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合一

 

在真理上坚忍

 

对家庭造成的破坏或毁灭程度最大的事,莫过于内部不和。各种各样的罪都可能导致这种内讧:骄傲、自私、恼怒、苦毒、嫉妒、贪婪,等等。既然这些罪可以毁坏家庭、婚姻、业务关系、或者友情,当然就更可能损害或破坏教会合一。身为一名牧师和教会领袖,见到的事情当中最吓人的,莫过于上面提到的那些罪,在争竞的心和性格冲突的推波助澜之下,导致基督徒中间出现不和谐和不合一的状况。

 

信的人若是一如既往地殷勤追求合乎圣经的信心、顺服、谦卑、仁爱这几样品格柱石,专心合一就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教会运转的真实世界里,合一却是非常脆弱的,总是容易受到干扰。我们谈到爱的态度时已经看到,神建立的善,总是成为撒但毁灭性打击的目标。

 

魔鬼利用信徒的罪性,在教会内部推动不合一的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坚持按己意行事的时候,个人的优先事项最终就必发生冲突,结果就会出现争吵。教会成员的目标、宗旨和理想若受个人的我行我素所驱使,教会的合一就不可能存在。

 

基督徒中间这种动辄争吵的不合一可以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神为之不悦,又蒙受羞辱;教会名誉扫地,士气低落;世界大失所望,坚定自己的不信。只为让少数几个傲慢的信徒可以实现自我,就造成这等消极的后果,却必须要教会付上这种代价,实在是不值得。保守合一乃是必须的。

 

保罗对合一的训诲

 

教会内部不合一的问题,使徒保罗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哥林多前书前三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谈论哥林多教会内部的党派主义和纷争的事。保罗晓得这种内斗可能造成的伤害(林前3:1-4),所以他劝勉以弗所和各处的信徒保持合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3-6

 

维护真正的属灵合一,应当是每一个信徒持续不断关注的。译作“竭力”(3节)的希腊单词,它的基本意思是“赶快”。在这里的语境当中,它指的是有一份殷勤而又圣洁的热心。所以,这种保持合一的努力,不可视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也不可漫不经心、隔三差五地追求。

 

保罗所说的合一,不是人为炮制的,不是教会创立的,也不是某些宗派或普世大联合运动的作为。他指的是在所有真信徒的生命当中作工,将他们联络起来的内在合一。它是由圣灵产生的合一,使徒在别的地方表达说:“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体却是一个。”(林前12:1320;参罗8:9)这种合一“用和平联络”得以保持起来,这种联络乃是一条属灵的带子,将信的人环绕和联络在一起(参腓2:2;西3:14)。

 

相比之下,不信的世界对神的灵所能带来的真正合一一无所知(参赛48:22)。人的律例、条约和协议无法促成真正的和平与合一。只要世界强调自我中心的感受、声望和权利,真正的和谐永远都不会实现。

 

保罗在以弗所书4:4-6进一步强调属灵合一的定义,他列举出那些与真正的基督教教义和实践最为息息相关的特征。信的人若不明白和欣然接受这些合一的内在和属灵方面,就决不可能实际经历到合一。这些至关重要的特征,在三位一体神倡导的那种完美合一当中,相当简洁地阐明出来。

 

圣灵里的合一

 

真正的教会是由每一个已经信靠,或者将要信靠耶稣基督而得救的信徒组成的。它是圣徒组成的同一个身体,不分教派、不分种族、也不分地区差别。它惟一相配的名字就是“基督的身体”,无论有人想给它贴上何种标签,全都配不上它。

 

每一个信徒都有一位,而且只有一位神的圣灵内住,正是圣灵维系着教会。每一个人各自都是圣灵的殿(林前3:16-17),“……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殿……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21-22)圣灵就是神的“凭据”(弗1:14),担保每一个基督徒将来全都在羔羊的婚宴上坐席(启19:9)。

 

你若是一名信徒,也就与其他信徒联合,“同有一个指望”(弗4:4)。圣灵召你来得救,但他同时又召你像基督那样长大成人(罗8:29;弗1:4),这必定包括对合一的委身。我们可能有不同的属灵恩赐,诸般的事工,在许多地点侍奉神,但呼召却只有一个。

 

在基督和他真道上的合一

 

我们仅有“一主”(弗4:5),就是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这也是很清楚的。使徒彼得在地上的时候,在一篇讲道当中也强调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保罗不但向以弗所人重申了这一真理(4:5),而且还向罗马教会确认这件事:“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罗10:12

 

因为只有一位主和救主,所以他在新约圣经当中也只启示了一个真道的体系。这就是犹大所指的对象,当时他为了防范教会内部的争竞和扰乱,劝我们“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犹3节)我们若是靠着主的帮助,忠心而细致察考他的道,又不受这个世界、盲目的传统、或者个人偏见等方面的破坏性影响,就必能防范真道的体系支离破碎为相互对抗和矛盾的观念,那样势必就会造成教会的不和谐。圣经确实包含许多的单条真理,但它们全都是基督那独一真理,也就是我们之“一信”(弗4:5)的和谐部件。

 

我们若是明白,我们因“一主”的联络而成为“一信”,必定就以“一洗”的途径来见证这种合一。毫无疑问,以弗所书4:4暗示说,真正的灵洗只有一个,所有的信徒全都借此洗礼归入基督的身体。但同样只有一个水洗(弗4:5),这是新约时代当众宣告相信耶稣基督,并与他联合的常见方式。信的人受洗,不可奉地方教会、有威望的长老、有名的布道家,甚至最伟大的使徒之名,只能奉基督的名(林前1:13-17)。

 

在父神里面的合一

 

犹太教最根本的一神论教义就是“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6:4),这种独一性也是基督教的根基,就如哥林多前书8:4-6和雅各书2:19的宣告。保罗在以弗所书4:6的全方位宣告“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指的就是神藉着他的儿子,靠着他的圣灵,赐给基督徒的那种恢宏而永远的合一。使徒在以弗所书4章里面的要点,就是为了说明三位一体每一位的独特角色,然而也是要指出他们在神格当中的合一,以及他们的合一凭借主权、充满慈爱、大有能力地使教会联合为同一群百姓这一事实。

 

在真理的清洁里面的合一

 

保罗在以弗所书4:3-6讲说的全部内容,它的含意除了教会必须保持合一的基本真理以外,就是信徒合一必须以真理为中心,千万不可牺牲清洁的生活或清楚的教义。他们务要竭力追求的那种合一,乃是基于对神是谁以及何为他的旨意而有的一种共识,而这又是源自对圣经的一种共识。

 

然而,在今天的主流福音派教会内部,却存在两种普遍倾向,破坏了基于清洁的合一概念。一种是普世大联合主义,主张凡是自称跟随基督的人,都是同一个身体的肢体,无论他们有一些人何等忽视纯正的教义,持守某些错谬和异端邪说,都不要紧。这种理念认为,我们需要超越“无足轻重”的教义差别,只管彼此友好相待,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共同作工。但若不基于一种对主耶稣基督真实的、救赎性的信心,那就是一种假冒的合一,因为它并不是基于真理的合一。

 

另一种有害的趋势就是对罪恶的行为和态度视而不见,欣然接纳教会庇荫下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何等悖逆神的道,都不要紧。但使徒保罗却有好几次教导说,基督徒的合一并不欢迎这等人。提多书3:9-11说:“要远避无知的辩论和家谱的空谈,以及纷争,并因律法而起的争竞,因为这都是虚妄无益的。分门结党(有译本译作“异端”)的人,警戒过一两次,就要弃绝他;因为知道这等人已经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还是去作。”异端者若不悔改,便丧失了在教会团契的合一当中得到接纳的一切权利。而且,保罗还对帖撒罗尼迦人说:“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帖后3:6)这里提到的“教训”(有译本译作“传统”)并不是某种拉比式的或者其他人为制定的规条,而是神的灵向保罗所启示的信仰和实践的实质。

 

这里的要点是说,圣灵所赐的真正合一,单单属于那些坚信神的真理,并且因此过敬虔生活的人。倘若我们的地方教会有一些人执意教导错谬,或者不肯悔改离弃有罪的生活,我们这些与主同行的人,就不可与他们团契相交。

 

基督对合一的关注

 

尽管圣经教导说,真正的合一必须以教义和道德的清洁为基础,但在现今的教会里面,依然有许多人不明白圣经对合一的定义。他们迫不及待地指向约翰福音17:21——“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仿佛是说:“耶稣不惜一切代价,关心基督徒合而为一。”然而,这并不是这节经文的准确解释。

 

约翰福音17:21是我们的主以大祭司身份所作祷告(简称“大祭司祷文”)当中的一句,这篇祷告涵盖整个17章的内容。当耶稣祷告说“使他们都合而为一”的时候,他并不是祈求说,愿每一个成为基督徒的人,与每一个自称有类似信仰的人,都能相处得融洽。并不是说,就好像耶稣仅仅是巴不得教会里面能有某种合一,于是祈求神成就这种合一,结果却大失所望,因为随后这千百年来,他的祷告都未蒙应允。正好相反,既然基督为合一祷告,我们就可确信它蒙了应允!耶稣所祈求的,并不是叫我们全都在外表上合得来,乃是叫我们这些教会里的人在里面合而为一。

 

雷思福(Marcus Rainsford)是一位英国牧师,19世纪末期他曾帮助推动美国传道人穆迪(D. L. Moody)和艾拉·桑基Ira Sankey)在伦敦举办了几场福音布道活动。关于耶稣这篇伟大祷告的用意,他进一步提供了这种深刻见解: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我们主的祷告并不是他所论那种合一的根源,也不是它的原因;乃是它的成果和结果。他并不是祈求说,但愿迄今为止尚未存在的一种合一能在自己和百姓之间建立起来。而是说,这种合一向来都在神的心思意念和意旨当中,也是为这合一的缘故,基督降世成为救主,圣灵成为训慰师,信他的人也当享受和彰显这种合一。他要借着他的话语,将那天上的光散播在他们周围,照在他们里面,好叫他们在光明中行,如同他自己在光明中,就如同这位主所爱的使徒在他第一封书信当中教导我们说,这样我们就可以“……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约壹1:3)。[1]

 

既然如此,耶稣祈求的信徒合一,就是他在约翰福音17:23重申的那种合一,对象就是所有那些到他这里来的人,他将同样的永生赐给他们,使他们在神的性情上有份,又有神的灵住在他们里面。凡是到基督这里来的人,就是与他合而为一;因为他分享基督的生命,也就与其他每一个信的人分享同样的属灵生命。使徒保罗也清楚阐明这一事实:“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就如(基督的)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受浸),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子却是一个。”(林前12:11-1320

 

合一的切实操练

 

所有的真信徒都在他里面合而为一,从这点上来说,耶稣在约翰福音17章的祷告已蒙了应允。这种属灵的有机合一——我们“同样宝贵信心”(彼后1:1,新译本)——就成为我们切实、普遍相交的基础。所以对于教会而言,真实的、神所赐的合一已经拥有。这种合一,并不需要我们这些构成教会的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去营造出来。但它却是我们必须坚定持守,尽心竭力保守的真理柱石。

 

我们若是正确维护属于我们的这份宝贵合一,世界就必看到它的切实表现。这样一来,不信的人就可获取到对福音真理最为可信的见证。对于如何切实可行地把合一表明出来,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训诫说得清清楚楚:“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

 

教义的合一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劝告,不同于我们在以弗所书4:3-6看到的内容,那里强调的是全体基督身体的奥秘合一。而保罗这里所强调的,乃是地方教会的合一,现今对许多教会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标准。但神却藉着他的圣灵,赐给我们能力,去遵行人力不可及的命令——比如说,基督命令说,所有的信徒都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这种高层次的成熟和成圣程度,是可以得着的。地方教会的成员关于神的事达成一致,这个目标同样也可实现。

 

使徒在哥林多前书1:10的命令,“都说一样的话”,这种字面译法比起一些版本采用的意译更有助益。[2]未信主的慕道友和初信的人若是听见所谓成熟和博学的基督徒在福音、圣经或基督徒生活原则方面教导自相矛盾的事,可能都会感到困惑,并对他们的灵性造成伤害。若是人人都对某些教义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有害的。那样就有可能造成派别的兴起,每一派都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其他所有的人。

 

倘若一间地方教会想要开展充满活力、大有功效的侍奉,在根本的教义问题上,就一定要异口同声。教会的教导千万不可像菜单上的项目一样递上来,叫会友从中挑选合他们口味的,忽视或批评不合口味的。不幸的是,太多的教会、基督教大学和神学院、以及福音派的事工,就有这种教义和伦理的可选性。他们虽有可能呈现出一种社会性和组织性合一的外貌,但说到教导教义性的和本于圣经的明确真理,他们却摇摆不定,传递出混乱的信号。当然,持守绝对真理,在神学或伦理方面有坚持的教义信念,在现今并不受欢迎。大部分人,包括越来越多自称基督徒的人,讨厌这种明确的准则。原因之一就在于,在教义方面坚持同心同德,坚守明确的信念,势必要求具体的应用和顺服,这却正是许多人想要远远躲避的。

 

关于神的真理,断不可能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的确,并未完整或清楚启示出来的事,我们就不能也不应该固执己见(申29:29)。但神并不会自相矛盾,圣经中也不会一部分章节与其他章节自相矛盾。因此保罗对哥林多人,以及所有的基督徒说,他们必须保持教义的合一——这种合一清楚、完整、惟独以神所默示的道为基础。

 

所以,使徒呼吁在教义上意见相同,就有某些鲜明特征。这一呼吁基于圣经,这圣经由耶稣基督赐下,又在他里面得着成全(“靠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使徒的教训得以完备。保罗的呼吁是一个标准,适用于所有群体的信徒:“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总要存这样的心;若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们。然而我们到了什么地步,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腓3:15-16)他的标准就是他亲自教导,并向众教会以身作则践行的使徒性教义(参17节;林前2:4)。

 

躲避结党的事

 

保罗还劝哥林多教会和所有其他人躲避结党的事;否则的话,他渴望的合一和同心就不会出现。希腊文的schismata,英文的schism就是由它衍生而来,这个词在哥林多前书1:10译作“分党”,字面意思是“撕开或扯开”。它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意指有分歧的判断,意见不同,或者纷争。约翰福音用它来描写百姓有一次对耶稣持有不同的评判:“于是众人因着耶稣起了纷争(schisma)。”(7:43

 

根据我们对合一的切实含意所作的探讨,最严重的纷争就是那些因教义而发生的分裂,因而破坏了教会在基督里的合一。若是某种教导或活动,使得百姓对真道当中清楚教导的事情结党纷争,教会里面绝对不可为它们留有容身之地。若有人参与到这等严重的纷争当中,他们实际上是为自己谋取私利,应当与他们划清界限,避而远之,就如保罗对罗马教会的警戒:“弟兄们,那些离间你们,叫你们跌倒,背乎所学之道的人,我劝你们要留意躲避他们。”(罗16:17

 

有一个重要的办法,可以使教会防范重大的纷争,那就是设立敬虔的带领人,他们在真道上受了良好的教训,被圣灵引导,又同心认定神为这间教会所定的旨意。这样的人晓得并一致认同纯正的教义,若有人正在布散纷争和错谬的种子,他们就必能明辨是非,察觉出来,并有能力阻止这种破坏活动。敬虔的领袖必定始终如一地带领教会,在信心和实践上坚持本于圣经的合一(参来13:7),会众也应当跟从和支持他们(帖前5:12-13;来13:17)。

 

全然合一

 

保罗以这样一条命令来结束哥林多前书1:10:“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思高译本)“全然相合”指的是把某些事物重新放回去,整合为一体——修复某种破裂或分开的事物。真正的信徒既然是某间教会的一员,就当“完全地相合”(和合本译作“彼此相合”),从里(“同心”)到外(“合意”)都要相合。

 

若有这些态度,勉强或假冒样式的合一就被拒之门外了。真正的合一必定不是在众人面前说同样的话,私下却怀有分歧或反对意见。这种假冒为善可能不会拦阻教会的人数增长,但必定削弱教会的功效。凡是采取这等立场,对本地教会的教义和方向持有强烈不同意见的人,必定经历不到很大的个人灵性成长,必不能大大侍奉他所在的教会。

 

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信的人应当彼此复制得一模一样。神把我们各人造成独特的个体,各自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技巧和属灵恩赐。无论一间教会何等纯正,都不会看到全体成员在领袖提议或实施的每一个问题上,全都意见一致。我所在教会的会众,绝对不是每每发生一件小事,全都保持一致意见,但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存着爱心,在非本质或者不太重要的问题上,为了总体的合一,放下个人的意见。我们已经说过,向我们周围的人展示出那种切实的基督徒合一,关键要素就是,我们在基本教义、生活方式和教会规范上要意念相同。

 

圣经表达的属灵合一向来都是神为他的百姓所定的旨意,对他们来说,它始终都是一种祝福;对那些教会以外的来说,它也可能成为一种大有功效的见证。信徒的真正合一是神在旧约当中的旨意:“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133:1)我们在新约圣经许多不同的章节当中已经看过,主耶稣和使徒保罗对信徒有一个很大的关切,就是他们晓得并活出神的灵赐给他们的那种合一。保罗向罗马人教导良心的自由,快要结束的时候,又一次提到他对基督徒中间合一的关注:“但愿赐忍耐、安慰的神,叫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一心一口荣耀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于神。”(罗15:5-7

 

这段经文又一次提到了“心”,这就进一步证实了一条真理,我们有机属灵合一的运作,神内住在我们生命当中的灵的彰显,都是由心开始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种认知性的信仰,所以我们无需通过引发某种情感上的歇斯底里或者多愁善感来维持合一,在那种情感状态之下,我们是为一项共同奋斗目标团结起来,并催眠般地使自己融入一个团体。相反,神要我们理性表达合一,核心就是对他所启示的真理形成一种共识。

 

基督徒若不寻求一个共同的准则,就有可能终其一生想叫自己合一,结果却是一无所成。牧师和基督徒作家陶恕(A. W. Tozer)从前常常举例说,假如一个人有4000架钢琴,并试图让它们对照彼此进行调音,他(或她)肯定会失败。但如果同一个人用一把音叉,就可以把所有的钢琴成功地调到它的音调。所有的信徒都要调到一个音叉那里,那就是真道,就是福音真理。当我们全都调到那里去的时候,也就全都彼此相协调了。对真理若是缺少圣灵光照下的那种认识,又不相应地追求敬虔,时常且持续不断地对付罪恶,我们必不能在团契当中实现那种作为基督徒品格柱石的合一。但倘若我们确实同心追求真理和圣洁(罗15:6;林前1:10;腓1:27),就必同心彼此侍奉,同声荣耀神,并向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传递一种一致和持续的见证。

 

[1] Our Lord Prays for His Own [1895; Chicago: Moody Press, 1950, 1978], 386387; 强调为原作者所加)

[2] 此处未完全采用原文,而是采取了去英文化的处理办法——译注。


下一章 >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研经工具首页

<返回 电子图书馆

开始使用 研经工具>

研经工具( https://home.yanjinggongju.com/b/web/)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