人教会同工、主日学老师、查经班、团契,及各差传、福音广播、训练机构、圣经学校、神学院;更可以透过文字出版品将神的救恩、佳美福音传到地极。
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 谨识
以释经讲道的方式逐句传讲圣经新约,对我来说向来是一种满有收获的与神相交的方式。在对神话语的领会中与他深交,并在此基础上向他的子民解释他话语的真意——这是我一贯的目标。用尼希米记8:8的话说,我竭力“讲明意思”,使他们得以真正听见神的话语,并向神有所回应。
毋庸置疑,神的子民必须认识他。这就要求他们认识他“真理的道”(提后2:15),并让这道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西3:16)。因此,我事工的重心就是努力让神活泼的道向他的子民显明。这的确是令人振奋的探索。
本新约注释系列所体现的正是解释和运用圣经这一目标。有的释经书侧重于圣经语言,有的侧重于神学或讲道,而本注释系列基本上是以释经或解经为特色。它不涉及语言学的专业性,而是在必要时分析圣经原文,以助于正确地诠释经文。它不涉及全面的神学领域,而是着重于每一段经文的主要教义,以及这些教义与圣经整体的关联。它虽然不以讲道为主,但基本上让每一个思想主题自成一章,并伴以清晰的大纲和符合逻辑的思路。大部分的真理都以别处经文加以说明和运用。在建立起每段经文的上下文关系之后,我力求紧紧追随圣经作者的文路和逻辑。
我祈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完全领会圣灵透过这一部分神的道所表达的真理,好让他的启示得以进驻信徒心中,带来更大的顺服与忠心,荣耀我们伟大的神。
1982年,我开始尝试这一系列新约注释的写作。当时我并没有预料到这一系列注释书会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力,得到如此大的回响。我原本的目标是要写作一系列简单的注释书籍,内容既要让平信徒容易明白,也要丰富到足供牧长和圣经研究者参考。现在看来,这一系列注释书得到各行各业和各种属灵成熟度的弟兄姊妹的接纳和使用,心中备感欣慰。
从第一本注释书《希伯来书》的发行开始,各方需求的声音愈来愈强烈。不管我到哪里去,都会遇到有人询问下一本注释书预备发行的时间。这样的需要鞭策着我快马加鞭地继续写下去!
能够喂养致力追求神话语真理的每一个人,让我备感荣幸。
这一系列注释的写作力求完整、准确,但避免使用太过技术性或非必要的学术性用语。灵修注释书有时会刻意规避某些困难的经文和解释;而解经注释书在处理困难经文时,又太过强调技巧,让读者在阅读之后,反而更加扩大该段经文的复杂,无法带出该经文的实际应用。
我的目标是完整地解释整段经文,不规避困难的问题,不忽略神话语的属灵重要性,也不将圣经的解释变成一种单纯的学术研究。
这一系列注释书的编排简单易读,是绝佳的参考工具,读者可以很容易找到他想要了解的某一节经文,帮助他了解整段经文的意义。这系列的书籍同时也可以作为灵修使用。许多读者使用这套书籍作为他们个人每日系统性研读神话语的基本材料,因为这套书籍详细地处理了每一个关键性用语和字句。很多牧师和小组长告诉我,他们在预备教导教材时,这套注释书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不管你目前对神话语的认识有多少,我相信你都会从这一系列注释中得到许多帮助。我希望当你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的时候,这一系列的书籍会成为你经常使用的可靠工具。
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
麦克阿瑟详细地解释了经文内容,使这一系列注释书成为牧师和教师不可或缺的工具。麦克阿瑟的解经手法,适合所有愿意遵守保罗命令的传道人使用:“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本系列注释书的内容丰富,其例证取材(通常取自经文本身)、详细的教义和富含挑战性的劝勉,都超越了时空的限制。麦克阿瑟的讲道是许多牧者学习的榜样,本系列注释书集结了他一切研究的精髓,是牧师和教师最喜爱的形式。
麦克阿瑟说他主要的目标非常明确:以经解经。不管你正在寻求困难问题的答案,或是想要解释某一段特定困难的经文,或是寻求解决教义或实际应用上的难题,这一系列的注释都将是你可以一再寻求帮助的宝贵资源。
每一节经文和字句都以简单的词句清楚解释明白,适合平信徒阅读,不需要神学学位或专业知识就可以读得懂。本系列注释书拥有清楚的大纲、实际的帮助、串珠和简单的解释用语,即使是最困难的经文,也解释得一清二楚。不管你是谁,这一系列注释书一定会帮助你的个人查经更加鲜活,看见长足的进步;让圣经的意义活起来,满足你对神话语的胃口,并清楚指引你将神的真理应用在你个人的生活中。
有人认为,彼得后书与犹大书同属新约圣经“被遗忘的角落”,所以这卷书很少在讲道、研经、讨论中被引用。即使在圣经的学术研究上,这本书也常被忽略,批评者认为它是一封假借彼得之名所写的书信,根本不值得一读。
可是,属耶稣基督的教会如果忽略了这封书信,就会极其危险。因为使徒彼得写这封信,是要帮助信徒去面对这充斥着属灵假象的世界。他知道自己即将离世(1:14),所以向读者重提他曾经教导过、告诫过他们的真理。即使以后他不在了(15节),这些真理仍将继续保守他们。彼得知道,假教师的威胁是致命的,而且会越来越突显出来。他要揭穿离经叛教者的真相,把魔鬼的教导逐出教会之外。
彼得的警告对现代教会真是再适切不过了。传媒迅猛发展,教会却缺乏辨识能力。错误的教义因势利诱、不胫而走;假教师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籍、杂志和研讨会等,无所不用其极地推销他们自己。在传播过程中,不少人受到诱骗而接受谎言,摒弃真理(参提前1:19;提后2:16-18)。更糟的是,今天教会中的人,或因害怕遭同侪拒绝,或因误解爱的真义,不愿揭发、抵制那些背叛真理的人,因而不是接受这些教导,就是“包容”,对此视而不见。
不过,使徒彼得因深爱所牧养的羊群,对威胁他们生存的骗子没有任何顾忌。他认定假教师就是“披着羊皮的狼”(太7:15;徒20:29),以谎言骗拐无知者坠入深渊。彼得知道他们是地狱的使者、撒但的走卒,不外乎为了贪爱钱财、权力、名声和标榜自己。他们向毫无防备的灵魂兜售魔鬼的教义,把永死当作永生来大力推销。
彼得深知唯一能抵御他们攻击的,只有神话语的真理,所以写下这封书信。他是切实关心与保护羊群的真正牧者。
彼得是公认的领袖、使徒中的发言人。在新约圣经四个地方出现的十二使徒名单中,他都排行第一(太10:2-4;可3:16-19;路6:13-16;徒1:13)。他和弟弟安得烈同在加利利海边以捕鱼为生(太4:18;路5:1-3),安得烈是最初把他介绍给耶稣的人(约1:40-42)。两兄弟来自伯赛大村庄(约1:44),后来搬到附近的大城迦百农(可1:21、29)。从他们在迦百农拥有宽敞的房子(可1:29、32-33;路4:38),可以推断他们事业有成。从耶稣治好了他的岳母(路4:38),我们知道彼得已婚,妻子在他的宣教旅程中一直也都陪伴在侧(林前9:5)。
彼得全名是西门巴约拿(太16:17),意思是“西门之子约拿”(或“西门之子约翰”;参约1:42)。在1世纪的巴勒斯坦,“西门”是常见的名字。新约圣经中曾提及的有八位西门:奋锐党人西门(太10:4)、耶稣的弟弟(太13:55)、麻风病人(太26:6)、帮耶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太27:32)、主耶稣曾在他家里吃饭的法利赛人(路7:36-50)、加略人犹大的父亲(约6:71)、行邪术的(徒8:9-24)、彼得曾在约帕他的家中居住过的那个硝皮匠(徒9:43)等。耶稣初遇彼得,就给他起名为“矶法”(约1:42;参林前1:12,3:22,9:5,15:5;加1:18,2:9、11、14)。这是亚兰文,意思是“磐石”,“彼得”是对应的希腊名字(约1:42)。
一般情况下,称彼得为“西门”没有什么特别的属灵含义——例如提到他的房子(可1:29;路4:38)、他的岳母(可1:30;路3:38)、他的工作(路5:3、10)等。但更多情况下,称他为“西门”是要突显他生命中一些关键性的失败——在那些时刻里,他的举止行动就像从前那个未重生的旧人。
举例来说,在马太福音17:24-25里,彼得毛毛躁躁地告诉收丁税的人,耶稣会缴付为圣殿征收的两块钱税银。而耶稣提醒彼得,他作为神的儿子,不必缴圣殿税,那时他就称彼得为“西门”(太17:25)。还有一次,当耶稣在加利利海对彼得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路5:4),彼得心生疑惑,犹豫是否应该听从他的建议。毕竟耶稣是木匠、是拉比,不是渔夫。最后,他忍不住了:“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路5:5)结果因为顺服,西门的眼睛被数量惊人的一网鱼(路5:6-7)打开了,他看清楚耶稣到底是谁。在圣灵的感动下,路加使用了他的新名字:“西门彼得……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
当十二使徒一再争论他们之中谁为大的时候,耶稣警告因骄傲而显得过度自信的彼得,说他将会背弃他:“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22:31)。事实上,就在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彼得再被称为“西门”,因他没能在客西马尼园中保持警醒(可14:37)。
复活后的主耶稣再次称彼得为“西门”。彼得对等候主出现失去耐心(太28:7),所以冲动地说:“我打鱼去”(约21:3)。剩下的门徒跟随他们的领袖,也说:“我们跟你一起去”。然而耶稣已经呼召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太4:19),他不会允许他们重操旧业,回去捕鱼。结果他们“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第二天清晨,这群沮丧的打鱼人在岸上遇到为他们预备早饭的耶稣。主三次问彼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约21:15-17),彼得三次以肯定的答复回应主的爱。
几个星期后,圣灵降临到彼得和其他使徒身上。从此,他就名副其实地如“磐石”般活着。他带领众人选出代替加略人犹大的使徒(徒1:15-26),无所畏惧地宣讲福音(徒2:14-40,3:12-26),大胆地与犹太的权威对质(徒4:8-20),毫不犹豫地惩处犯罪之人(徒5:1-11),严厉地谴责假教师(徒8:20)。借着彼得的侍奉,教会的门终于向外邦人敞开了(徒10:1-11:18)。
彼得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耶路撒冷大会上(徒15:7-12)。从那以后,在新约的记载中,除了他的书信,没有再提到彼得。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5中提及彼得宣教的旅程,虽然这些旅程的范围无从稽考,但圣经指出他曾到过安提阿(参加2:11-21),也可能到过哥林多(参林前1:12),以及小亚细亚等地区(参彼前1:1)。根据教会的传统说法,彼得同保罗一样,在尼禄皇帝迫害基督徒的时候,在罗马殉道(参下面更多关于“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及送达地点”的论述)。
通常我不会回应非信徒对作者身份的质疑。但这封书信在批评者的怀疑攻击声中,反倒显出神默示的一致性。因此,稍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确实对我们大有益处。
有关彼得后书作者是谁的争议,比起新约圣经中任何其他书卷都更多、更尖锐。但书信本身清楚地宣告,它是由“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彼后1:1)所写。这里“西门彼得”(Simeon Peter)的希腊原文,实际上是希伯来式的拼法。这种写法除了使徒行传15:14以外,没有在新约其他地方出现过。这一证据强烈地支持作者就是彼得之观点,因为一名伪造者不可能以隐晦的方式使用彼得的名字。
在彼得后书1:14中,作者提到基督预言他的死(参约21:18);在1:16-18里,他又宣称自己是耶稣登山变像的三位见证人之一(太17:1);3:1提到他先前写过一封给收信人的书信(彼得前书);在3:15里,他称保罗为“亲爱的弟兄”,视这位伟大的使徒为自己属灵的同伴。这些极富个人特色的线索进一步显明,除非有更具说服力的反证,否则对于彼得是这封书信的作者无庸置疑。我们稍后会讨论到,这样的反证并不存在。
不少批评者固执地认为,这些具有个人特色的线索,是为了使人相信假冒者是彼得而故意伪造的。但这些批评者当中,有许多人同时对彼得是彼得前书的作者持有异议。讽刺的是,他们的理由却是:在彼得前书中缺乏显露彼得个人特色的线索。丹尼尔·华莱士(Daniel B. Wallace)指出:“在阅读这些专文时,你无法不注意到当中的随意性和双重标准。无论有没有证据,这些学者心中已有定见。”[1]
除了与彼得生平相关的线索,彼得后书的用语与使徒行传中彼得的讲论相似,这也是证据。动词“得”(1:1)在新约中只出现过三次,其中一次在使徒行传1:17。“虔敬”在彼得后书出现了四次(1:3、6、7,3:11),在使徒行传3:12(参新英王钦定本〔NKJV〕)中也使用过。“主的日子”(3:10)在使徒行传2:20使用过。使用这些罕见词组,进一步显示出使徒彼得就是这封书信的作者。
但仍有不少学者不愿接受这封书信的作者就是彼得,他们坚称这封信是在彼得死后数十年,由别人假借彼得之名写成。为了支持自己的反对立场,他们列出下述几点:
他们指出,初期教会没有马上承认彼得后书是正典经卷之一。3世纪初的俄利根(Origen)是第一位承认彼得是写了这封信的人。批评者认为,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线索可证明这封信的存在。此外,虽然俄利根承认是彼得写了这封信,他却注明有人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4世纪教会历史学家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也曾质疑彼得后书的真实性,他没有否认这封书信,却把它列入真实性有争议的新约书卷名单中。而在俄利根之前,教父们对这封书信的真实性保持缄默,也被认为是无声的反对。
批评者还列举好几个“历史”问题,表明这封书信不可能在彼得生活的年代写成。首先,彼得后书提到保罗书信(3:15-16)。他们坚持认为这反映出了保罗书信收集成册以及被承认为圣经的年代,而这些事是在彼得过世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生的。其次,他们认为信中之假教师乃指2世纪的诺斯底主义者。第三,作者提到“(你们的)使徒”(彼后3:2)和“列祖”(第一代的基督徒)已经睡了(彼后3:4),这就暗示了彼得后书的作者既不是使徒,也不是第一代信徒。最后,他们认为信中提及基督预言彼得的死(彼后1:14),是出自约翰福音21:18,而约翰福音绝对不是彼得在世的时候写成的。
许多批评者又认为,彼得后书“在文字使用上以犹大书为蓝本”,是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把犹大书的成书日期定在彼得离世之后,故此推断彼得不可能是彼得后书的作者。他们又进一步推断,身为使徒的彼得,不可能如此大量地借用非使徒写成的文献。
批评者认为,彼得前书与彼得后书在风格、词汇与教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所使用的希腊文十分优雅老练,后者相对粗俗生涩,缺乏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架构。他们认为两封书信的词汇差异甚大。彼得后书的作者对希腊文化和哲学的认知,远超过一名朴实的加利利渔夫所能掌握的知识。最后,在他们心目中,彼得后书缺乏许多彼得前书中的教义性主题。这些因素使许多怀疑者认为,这两封书信的作者不可能是同一人。
然而,如果进一步探究这卷书信,上面所提的“证据”,最终都无法褫夺彼得身为这封书信作者的资格。
我们必须承认,圣经以外教父的著作对彼得后书的认证,确实比其他大多数新约书卷少。但这些外在证据,相对正典以外的其他书卷,却又完整得多。事实上,从没有教父认为彼得后书是赝品(甚至那些对这卷书的真确性提出疑问的教父,如优西比乌);从没有教父表明这封书信的作者不是彼得。
虽然是俄利根首先指出彼得后书的作者是彼得,但在他之前,人们已经十分熟悉彼得后书。俄利根是一位敏锐的文学批评家,很难被同时代的赝品蒙骗。他多次将这封书信作为圣经来引用,可见,早在他以前,彼得后书已广为人知,且被收入正典。3世纪的伯默蒲草纸抄本集(Bodmer Papyrus P72)也收录了这封书信,可以证明当时它已被视为正典经卷之一(更重要的是4世纪的西奈抄本〔Codex Sinaiticus〕、梵蒂冈抄本〔Codex Vanticanus〕,及5世纪亚历山大抄本(〔Codex Alexandrius〕都将彼得后书收入正典)。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是俄利根的老师,他曾写了一本关于大公书信(普通书信)的注释书,其中就包括了彼得后书(优西比乌,《教会史》,6.14.1)。革利免(Clement)的注释书表明,他认为彼得后书乃正典圣经的一部分(因此也是真确的)。还有,革利免的著作也有力地见证了,在2世纪上半叶,教会已普遍接受这封书信为正典。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公元100-165年)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证实这封书信在当时已经成书,且为人所接受。在他所著《与特来弗对话录》(Dialogue with Trypho)一书中,游斯丁写道:“正如在你们(犹太人)中间,真假先知在同一时代并存,所以在我们中间也有许多假教师,这正是我们的主预先曾警告要提防的”(82.1)。这句话与彼得后书2:1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来,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译为“假教师”的希腊词(pseudodidaskaloi),在游斯丁以前的时代只出现在彼得后书2:1中。这进一步表明,游斯丁是从彼得后书借用了这个词。
清楚的证据显明,写于2世纪上半叶的、被人杜撰的《彼得启示录》(Apocalypse of Peter),借用了彼得后书的文字。2世纪初期,《巴拿巴书信》(Epistle of Barnabas,5.4)中写道“人若晓得义路,却迫使自己走上黑暗之路,最终必因公义而灭亡”,这令人想起彼得后书2:21:“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相似的是《巴拿巴书信》15.4中的一段文字:“六千年之后,主将终结一切;在他看来,一日如千年;而他自己为我作见证说‘主来的那日如似千年’”,这看起来很像彼得后书3:8:“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2世纪初的《黑马牧人书》(Shepherd of Hermas)这样写道:“去告诉所有人,应当悔改,向神而活;虽有人因其恶行不配领受主的恩慈,但主满有宽容,差我去呼召人人悔改,借他的儿子蒙拯救。”(《类似集》Similitude,8.11.1)这与彼得后书3:9极其相似:“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此外,《真理的福音》(The Gospel of Truth)与《约翰藏经》(The Apocryphon of John)这两本诺斯底主义的著作都进一步表明,在2世纪时,彼得后书已为人熟知。这两本书中的典故,极可能出自彼得后书。
使徒约翰写下启示录(1世纪90年代中期)的同时,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写道:“但愿这节经文远离我们,就是他说:‘那些心怀二意的人心中怀疑,对自己说:我们从列祖那里听过这些事,看哪,我们现在已经老了,这些事却仍未临到我们。’”《革利免一书》(1 Clement,23.3)。他仿佛呼应着彼得后书3:4:“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两节经文都提及假教师的怀疑,也都不断地警告审判将要临到(《革利免一书》23.5;彼后3:10)。
《革利免一书》另外两处经文所使用的希腊文短语,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彼得后书使用过,而同时代圣经以外文献却未使用过。这两节经文都用“极大(新美国标准译本〔NASB〕把这个希腊词译作“威严”)荣光”来形容神(《革利免一书》9.2;彼后1:17);这两处都形容基督徒的信心是“真道”(《革利免一书》35.5;彼后2:2)。
最后,如果彼得后书写在犹大书之前,犹大书就是最早引用它的文献(见本“研经工具”中“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之“犹大书注释”的“导论”里关于犹大书和彼得后书关系的讨论)。批评者以所谓“彼得后书在文字使用上以犹大书为蓝本”的观点,来证明彼得后书写在彼得离世后,是基于两个假设。第一,彼得后书的作者不得不借用犹大书;第二,犹大书成书必定在彼得过世之后。然而,这两个假设连一个也无法证明。
内在证据表明,是彼得后书先成书。因为彼得采用将来时态(表明未发生但将会发生)来描述叛教者的错误教导(彼后2:1-3,3:3),而犹大书的时态却非如此,它宣告圣经预言的人已经到来(犹4节)。
前面提到圣经以外的引文有力地证明:从1世纪,彼得后书就在教会内为人所知。不错,在革利免援引彼得后书之前,没有教父提过彼得后书。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使徒时代的教父引用彼得前书29次,却没有提到彼得;引用罗马书31次,却没有提到保罗。[2]
教父著作中提及彼得后书,当然不能证明是彼得写了第二封书信。然而,这却可以有力地驳斥那些负面的声音,即所谓缺乏外在证明,本书就不可能是彼得在世时就已成书。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何这封书信被教会接纳、成为正典的一部分。与许多现代批评者的看法相反,这封书信不是2世纪时代的赝品,而是出自使徒生活的年代。克鲁格(Kruger)指出:教会最终接受彼得后书作为圣经正典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意义重大。
要确定彼得后书的真确性,就不能不考虑一个事实:尽管一些人有保留意见,但教会最终仍接纳彼得后书成为正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彼得后书在面对百般阻力,以及其他伪托彼得之名的作品层出不穷时,仍然被列在正典的书卷名单上。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对下面这些人的看法置若罔闻吗?他们包括俄利根、耶路撒冷的区利罗(Cyril of Jerusalem)、拿先斯的格里高利(Gregory Nazianzen)、伊皮法纽(Epiphanius)、亚他那修(Athanasius)、奥古斯丁、鲁非诺(Rufinus)、耶柔米(Jerome);以及老底嘉(Laodicea)、希波(Hippo)与迦太基(Carthage)等大公会议。如果在4世纪时,彼得后书的正典地位是如此稳固,那么认为它不属正典之人就应负起举证的责任。(“Authenticity,” 651)
现代批评者假定古代的学者既容易上当,又过于单纯,这其实没有根据。相反地,几次接受彼得后书为正典的大公会议,在同一时间拒绝了许多其他宣称是彼得所著的文献(例如:《彼得福音》〔The Gospel of Peter〕,《彼得的宣讲》〔The Preaching of Peter〕,《彼得的教导》〔The Teaching of Peter〕,《彼得启示录》,《彼得行传》〔The Acts of Peter〕以及《十二使徒传》〔Twelve Apostles〕,《彼得致腓力书信》〔The Epistle of Peter to Philip〕与《彼得致雅各书信》〔The Letter of Peter to James〕)等。与会学者认识到彼得后书与这些伪作迥然不同,明显是神所默示的圣经。
批评者提出的所谓历史难题,无法证明为什么彼得后书不能成书于彼得在世之时。信中提到的保罗书信(彼后3:15-16),根本不必强解为保罗的一切著述。彼得在这里只是提到在他写彼得后书的时候,他所知道的保罗书信。字里行间没有提到保罗受圣灵感动而写成的信件被结集成书,也没有暗示彼得或他的读者熟悉所有保罗书信。另一方面,从歌罗西书4:16可以清楚地看出,保罗书信于彼得在世时,已被众教会传阅开了。
彼得称保罗受感写的书信为圣经(3:16),这并不等同某些人所指责的时间倒置。使徒们知道,他们被圣灵感动(约14:26)所写下来的,是与旧约经文有同等地位的圣经。保罗一再声称他写的是神的话。在哥林多前书2:13,他宣称:“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在14:37,他又补充说:“若有人以为自己是先知,或是属灵的,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他称赞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因为“你们(他们)听见我们(保罗)所传神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这道实在是神的。”(帖前2:13;参林后13:3;彼前4:11-12)
也没有证据支持彼得后书所指的假教师是2世纪的诺斯底派(Gnostics)。他们的教导虽然与1世纪的异端有共通之处,但诺斯底主义的特征(如宇宙二元论、邪恶的造物者创造出邪恶的物质世界、救赎借着隐密的知识而来等),都与彼得后书无关。查尔斯·比格(Charles Bigg)写道:
“所有形容假教师和好讥诮之人的特征,都可以在使徒时代中找到。‘满眼是淫色’是那些拥护乱伦的哥林多人。‘毁谤在尊位的’是那些说圣保罗坏话的人。他们亵渎爱宴或圣餐,哥林多教会的人正是这样。他们嘲笑基督的再来,还有一些哥林多人否认复活。”[3]
同时,彼得后书也没有讨论2世纪的关键问题(例如教会中主教治理的角色、成形的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这封信未曾提及2世纪的具体问题,可从彼得后书3:8看出来:“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2世纪的主要信仰之一是千年福至说(Chiliasm)——前千禧年说的早期形式。如果彼得后书成书于2世纪,作者不可能不提到与3:8相关的千年福至说。
作者自称为使徒(1:1)。当他提到“你们的使徒”(3:2),不是要将自己排除在使徒以外。使徒是神所赐给教会的(参林前12:28;弗2:20,4:11-12),所以彼得称他们(包括他自己)为“你们的使徒”是合理的。彼得后书3:4的“列祖”,指的不是第一代基督徒,而是旧约时代的族长。这里“列祖”的上下文(洪水;5-6节)和短语的用法,都支持这种解释。在新约圣经(约6:58,7:22;徒13:32;罗9:5,11:28,15:8;来1:1)和使徒教父们的著作中,这个短语不是指第一代基督徒,而是旧约中的族长。
至于信中提到彼得即将离世(1:14),也不见得是引自约翰福音21:18。当耶稣作此预言时,彼得显然在场亲耳听到。
虽然有人认为彼得这两封书信的风格差距甚大,但差异实际上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大。评论家约瑟夫·梅尔(Joseph Mayor)否认彼得后书的作者是彼得,但他也承认:“(彼得前书和后书之间)并没有某些人所形容的鸿沟”。[4]我们也不能凭彼得所写的两封简短书信,就找到足够的材料来确定他的写作风格。
有人认为这两封书信的用词不同,不可能由同一位作者所写。然而,彼得前书与后书共同词汇的比例,大约与保罗所写之提摩太前书和提多书的一样。还有,哥林多前书与后书的共同词汇,也有类似的比例(Kruger, “Authenticity,” 656-657)。
彼得前书和后书之间的词汇风格差异,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有不同的主题:彼得前书是要安慰那些遭遇迫害的圣徒,彼得后书则是要警告假教师的危险。在彼得的时代,由抄写员誊写信件是常见的做法。两封书信的风格差异,反映出彼得前书可能是西拉所抄写的(彼前5:12)。在彼得的指示下,西拉在抄写时就理顺了语法和句法。但当彼得在写后书时,很可能是因为在监狱里(见“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及送达地点”),无法请抄写员誊写,所以亲手写下这封信。
有人认为,彼得后书反映出作者对古希腊哲学的掌握,超过了彼得所能知道的。可是,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不但愚妄地假定自己知道彼得知道些什么,更忽视了环境对彼得的影响。彼得出生和成长的加利利,在先知以赛亚的时候已被称为“外邦人的加利利”(赛9:1);附近的外邦地区被称为低加波利(希腊文意思为“十城”;太4:25;可5:20,7:31)。还有已知的是,许多彼得使用的希腊用语,是他同时代的通用词汇。使徒使用收信人熟悉的用语,并没有注入希腊哲学家所附加的意义。
尽管彼得前书与后书有风格上的差别,它们也有异常相似的地方。两封信开始的措辞:“愿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彼前1:2;彼后1:2)用的是同样的希腊文,并且在新约其他地方都没有用过。这两封书信共用、但罕见于新约其他地方的单词还包括:aretē(“美德”,彼前2:9;“德行”,彼后1:3、5)、apothesis(“除掉”、“脱离”:彼前3:21;彼后1:14)、philadelphia(“爱弟兄”,“爱弟兄的心”;彼前1:22;彼后1:7)、anastrophē(“所行的事”、“行为”、“品行”、“为人”;彼前1:15、18,2:12,3:1、2、16;彼后2:7,3:11),和aselgeia(“邪淫”;彼前4:3;彼后2:2、7、18)。此外,和彼得前书一样,彼得后书还包含着与彼得犹太背景相符的犹太用语。
因为两封书信各有不同的主题,所以彼得要触及不同的教义问题。尽管这样,这两封信的教导仍有共同之处。两封信都提到神在旧约中启示的预言(彼前1:10-12;彼后1:19-21)、新生(彼前1:23;彼后1:4)、神对信徒的主权拣选(彼前1:2;彼后1:10)、个人圣洁的必要性(彼前2:11-12;彼后1:5-7)、神对不道德行为的审判(彼前4:2-5;彼后2:10-22)、基督第二次降临(彼前4:7、13;彼后3:4)、审判恶人(彼前4:5、17;彼后3:7),以及基督是主(彼前1:3,3:15;彼后1:8、11、14、16,2:20,3:18)。
彼得后书的作者是谁,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正如信中所宣称的,由彼得所写;二是这封信由伪造者假借彼得之名所写。如果后者为真,那作者不只是伪君子,还是个骗子——他谴责假教师,自己却是其中一员;他警告神的审判,自己却也受审判。
再者,如果这封书信确是伪造,我们会很难找到伪造者的动机。冒名书卷的作者为了使人相信他们的假教导,往往会冠以名人之名。但彼得后书没有任何与新约其他书卷相悖的教导。因为它完全正统,作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者甚至可以指出,(他正在谴责的)假教师拒绝保罗的使徒权柄(彼后3:16)。事实上,他们对任何权柄都不以为然(彼后2:1、10)。因此,借着伪冒而借用使徒的权柄,不能为作者的论点加添什么(因为他这样做,等于正在实践他所谴责的虚假)。
冒名伪作的出现,有时是因为人们渴慕更多了解早期教会的重要人物。但彼得后书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彼得的新资料。
认为彼得后书是冒名作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疑点。例如,很难解释两封书信在风格上的差异,因为大多数冒名写作的人,都试图采用他们假借之人的写作风格。此外,伪造者不大会让彼得自己承认,他无法理解保罗的著作(3:15-16)。冒名作者倾向于美化他们的英雄(即作者),并且夸大他们的能力。冒名作者也不会称保罗为“我们所亲爱的兄弟”(彼后3:15)。初期教会的著作在论及使徒保罗时,没有使用这些彼此熟悉之人所用的称谓。例如,坡旅甲(Polycarp)称他为“有福与荣耀的保罗”(《致腓立比人书》〔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3.1),革利免称他为“有福的保罗”(《革利免一书》,47:1),伊格纳修(Ignatius)形容他是那位“成为圣洁、有好见证、值得喝彩、我愿欣然追随其脚踪之保罗”(《致以弗所人书》〔To the Ephesians〕,12.2)。
有人认为,冒名作品的出现(所谓“虔诚伪造”)是被人接受的惯例,因此不具欺骗性。但问题显而易见,若每个人都知道它是冒名作品,那用冒名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彼得后书的问题是,如果每位读信的人都知道这封信不是彼得写的,那冒名作者又有什么必要处处显出彼得的个人特色呢?
虽然有学者这样宣称,但没有证据显示初期教会接受冒名写作的方式。“从来没有人会将众所周知的伪造文件当作宗教和哲学指南。我找不到任何例子……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基督教圈子里,冒名被认为是不光彩的。如果被发现,作品会被拒绝,作者也会受到指责。”[5]
从一开始,教会就拒绝伪造文件。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2,保罗警告帖撒罗尼迦人:“无论有灵、有言语、有冒我名的书信,说主的日子现在到了,不要轻易动心,也不要惊慌。”即使在教会历史初期,为了更容易传播假教义,伪造者之间都会彼此传递假借保罗之名的文件。因此使徒警告读者不要被愚弄,他采取措施验证他的信件是真确的(帖后3:17;对比林前16:21;加6:11;西4:18)。那位冒名著述《保罗与特格拉行传》(The Acts of Paul and Thecla)的主教,即使他辩解写作动机是热爱和希望荣耀保罗,也遭到免职。[6] 2世纪的《穆拉多利经目》(The Muratorian Canon)列出了新约书卷清单,排除了两封声称由保罗所写的伪造信件,理由是“将毒药与蜂蜜混合,是不合宜的”(F. F. Bruce, The Canon of Scripture)。差不多同一时间,安提阿的主教塞拉皮恩(Serapion)解释为何拒绝假的《彼得福音》:“弟兄们,我们接纳彼得和其他使徒,就好像接纳基督一样,我们熟知他们。但这些假冒他们名字的著作,我们却要拒绝。我们知道,没有这样的传统交付我们”(摘自优西比乌,《教会史》6.12)。
新约圣经极其重视真实性(参约19:35;罗3:7;林前13:6;林后4:2,7:14,13:8;弗4:15、25,5:9;西3:9;提前2:7,3:15)。圣灵是“真理的灵”(约14:17,15:26,16:13;约壹5:6),绝不鼓励伪造。因此,初期教会理所当然地否决了所有这样的作品。若彼得后书是伪造的,它早就被拒绝了。
所以,尽管现代批评者有怀疑和疑虑,对谁写彼得后书这问题,最好的答案是“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彼后1:1)。
根据传统,彼得殉道的时间接近尼禄皇帝大迫害的末期。尼禄死于公元68年,所以彼得必定在此前离世。彼得后书应该是彼得在过世前不久写成的(彼后1:14),也许是公元67或68年。彼得没有说他在哪里写这封信,但由于死亡迫在眉睫,他又是在罗马殉道,因此很可能他在罗马监狱写的这信。和第一封信不同,彼得后书没有指明收信人是谁。然而,因为这是彼得写给他们的第二封信(3:1),所以读者可能是同一群人(或至少有些相同的人)。彼得前书提到这些信徒住“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细亚、庇推尼”(彼前1:1),它们都是位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省份。
彼得写前书的目的,是安慰并教导正面临外部逼迫的信徒。而在后书中,彼得却是针对教会内部具致命威胁的假教师。使徒警告信徒们要小心提防假教师的谎言。这封信对异教徒与叛教者生动而深刻的描述,只有犹大书可以与之相比。
彼得没有具体指明针对的是哪种异端邪说。但正如我在前面“作者”部分所述,它不具备2世纪诺斯底主义的标记。无论是谁宣扬异端,他们像其他人一样,都是否认基督(彼后2:1),歪曲包括保罗著作(彼后3:15)在内的圣经,而且他们“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彼后1:16)与“陷害人的异端”(彼后2:1),亵慢基督的再来(彼后3:4)和面临将来的审判(彼后3:5-7)。他们行不道德之事(彼后2:2、13-14、19)、藐视权威(2:10)、傲慢自负(彼后2:18),并且牟取物质利益(彼后2:3、14)。彼得后书不但责备了与彼得同时代的假教师,也刻画出每个时代假教师的共同特征。因为邪恶生活乃源于异端教义,彼得专注于他们不敬虔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所宣传的具体教义。用主耶稣基督的话来说,就是: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16-20)
问安(1:1-2)
(一)借着了解救恩抵挡假教导(1:3-11)
1. 救恩依靠神的大能(1:3-4)
2. 救恩因恩典得印证(1:5-7)
3. 救恩带来丰盛奖赏(1:8-11)
(二)借着了解圣经抵挡假教导(1:12-21)
1. 使徒确认圣经(1:12-18)
2. 圣灵默示圣经(1:19-21)
(三)借着了解假教师抵挡假教导(2:1-22)
1. 假教师的渗入(2:1-3)
2. 假教师受审判(2:4-10上)
3. 假教师的无耻(2:10下-13上)
4. 假教师的不洁(2:13下-17)
5. 假教师的影响(2:18-22)
(四)借着了解未来抵挡假教导(3:1-18)
1. 主再来的确定(3:1-10)
2. 主再来的影响(3:11-18)
彼得后书导论
一、作者
二、有关作者的争议
三、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及送达地点
四、写作情境
五、大纲
彼得后书注释
一、宝贵的信心(上):信心的源头、本质和充足(1:1-4)
(一)救恩的源头(1:1)
(二)救恩的本质(1:2)
(三)救恩的充足(1:3-4)
1. 神的能力(1:3上)
2. 神的供应(1:3中)
3. 神的促成(1:3下)
4. 神的应许(1:4)
二、宝贵的信心(下):信心的把握(1:5-11)
(一)必要的努力(1:5上)
(二)追求的美德(1:5下-7)
(三)当前的选择(1:8-9)
(四)应许的益处(1:10-11)
三、彼得的至理名言(1:12-15)
(一)迫切(1:12下)
(二)良善(1:12上)
(三)忠诚(1:13)
(四)短暂(1:14-15)
四、确实的预言(1:16-21)
(一)彼得的亲身经历(1:16-18)
(二)神的超自然启示(1:19-21)
五、假教师的素描(2:1-3上)
(一)他们的圈子(2:1上)
(二)他们的秘密(2:1中)
(三)他们的僭妄(2:1下)
(四)他们的成功(2:2上)
(五)他们的邪淫(2:2中)
(六)他们的污名(2:2下)
(七)他们的动机(2:3上)
六、对假教师的刑罚(2:3下-10上)
(一)刑罚的命定(2:3下)
(二)刑罚的先例(2:4-8)
1. 堕落天使的先例(2:4)
2. 上古世代的先例(2:5)
3. 所多玛、蛾摩拉的先例(2:6-8)
(三)刑罚的模式(2:9-10上)
七、生来被杀的畜类(2:10下-22)
(一)他们的假设(2:10下-13上)
(二)他们的做法(2:13下-14)
(三)他们的工价(2:15-16)
(四)他们的预言(2:17-19)
(五)他们的变态(2:20-22)
八、主再来的确定(3:1-10)
(一)反对主再来的论点(3:3-4)
1. 好讥诮(3:3上)
2. 不道德(3:3下)
3. 均变论(3:4)
(二)支持主再来的论证(3:1-2、5-9)
1. 圣经(3:1-2)
2. 历史(3:5-7)
3. 永恒(3:8)
4. 神的性格(3:9)
(三)神必审判的确定(3:10)
九、活在对主再来的盼望中(3:11-18)
(一)永恒视野(3:12-13)
(二)平和内心(3:14上)
(三)纯净生活(3:14下)
(四)忠诚宣讲(3:15上)
(五)明辨教义(3:15下-17)
(六)灵性长进(3:18上)
(七)不住赞美(3:18下)
所罗门“当买真理……不可卖”(箴23:23)的警告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在圣经中,真理是宝贵的。毕竟,神是“诚实的神(真实的神)”(诗31:5;赛65:16),他的话显为大,这话是真理之道(诗119:160,138:2;约17:17)。主耶稣基督是神在肉体的显现,“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1:14;参第17节);因他乃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参弗4:21)。而圣灵是“真理的圣灵”(约14:17,15:26,16:13;约壹5:6),赐下印记给那些得救的人,因为他们领受了“真理的道”(弗1:13)。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为要护卫和宣扬真理的道(参西1:5)。事实上,只有相信真理,人才能脱离罪恶死亡,得到自由(约8:32)。
虽然神的子民有时会忘记真理的重要性,撒但却从来不忘。先祖堕落以后,说谎之人的父(参约8:44)尽一切力量去破坏、隐藏、歪曲真理,不断地尝试以谎言和欺骗取而代之。讽刺的是,撒但的致命攻击并非源自那些公开拒绝真理的人,反而是来自那些自称认识真理、相信真理却说谎的人。他们是撒但最厉害的差役,好比灵性上的恐怖分子,秘密渗透到教会,冒充真牧者和真领袖,实际上却是骗子和叛徒,是声称认识基督、事实上却拒绝他的变节者。他们口口声声说认识神的道,实际行动却暴露出他们是真理的敌人。
像行邪术的西门(徒8:9-24)、许米乃(提前1:20;提后2:17)、亚历山大(提前1:20;参提后4:14),以及丢特腓(约参9),这些灵性上的“本尼迪·阿诺德”(Bendict Arnolds)[7],“不服侍我们的主基督,只服侍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语诱惑那些老实人的心”(罗16:18)。“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林后11:13),“坏了心术、失丧真理”(提前6:5)。我们必须极力反对并斩草除根,免得他们吸引灵性不稳的人,带他们走向灭亡(参彼后2:14)。
新约圣经一再警告变节的假教师对教会所产生的威胁。耶稣(太7:15)和保罗(徒20:29)将他们的欺骗比作野狼的恶性攻击。耶稣警告说:“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太24:11)保罗提醒提摩太:“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提前4:1)彼得和约翰也警告要提防这些灵性上的假冒者(彼后2,3章;约壹4:1-3;约贰7节;启2:14-15、20-24);犹大也同样在这封只有一章的短信中提到这事。
犹大的短信有力地谴责了那些渗透到他那时代教会的假教师;推而广之,也有力地谴责了后来世代的假教师。我们身处的后现代文化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包容的价值高于一切。犹大对纯正教义意味深长的呼吁对此尤为适用。正如托马斯·施赖纳(Thomas R. Schreiner)指出:
(犹大书中的)审判信息,特别与今天的人相关。因为我们的教会容易出现多愁善感却道德沦丧的人;并且因为对“爱”的理解不够充分,无法明确地宣告“审判”。犹大的信提醒我们,错误的教导和放荡的生活可以造成严重后果。[8]
若没有听从犹大书的信息,一定导致不能坚守那“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3节)。
犹大书成书及其真实性的外部证据,比彼得后书更为完整。甚至在初期教父中(《十二使徒遗训》〔The Didache〕:革利免〔Clement〕的《致哥林多人书》〔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巴拿巴书信》〔The Epistle of Barnabas〕;《黑马牧人书》〔The Shepherd of Hermas〕;坡旅甲〔Polycarp〕的《致腓立比人书》〔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都有可能提到。当然,这种说法存有争议。但到2世纪末叶,不容否认的证据出现了。如《穆拉多利经目》(Muratorian Canon,2世纪后期的新约圣经书卷列表)就收入了犹大书。差不多相同时间,基督教哲学家阿特那哥拉(Athenagoras)在写给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护教著述中,就显出他对犹大书的了解。与阿特那哥拉同一时期的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 of Antioch)也很熟悉这封书信。
2世纪末叶到3世纪初期,特土良(Tertullian)把这封书信当作圣经的一部分,并称犹大为书信作者。约在相同时间,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撰写了一部圣经注释,其中就包括犹大书(参本作者在彼得后书注释“导论”的讨论)。革利免的学生俄利根(Origen)承认,有些同时代的人怀疑犹大书的真实性,但他并不认同这些怀疑,反而经常引用犹大书。3世纪的伯默蒲草纸抄本集(Bodmer papyrus P72)也包括了犹大书。这都说明3世纪教会确认它是正典的一部分。
到了4世纪,优西比乌将犹大书和那些真实性受到怀疑的书卷收集在一起(他也同样对待彼得后书)。不过,他没有把这封书信列为伪经之一。优西比乌承认,教会中许多人都接受犹大书。4世纪盲圣徒狄迪莫斯(Didymus the Blind,亚历山大的基督教培训学校校长),针对犹大书的批评者,勇敢捍卫它的真实性。人们会对这封书信产生怀疑,主要是因为它引用了犹太人的伪经。尽管如此,4世纪教会公认并接受了这封书信——亚他那修(Athanasius)、老底嘉教会、耶路撒冷的区利罗(Cyril)、拿先斯的格里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伊皮法纽(Epiphanius)、耶柔米(Jerome)等人都将犹大书视为正典。
新约圣经列出了八个叫犹大(Jude)的男子(Jude是希腊词Judas的英文形式,希伯来文是Judah)。很多以色列人都叫“犹大”,一方面是因犹大支派的始祖是犹大;另一方面,以色列英雄马加比(Maccabean)的名字也是犹大。公元前2世纪,他带领以色列人反抗希腊统治者安提阿古·伊比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新约圣经提到的八个犹大,当中只有两个与名为雅各的人有关(1节)。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这封书信的作者若不是使徒犹大,就是主的兄弟犹大。因为使徒犹大是“雅各”的儿子,而不是兄弟(路6:16;徒1:13;英王钦定译本〔KJV〕将这两节经文均译作“犹大的兄弟雅各”,是不正确的;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保持了希腊文的正常用法,正确地译作“雅各——亚腓勒的儿子”),所以使徒犹大可以排除在外。此外,如果雅各的儿子犹大是作者,那他是一位使徒,身份早就确定。但犹大书的作者却将自己与使徒区分开来(17节)。
犹大在这里为了表明自己身份而提到的雅各,是主的兄弟(加1:19),也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和雅各书的作者。使徒雅各(徒12:2)殉道后,初期教会里可以直称其名而不需进一步说明的,只有这一位雅各。犹大同雅各一样,都是耶稣的兄弟(太13:55)。犹大是唯一以家庭关系来表明自己身份的新约圣经作者。
有趣的是,圣经作者中对变节者谴责最激烈的,与臭名昭著的变节者——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有着同样的名字。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这卷书信,几乎所有现代英语翻译本都使用Jude,而不是Judas。
就像他哥哥雅各,犹大的谦卑反映在他自称为“耶稣基督的仆人”(1节,参雅1:1),而不是“耶稣的兄弟”。犹大和其他的兄弟(包括雅各),起初都不相信耶稣的神性和弥赛亚身份,直到耶稣复活之后(约7:5;徒1:14;参林前15:7,那里的“雅各”可能是主的弟弟)。复活之后,耶稣与他的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从兄弟变成了主和弥赛亚(参可3:32-35;约壹2:4)。
除了这封书信以外,人们对犹大所知不多。根据哥林多前书9:5,他已婚,是一名巡回布道者。教会历史中也提过一个故事(可能是传说):犹大的孙子被带到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面前,因为他们是大卫王室的后裔,所以皇帝怀疑他们的忠诚。然而,皇帝一发现他们不过是普通农民,就轻蔑地遣走他们(优西比乌,《教会史》〔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3.19-20〕)。传统中就只有这么一个关于犹大的记载。
一些批评者否定是雅各的兄弟犹大写了这封信。他们声称信中有证据显明,这封书信的成书时间是在犹大死了之后。但这种说法是不可能成立的(参后面“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的讨论)。因为人们对犹大相对比较陌生,不可能有人伪托他的名写这封书信。要伪托他人名义撰写的人,往往会选择那些著名的使徒,如彼得和保罗等。当然,伪托的人更不会忘记称自己是主的兄弟。
其他不信的批评者坚持认为,这封书信的希腊文太好了,简朴的加利利农民根本无法写成。但如同彼得后书导论中所说的,加利利附近是以外邦人为主的低加波利地区,它在加利利海的东南部。有证据显明,1世纪时,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通用语言是希腊文。[9] 因此,我们完全不必对犹大的希腊文能力给予任何武断的假设。更何况还有一种可能是,犹大像彼得在写彼得前书时一样(彼前5:12),有一个抄写员。
还有一些人,特别是在初期教会,质疑犹大使用未经证实的经外资料(如《以诺一书》〔1 Enoch〕,可能还有《摩西升天记》〔Assumption of Moses〕)。但犹大引用这些作品,并不代表他认同这些作品的一切。保罗虽然也引用希腊诗人的作品(徒17:28;林前15:33;多1:12),并且提到圣经以外的犹太传统(林前10:4;提后3:8),但显然他并不认同这些作品的一切,也不认为这些作品是神所默示的圣经。犹大同保罗一样,虽然援引人们熟悉的经外著作来举例说明,但没有迹象表明,他视这些作品是神所默示的。
这封书信本身并没有说明它是什么时候写的。否认犹大写这封书信的人,通常会将它的写作时间定为2世纪。为了支持这观点,他们声称犹大书第17节中的使徒时代是指很久以前的事。他们还认为,书信中描述的假教师是2世纪的诺斯底教徒。但是,犹大书第17节只是暗示大多数使徒(可能除了约翰以外)都已经离世,它并没有说使徒们多久以前离世。事实上,第18节暗示犹大书的读者曾听过某些使徒讲道。因此,使徒们离世的时间不可能已经很久。同样,与犹大同时期的假教师也不大可能是2世纪的诺斯底主义者(见下面“写作情境”的讨论)。2世纪的成书日期,也难以与教父著作中对犹大书的早期认证互相协调(见上文“外证”部分)。
其他人则把犹大书的写作时间定在使徒时代(亦即彼得和保罗死亡之前),最早可能追溯到1世纪50年代。犹大书可能成书于彼得后书之后(见下面“犹大书与彼得后书的关系”),所以不大可能写于彼得离世以先(见本书“导论”中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及送达地点”)。由于犹大没有提到耶路撒冷被摧毁(公元70年)这件事,借此说明神对不敬虔之人的审判,因此,他大概是在此以前写成这封信的。这样,犹大书最可能的成书时间是在彼得离世与耶路撒冷被毁之间(约公元68-70年)。
我们不知道犹大在写这封书信时身处何处。但因为他哥哥雅各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所以旅行布道的犹大很可能仍以耶路撒冷为常驻地。若是这样,他可能在那里写了这封书信。
我们不知道犹大将这封书信送到哪个教会,但基于他引用旧约和犹太伪经的材料为例证,他的读者很可能以犹太信徒为主。
犹大本来打算写一封正面的信,来庆祝与读者“同得救恩”的伟大真理(3节)。但假教师侵入他所写信的教会、威胁到救恩真理(4节)的警讯,迫使他改变计划。因此他写了这封信,强烈谴责假教师和他们的不敬虔生活。犹大警告他的读者,呼吁他们“为真道竭力的争辩”,以捍卫他们共同的福音(3节)。这封信以庄严的三一颂作为结语(24-25节),显明犹大坚信他的读者会靠着神的恩典站立得稳。
我们不知道假教师的确切身份,但比较清楚的是,他们不是2世纪的诺斯底主义分子。因为在犹大对他们的描述中,没有显出任何有关诺斯底主义的独特教义(如超越的善神与创造物质世界的恶神、彼此对立的“宇宙二元论”;物质世界的邪恶;借奥秘或隐藏知识得救赎等)。
事实上,犹大注重的不是他们的假教义,他谴责的是他们的不敬虔生活:他六次斥责他们“不敬虔”(4、15、18节)。单这样就显出他们是假教师,因为耶稣曾说:“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16、20)犹大既然已经把他们的败坏生活揭穿了,就没有必要去驳斥他们具体的异端教导,因为“犹大借着暴露他们的品性,夺走他们在会众中的权威。凡是有思考力的基督徒都不会去跟从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犹大不只痛斥他们,他更揭穿他们的真面目,使他们不能再影响教会”[10] 。
犹大对假教师的描绘,揭露出他们败坏程度之深、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他们像隐身野兽般“偷着进来”(4节)到神的百姓之中。他们“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4节),将教训信徒的恩典(亦即“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2:11-12)变成犯罪的许可证。他们如此败坏,以至于犹大将他们与各种臭名昭著之人相提并论:堕落的天使、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人、该隐、巴兰和以可拉为首的(6、7、11节)背叛者。简单来说,他们就像“没有理性的畜类”(10节)。因为他们不知羞耻,所以胆大妄为地“拒绝权威,毁谤在尊位的”(8节)。这是连大能的天使长米迦勒都没有去做的(9节)。因为他们的自大与骄傲,“这些人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10节)。
犹大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些人的欺骗和虚伪:
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是海里的狂浪,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12-13节)
总之,他们虽身在教会,却不属于教会。因为他们“没有圣灵”(19节),他们也未得救(罗8:9)。他们邪恶、虚伪给教会带来威胁,所以犹大发出最强烈的谴责和警告。
就算简略地阅读犹大书和彼得后书,都能看到这两书惊人的相似之处。事实上,犹大书二十五节经文中有十九节可以在彼得后书中找到平行经文。至于到底是谁参考谁的书信,学者们意见纷纭(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彼得和犹大撷取同一份材料。但没有证据表明有这样的材料)。任何支持某封书信先于另一封的观点,多为主观看法,两者论据往往互相抵消。但有两个客观论点,偏向支持彼得后书写成在先的看法。首先,彼得预言假教师将在以后起来(如彼后2:1、2,3:3),而犹大则描述他们已经来到(如犹4、10、11、12、16节)。这强烈表明,彼得后书写于犹大书之前。彼得有好几处使用现在时态来提到假教师的事实,并不否定这种观点,因为“彼得一直使用现在时态来描述假教师的性情,而使用将来时态来描述他们的兴起”[11]。但犹大书在描写假教师时,却指出他们已经存在教会之中。彼得如果熟悉这封书信,使用将来时态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其次,犹大书第17-18节与彼得后书3:3,几乎使用了相同的措辞。这样看来,是犹大援引彼得的预言(假教师将会兴起),并指出这预言在他那时候已经应验。除此之外,圣经中没有其他类似措辞的预言,让犹大可以引用。此外,这个译作“好讥诮的人”(empaiktēs)一词,新约中只出现在犹大书第18节和彼得后书3:3。尽管犹大只引述彼得的话,但因其他使徒也提过类似的预测(参提前4:1;提后3:1-5,4:3),所以在第17节中,他用的是“使徒”的复数形态。
问安(1-2节)
(一)背道的危机(3-4节)
(二)背道的下场(5-7节)
(三)背道的描述(8-16节)
(四)提防背道者(17-23节)
结束的三一颂(24-25节)
犹大书导论
一、外证
二、作者
三、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
四、收信人
五、写作情境
六、犹大书与彼得后书的关系
七、大纲
一、竭力争辩(犹1-3节)
(一)犹大书的背景(1节上)
(二)犹大书的读者(1节中-2节)
1. 被召(1节中)
2. 蒙爱(1节下)
3. 蒙保守(1节下)
4. 蒙福(2节)
(三)犹大的劝勉(3节)
二、警告背道者(犹4-7节)
(一)背道者的出现(4节上)
(二)对背道者的预言(4节中)
(三)对背道者的描绘(4节下)
1. 他们的品格(4节下)
2. 他们的行为(4节下)
3. 他们的信条(4节下)
(四)背道者的灭亡(5-7节)
1. 背道的以色列人(5节)
2. 背道的天使(5节下-6节)
3. 背道的外邦人(7节)
三、对背道者的描绘(犹8-13节)
(一)背道者的本质与特征(8-10节)
1. 他们的不道德(8节上)
2. 他们的不服从(8节中)
3. 他们的不恭敬(8节下-10节)
(二)与先前背道者的关联(11节)
1. 该隐(11节上)
2. 巴兰(11节中)
3. 可拉(11节下)
(三)与五种自然现象的对比(12-13节)
1. 礁石(12节上)262
2. 没有雨的云彩(12节中)
3. 秋天没有果子的树(12节下)
4. 海里的狂浪(13节上)
5. 流荡的星(13节下)
四、背道者面临的审判(犹14-16节)
(一)古时以诺的预言(14节上)
(二)神必审判的确定(14节下-16节)
五、背道时期的求生策略(犹17-23节)
(一)记念(17-19节)
(二)保守(20-21节)
(三)抢救(22-23节)
1. 对受迷惑的人(22节)
2. 对深信不疑的人(23节上)
3. 对冥顽不灵的人(23节下)
六、圣徒的保障(犹24-25节)
(一)神保守众圣徒(24节上)
(二)圣徒在神面前(24节下-25节)
Arndt, W. F., F. W. Gingrich and F. W. Danker. A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1957.
Barclay, William. The Letters of James and Peter. Revised edition.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1976.
Bigg, Charl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and St. Jude.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Reprint Edinburgh: T. & T. Clark, 1975.
Bruce, F. F. The Canon of Scripture.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1988.
Carson, D. A., Douglas J. Moo, and Leon Morr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GrandRapids: Zondervan, 1992.
Green, E. M. B. (Michael). “Peter, Second Epistle of ;” In J. D. Douglas, ed.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 The Second Epistle of Peter and the Epistle of Jude.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Eerdmans.2002.
------. 2 Peter Reconsidered. London : Tyndale, 1961. Guthrie, Donald.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Revised Edition.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1990.
Harrison, Everett F.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1968.
Hiebert, D. Edmo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on-Pauline Epistles. Chicago: Moody, 1962.
------. Second Peter and Jude: An Expositional Commentary. Greenville, S. C.: Unusual Publications, 1989.
Kelly, J. N. D.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Jude.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1988.
Kistemaker, Simo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xposition of James, Epistles of John, Peter, and Jude. Grand Rapids: Baker, 1995.
Kruger, Michael J. “The Authenticity of 2 Pete,”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2/4 (1999): 645-71.
Lenski, R. 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 Reprint.Min- neapolis: Augsburg, 1966.
MacArthur, John. Twelve Ordinary Men. Nashville: W Publishing, 2002.=约翰·麦克阿瑟著,苏美珍译,《布衣圣徒》(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2月)。
Picirilli, Robert E. “Allusions to 2 Peter in theApostolicFathers,” Journalfor the Study of the NewTestament 33 (1988): 57-88.
Schreiner, Thomas R. 1, 2 Peter, Jude.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2003.
Vine, W. E. 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 4 volumes. London: Oliphants, 1940. One-volume paperback edition. Chicago: Moody 1985.
Wallace, Daniel B. “Jude: Introduction, Argument, and Outline.” Biblical Studies Press. www.bible.org, 2000.
------. Second Peter: Introduction, Argument, and Outline, Biblical Studies Press, www.bible.org, 2000.
Warfield, Benjamin B. “The Canonicity of Second Peter.” In John E. Meeter, ed. Selected Shorter Writings of Benjamin B. Warfield. Volume 2. Phillipsburg.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73.
White, William Jr. “Peter, Second Epistle of.” In Merrill C. Tenney, ed. The Zonderu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olume 4.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7.
版权信息
英文版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By Dr. John F. MacArthur, Jr
Copyright © 2005 by John MacArthur, Jr.
中文版版权信息:
使用以下名称出版于台北:
麦克阿瑟新约注释——彼得后书与犹大书
主编:张西平
版权© 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2014
4621 Setting Sun Drive, Richmond,CA94803, U. S. A.
台湾印刷
版权所有,请勿翻印
获许可使用
故此,我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尽管你们已经晓得这些事[12],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我以为理当[13]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因为知道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并且我要尽心竭力,使你们在我去世以后时常记念这些事。(1:12-15)
所有优秀的老师都知道反复强调的价值。研究显示,人们在听到用话语传达的信息一小时后,会忘掉90%的内容。当神对以色列人说以下的话时,他当然明白这点: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6:4-9;参申4:12,7:18,8:2、18-20,9:7;王下17:38;代上16:12;诗78:7、11、42,103:2,106:7、13,119:16、153;赛51:13-15;可12:29-30、32-33)
几个世纪以来,尽管有不断的警告、提醒,以色列却一直无法牢记神的真理,摒弃错误。正如以赛亚的控告:“因你忘记救你的神,不记念你能力的磐石”(赛17:10上;参赛51:13上;何8:7-14)。神赐下逾越节,是要让犹太人每年记念他的救赎、恩典怜悯、公平公义和圣约(出13:3-10)。但今天当犹太人守逾越节时,他们虽然还记得出埃及的历史,却拒绝拯救他们的神(参罗2:28-29,10:2-4)。
即使信徒也是常常记住那些应当忘记的事,却忘记那些应该记住的事(罗7:15、18-19;来12:5)。为此,彼得不但在这里,也在后面告诉他的读者:“亲爱的弟兄啊,我现在写给你们的是第二封信。这两封都是提醒你们,激发你们诚实的心。”(彼后3:1)在彼得之后没多久,犹大也呼吁他的读者:“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记念我们主耶稣基督之使徒从前所说的话。”(犹17节;参徒20:35;提后2:8;雅1:25)因为犹大的书信与彼得后书是如此相似,他一定记得彼得的信。他们都是效法主的榜样,因为主曾告诫过使徒们:“你们要记念我从前对你们所说的话”(约15:20)。
在这段经文中,彼得暂时离开救赎的主题而插入一段声明,提醒信徒要记住基要真理的重要性。是基督亲自呼召彼得去牧养他的羊(约21:15-19),而彼得在这里的话,反映出驱使他热心牧养的四个动机:迫切、良善、忠诚和短暂。
故此,我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
故此接续前面所提到的伟大救恩(1:1-4)以及得救确据的福气(1:5-11)。这些主题是那么重要,他们应该永志不忘。彼得希望读信的人不要忘记自己已经得到救恩(9节),也不要忘记这救恩给他们带来的福分(3节)。彼得使用将来语态要将,首先是表明他一有机会(包括在圣灵默示下写的这封信),就要提醒他们。同时,他也期望在以后的世代读到这封信的人,也能从中得到提醒。
和彼得一样,使徒保罗也知道不断重复真理的必要性:“弟兄们,我还有话说,你们要靠主喜乐。我把这话再写给你们,于我并不为难,于你们却是妥当。”(腓3:1;参罗15:15;帖后2:5)犹大也提醒读者那些他们都知道的事(犹5节)。
在神的话语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全新的属灵真理,只有对永恒真理更清晰的诠释(赛40:8;彼前1:23-25;参太5:18)。这点与有些人的观念相反。人们有时不认识圣经真理,也没有听到对圣经真实而准确的诠释。在这种情况下,会以为某些真理是新的——是的,但那只对他们而言。神其实并没有赐下新的启示(见犹3节);所有讲道和教导圣经的人,都是用神自己的话语不断地提醒人,把真理重复又重复,务求深入人心。
彼得后书第2章和犹大书,生动地阐明了圣经中这个重复的原则。新约书信在讲述相同的福音,却使用不同的方式和类比来显出福音的丰富。对观福音用三种方式讲相同的故事。耶稣在各处讲道、比喻和实况教学时,一次又一次地对跟随者重复他的信息。这对培训十二使徒起了关键作用。
甚至旧约先知所宣讲的律法、审判、赦罪,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信息。诗篇反复强调神的属性和作为;历代志重复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内容;申命记5:1-22是神第二次赐下西奈山律法(出20章),提醒百姓们要牢记,为进入应许之地作好准备。
尽管你们已经晓得这些事,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
彼得是了解羊群、体察羊群的好牧人。当彼得确认收信人已经有了敬虔的美德,他便向他们展现圣经所颂扬的温柔(参林后10:1;加5:23,6:1;帖前2:7;提后2:25)、谦卑(参太5:5;提前6:11;雅3:13,英王钦定本)与恩慈(参弗4:32)等特质。彼得鼓励他们,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漠视他们对基督的全然奉献(参彼前5:2-3)。
这封信的收件人诚然听过别人诵读、传讲其他神所默示的新约书信(参彼后3:15-16),所以他们知道、相信真道,也要在真道上被建立。动词坚固(stērizō),意思是“牢牢地建立”或者“加强”,这是分词的被动完成式,表示固定的状态。他们以自己的忠诚,显明已拥有了真福音。彼得毫无异议地肯定他们是真正、成熟的信徒。他可能在呼应保罗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你们从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听见的。这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也传到普天之下,并且结果,增长,如同在你们中间,自从你们听见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样。”(西1:5下-6,参帖前2:13;约壹2:27;约贰2节)人要来认识基督,真理就在他里面(彼后1:12;约壹2:14、27;约贰2节;参约17:19;林后11:10;弗4:24,6:14)。但鉴于彼得的读者正面临假教师强大的渗透威胁(这封书信的第2章),他们仍必须正视这个提醒。
我以为理当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
彼得被公认为十二使徒之首,是耶稣的亲密同工。他比任何人都更紧密、更经常靠近真理。然而,即使到了基督快要结束他在地上事工的时刻,彼得和众使徒仍未能完全理解和体察真理。主向他们所提的问题就表明了这点——“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约14:9)
尽管耶稣曾警告过(参路22:31-34、54-62),但彼得仍犯了离弃主的大错。使徒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知道,即使扎根在真理之中,他们仍需要不断被牧养,才能受到保护、不致陷入罪中。牧者要教导神所赐百姓合乎圣经的真理,才能显出他的忠诚。
这样的忠心教导,不仅使人受益、得帮助、更有力量,彼得更认为这是理当去做的事,是“公义的”(dikaios)事。他既然奉献为牧者,就借着对羊群忠诚来表明对主的忠心。只要他还在这帐棚,就要去做对的事。他使用帐棚(skēnōma)这词来表明居住在地上。中东游牧民族都生活在移动的帐棚之中,彼得知道他也住在暂时的家中,有一天神会收起这帐棚,让他永恒的灵魂自由地进入天堂。
不过,只要神仍让彼得在地上活一天,他就忠心地提醒、激发那些神放在他生命中的人。激发你们是动词diegeirō的复合形式,意思是“完全地唤起”或者“彻底唤醒”,使人不会昏睡、打盹、沉睡。这位忠心的牧者只有当信徒在灵性上保持警醒时才满意,因为信徒有可能在灵性上变得迟钝(参可13:35-37;罗13:11;帖前5:6;来6:12),在属灵的问题上、在要承担的责任上不够警惕,变糊涂了(参箴13:4,24:30-31)。激发这个词很可能勾起彼得的回忆:在耶稣被钉死前的那个晚上,他未能在客西马尼园中保持警醒(太26:36-46)。
敬虔的牧者会提醒、激发他的羊,并且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教导他们复习圣经中所有重要的主题、教义和诫命。无论信徒听过多少神的真理,或者在属灵上多么成熟,他们仍要被提醒去活出真理(参罗12:1-13:10;林前3:5-23;加5:1-6;弗4:11-16)。为了让他们记住,真正的牧者会持续不断地以圣经为灵粮去喂养他的羊。熟悉可能会带来漠视,因此他会把经文用在不同的主题上,以保新颖,而非老生常谈。
因为知道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并且我要尽心竭力,使你们在我去世以后时常记念这些事。
最后,彼得在侍奉上的热忱和动力,含有他对自己生命短暂的体认(参伯7:6-7,9:25-26,14:1-2;诗39:5,89:47上,90:5-6、10;雅4:13-17)。因为他确实知道,自己脱离地上帐棚的时候快到了——他显然认为死亡已迫在眉睫。彼得用脱离这帐棚来喻意自己的死亡。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也有相同的说法: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林后5:1-2)
快到有双重含义,可以表示“不久”或“快速”,在这里也许两个意思都有。彼得写这封信时已年过七十,因此,他想到将要面对死亡是很合理的事。但他也知道,他的死亡会来得很突然,或者很迅速,正如……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大约三十年前,在主已经复活但仍未升天、彼得重新被主使用及差遣时,主耶稣就清楚指示他的死是突然而来的: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21:18-19)
耶稣预言了彼得的殉道。从“你要伸出手来”就可以看到彼得将要被杀害、将要被钉十字架。但彼得之后又活了四十多年,忠心地喂养主的羊。不过,他一直知道自己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迅速地结束(根据传统——优西比乌的记录〔《教会史》,3:1、30〕,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因为觉得不配与基督有相同的死法,要求倒钉在十字架上)。
彼得因着知道自己生命和侍奉的短暂,所以尽心竭力地以真理提醒信徒,务求使他们在他去世后时常记念这些事。我们没有理由像有些人一样,认为这些事仅限于前面几节的内容(1-11节)。信徒应该牢牢记住,这封信的所有内容都是基本教义的一部分。
使徒用去世(exodos)这个词来提到他的死亡,这词含有从一个地方(地上)离开,到达另一个地方(天堂)的意思。这也是每个信徒将要经历的(林前15:50-57;来4:9-10)。彼得和保罗一样(徒20:24),不在乎他的听众是否记得他的生与死,重要的是他们能否记住所教导的真理。
这封书信,特别是这段总结性的名句,清楚显示了彼得真正认识到事工的迫切、良善、忠诚及短暂。身为十二使徒之首,彼得要信徒们避开灵性疏忽的危险。因此他借着讲道、写作,殷勤劳力地重申许多重要课题,希望留下最后的嘱咐与教导,提醒众圣徒救恩的伟大和得救确据的福分,并确保不会有错误的教导夺走他们所承继的属灵财富。
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他们的灭亡也不打盹[14]。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神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二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只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主知道如何搭救[15]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
神是真理。
圣经一次又一次地重申这简单、却不可或缺的事实(诗25:10,31:5,57:10,86:15,108:4,117:2;约壹1:9、14、17,3:33,7:28,14:17,15:26,16:13,17:3;帖前1:9;约壹5:6;启3:7、14,6:10,15:3,19:11)。诗人宣告:“公义和公平是你宝座的根基;慈爱和诚实行在你前面。”(诗89:14)先知以赛亚也赞同:“在地上为自己求福的,必凭真实的神求福;在地上起誓的,必指真实的神起誓。”(赛65:16)作为在肉身中显现的神,主耶稣基督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上)
真理的神,他不能撒谎。即使是邪恶的先知巴兰,也认识这点:“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他说话岂不照着行呢?他发言岂不要成就呢?”(民23:19;参罗3:4;多1:2)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说:“神决不能说谎。”(来6:18)
因此,神只说真话。这意味着他无误的话语是完全没有错误的,也完全值得信赖。简单来说,圣经和它的作者一样,都是真理(诗12:6,19:7,119:151、160;参尼8:3;诗119:42、130;太22:29;约17:17;徒18:28,20:32;罗1:2,15:4,16:26;弗5:26;提后3:15-17;来4:12;雅1:18;彼后1:19-21)。看到这点,我们就不会奇怪神为什么要求他的仆人必须正确地宣讲、解释他的话语(林后4:2;提后2:15),也就是要准确、全面、没有任何偏差或扭曲(参申4:2,12:32;启22:19)地传讲。达不到这要求,就是在歪曲圣经本意及神内在的品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号撒谎者和谎言之父撒但(约8:44;参创3:1;林后11:14;帖后2:9)。既是神的敌人,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欺骗人——让“不信之人被……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林后4:4)。换言之,撒但及其仆人与神拯救人的旨意对立:他们歪曲事实,混淆神的信息。
当然,撒但所有计划最终都将受到挫败(启20:10-15;赛24:21-23)。毕竟,那恶者及其爪牙都在神的掌管之下(参伯1:12,2:6;路8:31,22:31)。而且,真理的神抵挡一切属撒但且迷惑人的人(参箴6:16-19,19:5、9;太4:1-11),他也承诺要永远惩罚他们(参启21:8,22:15)。
事实上,圣经清楚说明神恨恶所有谎言(箴6:16、17,12:22),尤其是那些关于他和他话语的谎言。雅各书3:1警告说:所有属灵方面的教师(包括信徒),因着他们所具有的影响力(参林前3:9-15),都要受“更重的审判”(在神面前接受更高标准的审核)。当不信的假教师传播那些属灵方面的捏造之词和异端邪说,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积蓄将来所要受到的刑罚——他们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欺骗着别人。这就是为什么神总是严厉地抵制错误教导的原因。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们说的是虚假,见的是谎诈,我就与你们反对。这是主耶和华说的。我的手必攻击那见虚假异象、用谎诈占卜的先知,他们必不列在我百姓的会中,不录在以色列家的册上,也不进入以色列地;你们就知道我是主耶和华。”(结13:8-9;参赛9:13-17、28:14-17;耶14:14-15,23:13-15)
使徒彼得在继续描绘假教师嘴脸的同时,也强调神对真理多么慎重,他又是怎样敌视歪曲真理的人。到目前为止,他已向读者初步勾勒出假教师的面貌(彼后2:1-3上),在本章后面部分,他将继续以生动的文字加以详细说明。但他先在这段经文中(2:3下-10上),仔细解释什么是“速速地灭亡”(1节),指出在不远的将来,神一定要在那些属灵骗子身上倾注审判。这样的审判,一定会临到每个不悔改的假教师身上。这可以从三方面来思想:刑罚的命定、刑罚的先例和刑罚的模式。
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他们的灭亡也不打盹。
虽然假教师要到死亡之际才会面对永远的刑罚,但神自古以来就颁布了对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这个短语译自ekpalai,意思是“很久以前”)。回顾历史,从神在伊甸园里第一次宣布对蛇的刑罚开始(创3:13-15),他就咒诅了所有歪曲神真理的人(赛8:19-21,28:15;耶9:6-9,14:14-15;番3:1-8;启21:8、27)。并不迟延强调了神刑罚的严酷:他对每个宣讲谎言的教师积蓄忿怒,要刑罚他们直到在地狱中一一灭亡(关于犹大书第4节“自古被定受刑罚的”这个短语,参本作者的犹大书注释)。
彼得用灭亡也不打盹这几个词,将永远的刑罚拟人化,形容它像刽子手,保持完全清醒,要随时执行神对那些伪造他话语之人的公正审判。
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神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二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只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
彼得从创世记撷取了三处有关神施行审判的记述,来继续斥责假教师。他最初的读者当中也许有人怀疑假教师是否真的会受到刑罚。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人是如此地猖獗——他们四处传播属灵的谎言,却过着受人追捧、财色兼收的“惬意”的生活。故此,彼得以圣经中的历史事件提醒读者,神在过去信实地施行审判,如今同样会伸张正义。
彼得以三个旧约例证,强调神的怒气之重(对于堕落天使)、怒气之广(古代世界被洪水淹没),以及怒气之深(所多玛和蛾摩拉)。换言之,任何受造之物,无论怎么崇高、怎么众多、怎么卑鄙,都无法逃离神的刑罚——报应会临到所有敌挡他的人。而且,正如彼得在这段经文中所指出的,与他同时代的假教师并不会例外。
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
短语就是引进了一个条件语句,直到8节结束。这里的就是没有不确定性的意思,更好的译法可能是“既然”。神既然没有宽容那些犯罪的天使(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得救的途径),那些歪曲真理的人,也不要指望能逃脱从他而来的报应。天使像人类一样(太24:45-51,25:14-30;路12:48,16:1-8,19:12-27;林前4:2),有责任荣耀神、服从他的真理。背叛者要受到永刑的刑罚。
天使如何犯罪?为什么犯罪?从许多方面来说,这都是神学上的奥秘。最高等次的天使路西弗想高抬自己到与神同等。启示录12:3-9用极富戏剧性的语言,描述了三分之一的天使怎样在天上加入路西弗的叛乱,粗暴地敌挡神,最后被逐出天堂(赛14:12-21;结28:12-19;路10:18)。
但彼得在这里很可能不是指那些原先堕落的天使,因为他们没有立刻被关押在地狱里,也没有被捆绑在黑暗坑的深渊中等候最终的审判。事实上,他们是那些仍在现今世界走动的恶魔,要达成撒但的邪恶目标。使徒保罗这样描写他们:“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12;参彼后2:1-2;彼前5:8)。当主再来时,基督将掌权一千年(赛24:21-23;启20:1-3),而那些恶魔最终(与撒但一同)将被捆绑,被投在火湖之中(启20:10)。
把他们丢在地狱译自tartarōsas。这个动词只在新约这里出现。它从希腊神话中的塔耳塔罗斯(Tartarus)一词衍生出来,是比阴间(Hades,地狱)更深的深渊。塔耳塔罗斯后用来指最邪恶灵魂的住处,最坏的叛徒和罪犯在那里接受神最严厉的刑罚。这有点像耶稣使用欣嫩子谷(Gehenna,耶路撒冷垃圾场,当中大火不停地燃烧)来形容地狱中那不会消失的永远折磨(太5:22、29-30,10:28,18:9,23:15、33;可9:43、45、47;路12:5)。彼得是在用通俗希腊思想中一个常见的希腊文来形容地狱。伪经《以诺一书》(1 Enoch)是新约时期大部分犹太人(见犹14节)熟知的作品,其中也提到了塔耳塔罗斯(1:9)。在此,彼得并没有多加解释,因为相信他的读者一定能准确了解他的意思。
此外,彼得在叙述监禁恶魔时,说神把堕落的天使交在黑暗坑中。这同使徒行传8:3、12:4一样,交(paredōken)的意思是将某某人送入监牢。尽管一些旧手稿译为“锁链”(英王钦定本的翻译),但黑暗坑(参太8:12)应是最好的翻译。不论坑或“锁链”,含义都是一样,指被限制在某个地方失去自由,这也是恶魔所担心的命运(参太8:29;路8:31)。那些被送进去的,是作为罪犯在等候审判——等待末日的终极审判和刑罚的执行(参启20:10)。
这段经文带来两个重要问题:哪些堕落天使会遭到这样的结局?他们做了什么事竟导致如此严厉的监禁呢?彼得在这里没有详细解答,但犹大书记载:
又有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的天使,主用锁链把他们永远拘留在黑暗里,等候大日的审判。又如所多玛、蛾摩拉和周围城邑的人,也照他们一味地行淫,随从逆性的情欲,就受永火的刑罚,作为鉴戒。(犹6-7节)
那些恶魔“不守本位”,意思是他们离开了自己应当存在和活动的范围——“自己住处”。犹大书第6节提到的是创世记6:1-4所发生的事:某些堕落的天使附在普通人身上,然后与妇人同居。那些恶魔令人发指的罪行,明显越过了神所设定的界限。犹大书第7节将他们的“一味地行淫”与所多玛和蛾摩拉“随从逆性的情欲”(亦即同性恋行为,神全然谴责的变态行为——利18:22,20:13;罗1:26-27;林前6:9)相提并论(对犹大书这段经文的完整讨论,请参本“研经工具”中“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之“犹大书注释”第6-7节。值得注意的是,彼得也在前书中提到相同的恶魔——彼前3:18-20。相关的详细讨论,请参本“研经工具”中“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之“彼得前书注释”)。
当然,彼得的主要目的不是详细描述与堕落天使的相关细节,他的读者显然已非常熟悉。他乃是要用这个例子来强调他论证的主旨,就是神会严惩所有敌挡他和他真理的人。就像那些天使一样,叛逆的假教师们将面对神的忿怒。
神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
神不仅刑罚堕落天使,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事实上,他借洪水淹没所有不敬虔的人,除灭了地上所有人。上古的世代指生活在洪水时代的人,他们都是邪恶的。而世界之所以毁灭的原因是: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创6:5-7)
然而,神保护了挪亚。他是义人——一个虽然生活在邪恶败坏的社会中、却真正敬拜神的人。挪亚抗拒在他周围那令人窒息的邪恶,带领妻子、儿子和媳妇与神同行。神用方舟保护他们一家八口不至灭亡。早在洪水到来以前一个多世纪,神就向挪亚启示他的刑罚方案:
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挪亚的后代记在下面。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挪亚生了三个儿子,就是闪、含、雅弗。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神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创6:8-13)
挪亚一边建造方舟,一边竭力传义道,警告人们将临的死亡、神的报应,并呼召他们悔改。许多年前,以诺也曾传讲类似的信息:
亚当的七世孙以诺,曾预言这些人说:“看哪,主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证实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证实不敬虔之罪人所说顶撞他的刚愎话。”(犹14-15节)
洪水译自kataklusmos,英文词“灾难”(cataclysm)就是从这个词衍生的。创世记所记,以及目前地质方面的证据,都表明洪水(参创7:10-24)确实是一场大灾难。因着人的罪,神摧毁了每个人、每只动物(除了在方舟里的)。水覆盖了整个地面,甚至最高的山峰(创7:19-20)。[16]
不敬虔(参彼后2:6,3:7;犹4、15、18节)源自希腊文asebeia,这个词表明上古世代的人完全缺乏对神的尊重、敬拜、敬畏(参太24:11、24;约壹4:1-3;约贰7节)。早期的教父们用它来形容无神论者和异端。正如彼得同时期的假教师一样,在挪亚的日子,不敬虔的人因自己的悖逆、不道德,最终导致神在他们身上的刑罚。
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二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只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
彼得第三个说明神刑罚的历史先例,是变态堕落的所多玛、蛾摩拉。它们曾是约旦河平原盆地的主要城市(创13:12,14:8;申29:23),坐落在西订谷或盐海谷之中,靠近死海的东南角。在所多玛和蛾摩拉被毁灭以前,创世记形容那地方土地肥沃,是种植农作物和放牧的理想地方(创13:8-10)。
神因为他们所犯的重罪,倾覆了这两座城市。创世记19:1-28所形容的刑罚,是世界性大洪水(大约发生在450年以前)的缩影。罗得和他两个女儿(就像挪亚同他的家人一样),是仅有逃脱的人,所有其他住在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人都被彻底消灭。这次是烈火焚城,而不是大水淹没。创世记19:24-25是这样总结的:
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
译作倾覆的词(katastrophē,英文catastrophe〔灾难〕就是从这个词音译而来)表示完全推翻和彻底摧毁。这两座城被毁坏得如此彻底,甚至化为灰烬(焚烧成灰的原文是tephrōsas这个不定过去分词,其词根动词可译为“被灰烬覆盖”)。事实上,神的刑罚太彻底了,人们至今仍未能发现这两座废墟,不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未能证实的可能情况是,这两座城被掩埋之处位于死海南部,那里的湖水含大量矿物质。犹大书第7节同样描述这件事,称城中人“接受永火的惩罚,作为鉴戒”。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倾覆指的不仅仅是肉体的死亡。神的刑罚将那些人的尸体埋在灰烬下,更要将他们的灵魂丢在永远的刑罚中。让这两座城市所经历的,和堕落天使一样,成为后来的鉴戒。
虽然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居民可能知道挪亚所传的义道(借挪亚和他的家人)和审判的信息,但他们依然拒绝,选择活在罪与放纵之中。最明显的就是同性恋行为(创19:4-11)。圣经中超过二十次以上用这两座城市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参太10:14、15;11:23、24;路17:28-32)。神以他们和他们所遭遇的灭顶之灾,向后世的悖逆罪人发出明确无误的警讯:堕落的人不能追求不敬虔,却奢望能逃脱神的报应和永刑(参彼后3:7、10;太25:41;罗1:18,2:5、8;弗5:6;帖前2:16;帖后1:8;来10:26-27;启6:17)。
神在毁灭他们以前,向亚伯拉罕说明所多玛、蛾摩拉的罪恶(创18:20-21;参13:13)。听到这个消息,这位族长真诚地关心仍住在那里的义人,恳求神为义人的缘故不要刑罚那两座城(创18:23-33)。神表示只要能从中找到十个义人,他就不降灾;但那里连十个义人也没有,最终神还是摧毁了所有恶人。
同前面洪水的先例一样,彼得用那些逃脱惩罚的人来提醒并安慰他的读者。神在洪水中恩慈地保守了挪亚一家。而在所多玛和蛾摩拉被摧毁的时候,他又搭救了义人罗得和他两个女儿。
熟悉创世记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第7至8节中,罗得被称为义人不下三次?毕竟,当罗得第一次出现在圣经时,他显得多么肤浅、自私、世俗(创13:5-13)。在创世记第19章中,他提出以自己的女儿来代替来访天使,把她们交给邪淫的所多玛人,显出他的道德软弱和难以置信的错误判断(6-8节)。后来天使催促他们马上离开那城(15-22节),他还犹豫不决。即使在逃脱神的忿怒之后,他也表现出令人震惊的犯罪行为,包括酗酒和乱伦(30-35节)。
尽管如此,称罗得为义人(即信徒)还是有原因的。举例来说,罗得像叔叔亚伯拉罕(参创15:6;罗4:3、20-24)一样因信称义,他是因信心被神算为义人。这不是说罗得或亚伯拉罕是无罪的(创16:1-6就是亚伯拉罕悖逆的例子);但在法律观点上,他们是义的,因为他们是真信徒,神已将自己的公义归算到他们身上(参诗24:3-5;腓3:9)。故此,罗得和亚伯拉罕都是旧约中称义的例子。
可以肯定,罗得也显露出一些圣灵在他内心作工的痕迹。例如,他尊崇探访他的圣天使,和他邻舍强行的变态攻击(创19:1-8)成鲜明对比。虽然他起初对离城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服从神的命令,甚至警告他的女婿要逃避将临的厄运(创19:14)。此外,当他后来离开时,因顺服而不回头(参创19:17)。
彼得指出,罗得因常为恶人淫行忧伤,而显明他内心的公义。他恨恶周遭人的罪,的确表明了他是信徒(见诗97:10,119:7、67-69、77、101、106、121、123;箴8:13;罗12:9)。罗得可能唯利是图、道德软弱,但他不愿在任何淫行上有份,那正是所多玛恶人的特征。淫行中的淫(aselgeia)字指“令人发指的行为”,而恶人的恶(athesmos)则是“不受约束”、“不遵律法要求”的行为。这些淫行、恶行违反了人的天良和神的诫命。罗得为他同城之人的公然不道德行为大大忧伤(kataponeō)。这个希腊词有使人身心俱疲、灵魂深感不安的意思。
从彼得带有解释意味的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到罗得极为沮丧。作为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罗得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伤痛(basaniz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折磨”,说明罗得为着周围充斥着的淫乱而历经煎熬。彼得知道他的读者也是生活在败坏的文化环境中,因而能理解罗得所处的困境。他们自己的境况也同样令人忧心,因为他们也亲眼目睹假教师及其追随者的不道德行为(参彼后2:18-20)。
同挪亚和他家人一样,罗得挺身反对他那时代的罪,拒绝随从充斥于古代社会的鬼魔教义和不道德行为。彼得借着回顾神如何刑罚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历史,警告他的读者:凡是与神为敌的(特别是假教师),都将面临厄运。但借着突显罗得的救恩,使徒彼得也同时安慰义人,提醒他们可以无所畏惧。
主知道如何搭救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
在这段经文前面(4节),彼得开始了一个比较长的条件子句。现在第9、10节,他作出结论——既然神在过去知道要刑罚哪些人,那现在和未来也都肯定知道怎样去做同样的事。
在彼得之前的几个世纪,圣经就已经设立了神审判的模式。先知玛拉基写道:
那时,敬畏耶和华的彼此谈论,耶和华侧耳而听,且有纪念册在他面前,记录那敬畏耶和华、思念他名的人。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属我,特特归我。我必怜恤他们,如同人怜恤服侍自己的儿子。那时你们必归回,将善人和恶人,侍奉神的和不侍奉神的,分别出来。”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但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有医治之能。你们必出来跳跃如圈里的肥犊。你们必践踏恶人;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如灰尘在你们脚掌之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玛3:16-4:3)
简而言之,就是神知道如何刑罚恶人和怎样保护属他的人(参太13:36-43;帖前4:13-18,5:1-5)。
对彼得而言,神审判的模式清晰确定。让人安心的,首先是主知道如何搭救敬虔的人脱离试探,也知道如何拯救那些属他的人。因此他们可以毫无畏惧(诗27:1;箴1:33;约14:27;提后1:7;赛8:12)。根据上下文,译为试探的这个词(peirasmos,一般含有测试的意思),含有要进行破坏性攻击的意思(参可8:11;路4:12;徒20:19;启3:10)。神呼召信徒,要信靠他无穷智慧和权能力量的保护(参罗8:28、38-39)。
神不但知道如何拯救他的儿女,也知道如何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在最后算总账的日子之前,他会一直刑罚他们。不义的人就像监狱中的囚犯,等待决定其命运的最终宣判。在等待的这段时间,他们继续积蓄更多的罪孽(参罗2:3-6);至终,他们将会在神的终极法庭——白色大宝座前面对审判,这些不敬虔之人将永远被关在地狱的火湖里(启20:11-15;参太11:22、2,12:36;约12:48;徒17:31)。
神对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更是如此。因此,彼得将讨论带回原点,重新复述假教师的两个主要特征。如同挪亚和罗得时代的邪恶之人一样,假教师是罪的奴仆。希腊原文指出他们生活的特征是不断“追求肉体的邪淫”。他们不诚实、不尊重,也不能取悦神,因为他们拼命追求感官刺激(如前面彼后2:2所提到的;参犹6、7节),竭力炫耀无礼亵渎之言(参2:1)。污秽译自miasmou,意思是“污染”,英文的miasma(瘴气)就是从这个词衍生的,意思是令人不快且不健康。主治(kuriotēs)的意思是“主权”(参弗1:21;西1:16;犹8节),这里是指假教师拒绝耶稣基督在他们生命中的至尊主权。如同第1节经文中所讨论的,他们表面上与他认同,却拒绝按着他的诫命生活。
为成就他永不错误的应许,神的审判最终将临到所有敌对他的人(参林前15:25-26)。历史先例证明了这事没有可疑之处。像过去一样,神最终将摧毁任何敌挡他的人,包括假教师和他们的追随者;然而同时他也会拯救信徒脱离这可怕的终局。这段经文和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所说的话互相呼应:
弟兄们,我们该为你们常常感谢神,这本是合宜的;因你们的信心格外增长,并且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也都充足。甚至我们在神的各教会里为你们夸口,都因你们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难中,仍旧存忍耐和信心。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神既是公义的,就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你们的人,也必使你们这受患难的人与我们同得平安。那时,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这正是主降临、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帖后1:3-10)
[1] "Second Peter:Introduction, Argument, and Outline" (Biblical Studies Press: www.bible.org, 2000).
[2] 见Robert E. Picirilli, Allusions to 2 Peter in the Apostolic Fathers,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33 [1988年], p 74。有关革利免之前教父著作中对彼得后书的引用,参见Michael J. Kruger, The Authenticity of 2 Peter,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2/4 [1999], p 649-656;B. B. Warfield, “Canonicity of Second Peter,” 出自John E. Meete, ed., Selected Shorter Writings of Benjamin B. Warfield, vol. 2, 1973, p. 49-68。
[3]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and St. Jude,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urgh, T. & T. Clark, 1902], 239.
[4] 转引自D·埃德蒙·希伯特所著《生命宝训解经注释系列——彼得后书与犹大书》(D. Edmond Hiebert, Second Peter and Jude: An Expositional Commentary [Greenville, S.C.: Unusual Publications, 1989], 12)。
[5] Pseudepigraphy and Ethical Argument in the Pastoral Epistles(转引自Thomas R. Schreiner, 1, 2 Peter, Jude,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3], 272)。
[6] Tertullian On Baptism, XVII; The Ane-Nicene Fathers vol. 3 (reprint; Grand Rapids: Edermans, 1973), 677.
[7]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名将,后阴谋通敌事败。——译注
[8] 1, 2 Peterm Jude,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3), 403-4.
[9] 参Robert L. Thomas and Stanley N. Gundry, “The Languages Jesus Spoke,” in A Harmony of the Gospels [Chicago: Moody, 1978], 309-12。
[10] Schreiner, 1, 2 Peter, Jude, 415.
[11] Daniel B. Wallace, : Introduction, Argument, and Outline" (Biblical Studies Press: www.bible.org, 2000).
[12] “故此,我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尽管你们已经晓得这些事”是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直译。——译注
[13] “理当”是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直译。——译注
[14] “不打盹”是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直译。——译注
[15] “如何搭救”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直译。——译注
[16] 有关洪水的详细资料,参John C. Whitcomb, Jr., and Henry M. Morris, The Genesis Flood (Grand Rapids: Baker, 1961);有关捍卫圣经中全球性洪水的纪录,参Morris, Science and the Bible, rev. ed. (Chicago: Moody, 1986), chap. 3, “Science and the Flood”。
如果您希望阅读更多有关该注释的内容,请移步至研经工具。
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
供用户免费使用。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彼得后书或犹大书,并标签选择“讲道”,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
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目前担任美国加州太阳谷“恩典社区教会”(Grace Community Church in Sun Valley, California)的主任牧师,同时也是“马斯特神学院”(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的院长,并负责管理“赐你恩典”(Grace to You)机构。约翰·麦克阿瑟是当今美国基督教界备受欢迎的讲员之一,经常应邀成为各地特会的主要演讲者。
约翰·麦克阿瑟以极高的荣誉毕业于塔尔伯特神学院(Talbot Theological Seminary),其后他继承父亲杰克·麦克阿瑟博士(Dr.Jack MacArthur)成为家族中第五代神职人员。其事工重点在于系统的圣经教导与释经讲道。他会逐章逐节甚至逐句解释圣经,特别注意经文的历史及文法层面,不但有趣,而且激励信徒的思想。无论年轻人或年长者,都能被他的教导激励,大大提升研究圣经的兴趣。
约翰·麦克阿瑟是当代最知名的圣经教师之一,他撰写了《麦克阿瑟研读圣经》(The MacArthur Study Bible),该书曾荣获1998年美国ECPA圣经类金书奖。《麦克阿瑟研读圣经》已有中文出版,研经工具团队正在对中文版进行修订和编辑。
此外,约翰·麦克阿瑟还是多本畅销书籍的作者,他最著名且广受欢迎的畅销书籍系列之一是《麦克阿瑟新约注释》(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这套注释原是他对新约圣经各书卷的释经讲道讲章。研经工具网站已上线了《以弗所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雅各书》、《彼得前书》、《约翰一二三书》和《彼得后书与犹大书》,已上线的书卷收录在《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
约翰·麦克阿瑟已被翻译为中文的作品《与主亲近》、《上帝所传的福音》、《基督徒品格的基石》、《布衣圣徒》、《圣经辅导》、《长老十问》、《执事十问》、《寻求神的旨意》、《战胜忧虑》和《做个责无旁贷的爸爸》等资源在研经工具电子图书馆中提供在线浏览。
研经工具电子图书馆还部分收录了约翰·麦克阿瑟的《The MacArthur Study Guide》中文版,编辑后更名为《麦克阿瑟研经指南》系列,其中包括《马太福音》、《罗马书》、《以弗所书》、《雅各书》、《基本真理》等内容。
另外,研经工具首页还上线了约翰·麦克阿瑟和史蒂夫·劳森( Steve Lawson)的释经讲道基础课程(Fundamentals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