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如何防止受辅导的人不断重复他们的问题?

 

你像神对待以利亚和约拿那样做:你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你所提的问题类型将指引谈话。

 

我辅导过一位妇女,她在跟我见面时不断地重复诉苦,我一度对她说:“你一次又一次地重提这种情况,这不过是在使情况恶化。这有过帮助吗?这真正解决过问题吗?你能够大声地说出来,这也许让你暂时好受些,但事实上,当你这样做时,你是在伤害自己。如果我继续让你这样做,我就是在伤害你。”

 

在这种情况下,这在她脑子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她很难控制自己。于是我在一张3*5英寸的卡片上画了个CD机,并且我们达成一致,当她每次开始再次诉苦时,我就会举起卡片说:“你又在重放同一首老歌。”这对她是个提醒,她应该停止重复诉苦。

 

作为辅导员,做良好的倾听者很重要,但同时,不让受辅导的人反复重诉苦情,这也很重要。

 

2.一个人如何控制或消除反复或无意识的想法?

 

你要建立用敬虔的想法取代无意识的罪恶想法的习惯,以此消除这样的想法。这是歌罗西书3:8-10和其他经文提到的脱去/穿上的动态。如果你知道自己陷入了罪恶想法的循环中,你必须提前计划自己将在那些想法出现时思考什么。如果你等到循环开始时才试图有别的想法,你将很难积极地思考。你要像约瑟在埃及预备荒年那样进行预备。他知道七个丰年之后将是七个荒年,因此他在前七年间进行储备。

 

同样地,你需要在没有陷入罪恶想法时思考并计划你将专心思考的事。这可能是你要找一些用来深思的经文,或可以听的相关讲道或信息录音,或让你专注而无法分心的某个活动。你可以进行任何对你奏效的正当活动,但要提前准备。

 

我辅导过这样的一位妇女,她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摆脱自动的想法,但她做到了。她会在半夜醒来,脑子里闪过这些罪恶的想法,于是我帮她提前计划了她应当做的事。她花了一段时间训练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并打破了她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摆脱的循环。因此,这是一个过程,但它是能够做到的。圣经教导我们“……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前4:7),而这是体现其含意的一个好例子。

 

3. 你如何辅导被诊断有抑郁的儿童,尤其是那些可能来自离异家庭的儿童?

 

我相信儿童抑郁的潜在原因跟成人一样。我看不到圣经对我们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对任何人来说——年轻或年老,男人或女人等——有何不同。我知道世俗辅导员会反对,但坦白地说,我并不真正在意世人对此的说法。每个思想学派——心理分析学家、行为学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对抑郁的原因和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从神的话的角度来对待抑郁问题,因为我相信它包含了生命和虔敬所需的一切(彼后1:3)。至于儿童,情况常常是儿童认为自己“不好”。也许他们听到父母因自己而争吵,于是得出结论,自己是父母离婚的原因。他们可能认为,如果他们更加顺服,也许父母就不会离婚了。因此他们有愧疚——不论必要与否。尽管他们还没有违背神的任何标准,他们已用其他的标准取代神的标准,因此他们有真实却不必要的愧疚。

 

另一方面,儿童也许有不符合圣经的目标和价值观。他们也是罪人,当他们看重的期望或欲望没有得以实现时,他们就感到不快。我记得不久前,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儿子到我这里来接受辅导。这个男孩只有六七岁,却已尝试过自杀。我看到他时,他非常抑郁,因此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单独跟他谈话。但在那之后,我只辅导他的父母,因为我相信神让父母做子女的辅导员。以弗所书6:4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被译为“警戒”的这个词的含意是“辅导”。

 

我相信,父母应当努力发现子女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我在辅导这对父母时发现,这对夫妇在婚姻上有些严重问题,并且他们缺少良好的教养子女技能。我在个人生活、基督里的成熟、婚姻关系和如何跟儿子交流这些方面辅导他们。随着父母生活的改进,儿子也有了改进。他开始在学校更加努力,并表现得更好,我只跟他再见过一次——在我们最后一次的集体见面中。

 

这是我对待儿童的基本方式——辅导父母如何辅导他们的子女。如果父母不愿这样配合,那么我会同意只见儿童。但儿童确实需要在家中看到好的榜样,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辅导,从而战胜他们的问题。

 

4. 关于辅导抑郁的人,你做出了一些表述,比如,“通过提问来温和地挑战他们,从而评估他们的期望和信念”,以及“对这些人要非常耐心。责备要慎重,并且当你责备时,一般最好采用婉转或间接的方式。”考虑到箴言如何谈论愚昧的人无法接受责备,我们只以婉转或间接的方式责备,这在什么程度上会助长愚昧?

 

我在这里使用的原则是“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10:16)。或者正如箴言12:18所说:“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换句话说,说话的方式要能使听者听见你所说的话,从而避免激发罪恶的回应。

 

耶稣多次这样做,他通过提问而不是直接责备来回答人们。以间接的方式直接回应是可能的。比如,当神问约拿他对尼尼微人悔改的回应时,他问到:“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拿4:4)他本可以这样说:“约拿,我可以给出十个理由,证明你不应当对此发怒!”

 

箴言15:2说:“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因此,我们在辅导他人时需要自问:“我应当如何最好地处理这个问题,这样此人会倾听并接受我所说的话?”我认为这是智慧的标志。逃避问题是一回事,而慈祥有益地处理问题是另一回事。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