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见证

 

 

背景经文:马太福音十一章25-30

 

 

 

我们的教会每年都会举办“世界宣教大会”,目的是为世界的福音工作筹募各项支持,包括祷告、资金及同工。而针对这一系列的教导,可能有一些人会存疑,简单来说,他们会问:为什么?何必麻烦呢?如果神拥有至高主权,若祂在创世以先就拣选了祂的子民,那么,我们传不传福音又有什么差别呢?神拥有至高主权的教义,岂不表示可以结束传福音的事工吗?这教义岂不是抹杀了基督徒在本地及海外作见证的动机吗?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传福音呢?原因就和其他福音派信徒一样。加尔文主义与传福音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这主题。

 

我们为何要传福音?

 

关于传福音,改革宗信仰并没有面对特别的问题,所遇到的问题跟别人没有两样;我们传福音的理由也和别人相同。

 

首先,神命令我们去宣教。

 

无论人怎样解释预定论的教义,都不应影响我们顺服神的大使命。无论拣选的意义为何,神仍是呼召我们要顺服祂,而祂已吩咐我们: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920

 

如果有人按着逻辑思维而专断地说,“既然万事都由上帝决定了,我们就可以把大使命摆一旁”,他就是落入不信的理性主义,根本不顺服神。圣经教导预定论,也同时教导我们要传福音。不论我们怎样理解预定论,都不能撤销见证福音的使命。我们之所以作见证,是因为神吩咐我们要作见证。

 

第二,我们活在“二律背反”(antinomy)的原则当中。

 

巴刻(J.I.Packer)在《传福音与神的主权》(Evangelism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一书中,将“二律背反”定义为:“表面上看似矛盾”“两种明显的真理之间看似不能相容”“两种相悖的存在”。他进一步解释:“两个并列的原则,看似不能调和,但也不互相否定,这就是二律背反。”他举现代物理学为例:光兼具波及粒子的型态,但根据我们目前的理解,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可能是其中一种,非此即彼。但是证据显示,光兼具这两种本质,因此我们就以这两种形态来看待光。这也是我们看待预定论与传福音的方式。我们坦然地向众人宣讲福音,即便我们晓得,只有选民才会有所回应。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个理由。

 

一、因为圣经这样说。圣经本身也有“二律背反”的原则,却从不加以解释。我们不断发现恩典的教义(例如神至高主权的主动性、人的无能为力、神的预定等等),同时也看到神呼召普天下的人要相信,这两者并列在经文中。我们可以从最受喜爱的传福音相关经文中举出好些例子来,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耶稣亲口所说的话。“可以到我这里来”是大家熟知的经节。常有人引用这句话,想要证明神并未预定人得救。既然“众人”都受邀了,众人就一定有能力响应邀请。既然“众人”都受邀前来,那么就没有人被排除在拣选以外。这段经文说: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28-30

 

这段圣经的上文常被人忽略。没错,“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前来,但是耶稣在讲这句话之前,先祷告说: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太十一25-27

 

耶稣说,父将福音真理向某些人(聪明通达人)“藏起来”,向其他人(婴孩)就“显出来”;祂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这是祂的旨意。祂的“美意”本是如此。此外,耶稣说,除了子“和子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然后,耶稣才说:“到我这里来”这真是奇妙。

 

耶稣说,父向某些人隐藏真理,却向其他人显明真理。祂说,人是否知道父,取决于子是否愿意指示他。我们可以合理推论,子愿意向某些人指示父,而不愿向其他人指示父。子并未向所有人指示父。真理对某些人显明出来时,对某些人却仍是隐藏的;差别就在于神至高主权的旨意,那是出于神的“美意”。

 

要怎样调和这些事呢?没有办法调和。耶稣先说,神将真理向某些人隐藏起来,那么,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又怎能算是一个诚挚的邀请呢?这算是诚挚的邀请,也确实是。这两个事实,你都要相信,也都要接受。

 

另一节广受欢迎的传福音相关经文,是约翰福音一章12节: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一12

 

有人会说:“看哪!这是对普世众人讲的话”。福音是提供给“凡接待他的人”。所有人都欢迎,无人被排除在外。如果预定论是对的,这节经文会说:“凡接待他的所有选民”;因此这就证明预定论是错的。请继续读下一节经文。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一13

 

那些相信并接待基督的人是怎么办到的?他们是获得重生的人。他们如何重生呢?他们不是从“人意生的,而是借着神的主权,蒙神重生的;他们是“从神生的”,祂使他们的灵性从死里复活。因此,“凡接待他的人”局限在“从神生的”范围内。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凡接待他的人”是得救的人;反过来说,事实上,只有那些“从神”生的人才会接待祂?圣经会这样说,也确实这样说。

 

还有一段值得注意的平行经文,我们可以顺便提一下,它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你们必须重生”(约三7)。请注意,尼哥底母想知道他如何能重生,得到的答案却是他无法做到;这不是出于“血气”(人的作为)。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一个人必须“从灵生”。耶稣又进一步说明“怎样重生”,这让尼哥底母感到困惑:

 

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三8

 

你能决定风接着要往哪里吹吗?你若能够掌管风,你就能够掌管自己属灵的重生。谁能掌管风呢?唯有神能。然而,基督说“你们必须重生”(约三7)。神吩咐你,你有责任让这件事发生。神拥有至高的主权,而你也必须负起责任。你要怎样调和两者呢?你无法办到的。

 

再看看别处经文。约翰福音六章35节是耶稣亲口所说,它是大家最喜爱的经文之一: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巧。(约六35

 

这里再次看到基督发出一个普世的邀请。祂说:“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但是,看看接着发生什么事。有些人不信祂所说的话,有些人感觉自己被冒犯了。对此,祂说:

 

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约六36

 

然后,祂就算他们不是父赐给祂的人。祂用拣选来解释他们为何不信。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六37

 

祂不会拒绝“到我这里来的人”,凡到祂这里来的人都蒙保守。但是,来的人是谁呢?就是父所“赐”给祂的人。耶稣在这里二度回应不信的人,将不信的人描述为非选民(我们可以这样称呼他们)。第一次在44节: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六44

 

接着65节:

 

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约六65

 

不信的人是指那些不能、也不愿到耶稣这里来的人,除非父赐他们能力。父“吸引”人,“赐”信心给人。然而,所有人都可以前来!

 

我们已经在罗马书九至十一章看到这种“二律背反”的原则;保罗先是说“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又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九16,13)。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例子。在传福音方面,“撒种比喻”是大家最常引用的一段相关经文,记载在马可福音四章3-20节。耶稣先说一个比喻(可四3-9),然后解释这个比喻(可四13-20)。根据祂的说明,土壤代表人对福音的响应;硬土代表福音未能进到人心;石头地代表福音进入人心,但却停留在浅处,一遇苦难就跌倒;荆棘地代表人接受福音,但不久以后就被世上思虑挤住;而好土则代表人接受福音并结实累累。这节解释了这个比喻的目的。你以为祂用比喻来教导,目的是要向人解释、阐明真理吗?请试着再想想看!

 

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可四10-13

 

祂用比喻来教导,目的是要应验以赛亚书六章9节的预言:叫人看见、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你如何解释呢?我们无法解释,圣经也不作解释!在这些场合中,圣经指出神在救赎上握有主权;虽然祂拣选某些人,而略过其他人,但所有人都有责任响应神。圣经并未解释这怎么能成立,而是单单声称这是事实;而我们也照著作。

 

二、不光是加尔文主义者,所有其他的信徒都活在二律背反的原则中;只是他们对自己、对别人都不承认,这怎么说呢?前面说过,只有最极端的亚米念主义,才会否定神的预知;而且,就神的全能来说,区分预知与预定的作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神预知某些人会相信,那么他们就必定会相信,而且不得不相信。若是如此,我们又会回到预定的问题。神明知有些人永远不会相信,却仍将他们带进这个世界;然而,祂就是这么做了。如果他们肯定会信,那为何需要传福音呢?如果其他人肯定不会相信,那又何必传福音呢?我们丝毫无法改变局面,也完全无法影响最后的结果。即使是亚米念主义者,他们认为不需要接受这种奥秘,但实际上却活在其中;最终,只有无神论者才能拒绝这种奥秘。

 

第三,我们相信蒙恩的管道。

 

加尔文主义并非宿命论。前面已经说过,宿命论者相信,将要发生的事终究会发生,所以他们便撒手不管,等着看事情发生。所谓的“极端加尔文主义者”(其实根本不是加尔文主义者)正落入这种陷阱。

 

“极端加尔文主义者”认为不需要传福音。当威廉·克理创立第一个现代宣教会时,赖兰兹(John Rylands)对他说了一句惊人之语:“请坐下,年轻人!如果神要拯救异教徒,祂根本不需要你我的帮助。”这是宿命论,否定管道的必要性。神命定了结果,但祂也命定达到结果的管道。使罪人归信的管道,就是祷告和传讲福音。这当中有难解的奥秘!但是,我们有责任不让我们的理解力限制我们的顺服。我们有责任打从心里顺服神的命令,将耶稣基督的福音带到全世界,并为世人的归信祷告。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神将使用我们的见证,我们也会像初代教会那样,发现“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十三48)。神会透过我们的见证及代祷,从地的四方召聚祂的选民。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为什么要传福音”或“为什么要祷告”;而是“为什么你早上要起床?”神岂不是能预知你要去上班吗?只有祂预见的事才会发生?所以,我猜你可以躺在床上,看看这一天会如何展开;如果今天什么事都没发生,那必定是神的旨意啰?既然神已经在创世以先命定你今天要穿什么鞋,你岂不是可以静静地躺在床上,等着那双命定的鞋子自动跳上来,套在你的脚上吗?这是很愚蠢的想法。去上班的管道就是起床;神命定结果,也命定达成的管道。你为什么要起床,这和你为什么要传福音是一样的;要达成结果,就需要适当的管道。

 

加尔文主义带来的影响

 

截至目前为止,对于传福音的理由,我们已经知道改革宗与福音派的看法一致。现在,我们要探讨加尔文主义信念的优点。你或许会说:“慢着,你刚才是说‘优点’吗?”没错,我是这样说的。我们已从经文中明显看出,恩典的教义并不妨碍传福音。而对那些相信神拥有至高主权的人而言,还有其他重要的优点。我们称它是属灵的优点,也确实是优点。

 

第一,恩典的教义教导人要倚靠神。

 

我们怎么描述罪人呢?我们说,罪人无法使自己归信,而且我们也无法使他人归信。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并非凭借传道者或听道者的天赋能力;而是必须有神动工,使他归信。因为人死在过犯中,喜爱暗昧的事,所以,一个人能成为基督徒,实属神迹;而只有神才能行神迹。我们的事工若要“成功”,就必须仰赖神动工,改变人心。如果我们的神学稍稍有点妥协,例如,认为人只是生病了、而不是死了,那么,我们就可能不需要完全倚靠神了。我们可以喂病人吃药,但我们绝对无法叫人从死里复活。那些有能力悔改与相信的人,我们或许可以说服他们归向基督;但是,我们无法跟死尸说道理,叫它从坟墓里活过来。

 

好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促使神采取行动呢?答案就是:透过神所命定的管道,就是传讲福音、活出福音和祷告。还包括其他的,特别是敬拜与圣礼;不过,目前提这三大项就够了。如果我们专注于这几项,我们就越有可能看见神大大动工。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是祂所赐的、使教会成长的管道。因此,这可能是使传福音真正成功的唯关键,理由如下:

 

一、信靠神所定的管道,可以免于分心。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些信件,提到一些可以使教会成长的新技巧、新节目或新方法。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课程,大家都在教什么呢?他们教导好些有助于发展事工的“常识理好门面,确保场所整洁干净,做好组织规划,取经于华尔街及大企业的经营模式,建构美好的形象,透过最专业的广告商,为教会打造最佳形象。精心设计节目,让每个人都有专属的活动,不论老少、已婚或单身、离婚或再婚的、健壮或行动不便的,人人都能参与活动。许多教会都投入大量精力在这些事上。大家以为,这就是教会成长茁壮的方法。

 

这些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问题在于,它们使人大为分心。如果投注在这些事(人口结构调查等等)上的精力、心思及时间,全部转投在宣讲福音与祷告上,教会势必大有进展。当教会聚焦在这些外在的事物上,导致教会几乎没有时间祷告、传道,这对教会来说是羞耻的事。这些额外的活动并非不重要;但与福音相较之下,它们就真的不重要。什么是神的大能?福音!哪怕一间教会的“特色”少得可怜,神仍旧可以赐福这教会。保罗这样描述自己的讲道:

 

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13-5

 

他十分安于使用软弱的方法,因为就是在这软弱的黑幕中,才衬托出福音这颗闪闪发光的钻石。“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我们何时软弱,何时就刚强了,因为看不见人的力量时,就更能显出我们的工作是出于神。如果保罗运用演讲技巧来讲道,哥林多教会的信心可能就奠基在人的智慧”上。正因他不用高言大智,哥林多教会所看到的不是一个聪明人,反而是“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当我们专注于简单的基本方法上,不去烦恼看起来是否体面,人们就不能推托说:“他们之所以成功,得归功于某个节目或技巧”。人们反倒会认为,这必定是神的作为,并且真心相信,因为他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他传什么信息呢?

 

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二2

 

“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的信息,能彰显神的大能。因为神的至高主权,所以我们应当专心传讲这信息,并祈求神的大能充满所讲的信息。神在一瞬间所施展的复兴大能,远超过我们穷尽一生作节目、办活动所能成就的。复兴是在祷告会中孕育出来的,而不是在董事会中。这样的信念能使我们专心走在正路上。

 

二、信靠神所定的管道,可以避免我们落入试探,采取施压的手段。

 

今天许多大型布道会为了让人决志,会采用心理学的伎俩。他们十分在意这类聚会中所营造的气氛。聚会的气氛必须“不带威胁性”、温馨、欢乐。有动人的音乐加上名人的故事来妆点信息。信息结束后,呼召人决志,然后会有很多“陪谈员”开始往前移动,藉以鼓励人走到台前决志。这一大群人是扭转未信者意志的关键;伴随着一些轻柔的诗歌(像是《照我本相》Just As I Am)来延长人响应的时间,并増加听众的心理压力。

 

有些参与这类聚会的人都坦承,在这种场合下“决志信基督”的人,很快就离开信仰了。(而许许多多的教会也在他们每周主日聚会中,效仿这种模式。)因此,成为真基督徒的比例少之又少。离开信仰的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在于许多人的归信,其实只是操弄心理的结果。他们当时的响应并非出于属灵的催逼,而是非属灵的压力,诸如:情绪性的(音乐)、社会性的(人群),某些信息内容还会产生肉体上的压力(例如,渴望“逃离地狱之火”或解决个人的问题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朴实地传讲福音。福音本身(撇开人的包装、粉饰),就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一16)。人若要能真心悔改,必须有圣灵折服他的心,改变他的意志。除此以外,一切的归信都是假的。

 

三、信靠神所命定的管道,可以使我们免于妥协。

 

你若深信唯有神才能叫罪人归信,而且是透过祂的福音信息来达成的,那么,当人拒绝福音信息时,你就不会落入“规避说真理”的试探。世人抱怨福音信息“太艰深”、“太严肃”或“太负面”,这种反应自古有之;这样的埋怨形成巨大的试探,叫人去稀释福音信息。如同施提尔(William Still)所说的,许多事工都沦为取悦山羊(译注:假信徒)的戏码,而不是喂养主的羊。他说:“让山羊去讨好山羊吧!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找乐子吧!”

 

保罗早在他的时代就曾警告说:

 

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并且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语。(提后四34

 

保罗的回应是什么?“务要传道……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四2)保罗论到自己的事工,说:

 

……乃将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不行诡诈,不谬讲神的道理,只将真理表明出来,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林后四2

 

相信神拥有至高主权,会对人产生这样的果效。它使人仰赖神,不仰赖人的谋略;它使人不落入试探,不至于为了迎合世俗的喜好而更改福音;它使人知道,福音就是不讨世人喜爱.这都在预料之内;它使人知道,未重生的人内心刚硬;它使人知道,属血气的人不领会我们所说的事(林前二14)。那么我们该做什么呢?传讲福音,因为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福音“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我们相信神必会透过祂所命定的管道来动工,而无须刻意操纵听众的心理或更改信息。神鼓励保罗继续在哥林多传道,“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十八10),他们仍未归信,但是将来会相信。福音本身就是把他们挖掘出来的工具。我相信这道理在今天仍旧不变。我们不需要施以心理压力,毕竟这方法无效;我们也不需要淡化福音信息,因为这么做会弱化其效果;我们需要仰赖神所定的管道,别阻挡神亲自动工。

 

令人难过的是,许多教会喜爱噱头,这反映出他们对福音缺乏信心。这些马戏表演背后隐藏的是,他们对赐下福音的神缺乏信心。当大家重新相信神的至高主权,这些新奇的花招自然会消失,教会的节目也会精简许多;我们会传道、祷告,并观看神大能的作为。

 

【本文缺原书91页】

 

尔文主义者。约翰本仁是加尔文主义者;最伟大的布道家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也是十八世纪福音派大觉醒的主角,他也是加尔文主义者。“大觉醒”时代的其他重要人物都是加尔文主义者,只有韦斯利(然而巴刻称他为“迷惘的加尔文主义者”)除外。我们能想到的还有韦尔斯人哈里斯(Howell Hirris)、美国长老会的藤宁特(Williams and Gilbert Tennant)父子、伟大的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罗兰德斯(Daniel Rowlands),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十九世纪,则有英国浸信会的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和苏格兰的马钦药(Robert M. McCheyne),也都是加尔文主义者。甚至在二十世纪(大家公认加尔文主义在此时不算最盛行),“美国学园传道会”(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的创始者布莱特(Bill Bright),以及“三元福音倍进布道”(Evangelism Explosion)的创建人甘雅各(D.James Kennedy)也是加尔文主义者。

 

在宣教士方面,几乎所有现代宣教运动的创立者都是加尔文主义者。从现代宣教之父威廉·克理开始,还有与他同工的浸信会信徒,他们都是加尔文主义者。不从国教者(non-conformist)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是中国宣教士,莫法特(Robert Moffat)是非洲宣教士人都是加尔文主义者。英格兰教会宣教运动的领袖魏恩(HenryVenn)、约翰·牛顿(John Newton)、塞西尔(Richard Cecil)及司高特(Thomas Scott)都是加尔文主义者。在苏格兰,威尔森(John Wilson)、安德森(John Anderson)、杜夫(Alexander Duff)、李文斯(David Livingstone)、帕顿(JohnG.Paton)以及许多宣教士先驱,都是加尔文主义者;以上是惊人的发现,却是事实。加尔文主义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是促进了传福音与宣教运动。为怀特腓立传的达力摩尔(Dallimore)指出,怀特腓正是出于前述的动机而展开其事工的;在传道时,他相信神“可以拯救最多数的人”,祂可以改变人心。

 

我接受按立而展开福音事工已超过十五年。在这些年间,曾有不少人被我列入“绝对不会接受福音”的名单中。或许在你的事奉圏子里,你也注意到这样的人。你的手足、父母、孩子或邻居,可能顽强地抗拒福音;你很想将他们列入“绝对不会归信”的那一群人中;你也很想放弃向他们传福音

 

千万不要放弃。我的妻子会告诉你,我从不放弃任何人。为什么?并不是因为我宽宏大量;我之所以不放弃,乃是因为我相信神的至高主权,神可以拯救任何人。爱德华滋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惊奇归信纪实》(Narrative of Surprising Conversions)。我们也见过出人意料的归信经历。我们要持续不断地作见证,不论在台上或台下、周间或假日,要向那些心硬、思想顽固的人传福音,因为这些人若要得救,唯有福音才办得到。

 

加尔文主义有影响力吗?有,大有影响力。它叫我们专心倚靠神,不靠自己;当我们为福音作见证时,它给我们信心与盼望。而且我深信,当复兴的时刻一到,这样的信念将在前头为我们开道路。

 


《从恩典起航——加尔文主义的生活实践》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敬拜

第二章  谦卑

第三章  艰难

第四章  观点

第五章  见证

第六章  成圣

第七章  确据

第八章  律法与自由

第九章  祷告

第十章  引导

第十一章  生活的信仰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