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耶稣受审和被弃

预备真理

“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也要这样教训你们的儿女……”——《申命记》1118节至19

请花时间来准备你的心思意念,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通读圣经的背景,并且研究在本次课程中所包含的真理。这里包含重要的背景信息,能够帮助你理解经文。

圣经背景

导言

在逾越节的晚上,耶稣和门徒一起用餐。在宴席上,耶稣提醒门徒他的死期临近了。他告诉门徒说,他们中将要有人要卖祂,并明确指出这个人是加略人犹大。

用过饭之后,耶稣带着门徒来到橄榄山。途中耶稣告诉门徒他们将要因他的缘故跌倒。彼得坚持说自己永远都不会背叛他的主。耶稣说彼得会跌倒,而且不止一次,在天亮鸡叫以前他要三次不认主。即使面对耶稣的预言,彼得依然坚称自己哪怕和耶稣同死也不会不认主。

他们一到客西马尼园,耶稣就告诉彼得、雅各和约翰他心里极度忧伤,并让他们警醒祷告。耶稣独自向天父祷告。在祷告的时候,他请求天父叫这杯离开他。他意识到,因为他要承担那些得救之人的罪,神很快就会把全部的愤怒都倾倒在他身上。即使知道这些事会很快发生,他却仍专注于神的旨意,而非自己的益处。他祷告求神的旨意成就。

耶稣第三次祷告完之后,他到门徒那里说:“……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太26:45)。说话之间,犹大带着一群人来到了园子里。犹大靠近耶稣并亲吻他,给那些抓耶稣的人一个暗号。耶稣被捕并被带走,因此门徒都离开耶稣逃走了。

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的晚上,他受诬告,且被定一些他从没有犯过的罪。他被人打,遭人厌弃,被嘲笑和辱骂,尽管经历这些,他依然顺服父的旨意至死。就像先知以赛亚预言的那样:“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53:7)。

在公会里受审(太26:57-68

    耶稣被差役和罗马兵丁下手拿住带走了。《约翰福音》记载说,耶稣先被带到亚那面前,亚那是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亚那是一位十分腐败的宗教领袖,他控制着圣殿里的买卖生意。因为圣殿已经变成了贼窝,而不再是按照最初设立的目的作为祷告的殿,所以耶稣两次洁净圣殿(约2:13-17;可11:15-17)。那些想要前来通过十一奉献或是献祭来敬拜神的人,都要支付过高的附加费用。因为耶稣威胁到了圣殿里的生意,所以亚那想找借口在公会面前定他死罪。在亚那面前受诬告之后,他被解到当时的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全公会的人都聚集起来,准备在夜里审耶稣。

 经文记载说这次审讯充满了腐败和欺骗。审讯本该是在白天的时候,在殿中众人的面前来举行。而耶稣受审却是在夜里私下进行的。没有任何罪名可以指控耶稣,审讯也没有按照任何合理的司法程序进行。因为他们找不到任何犯罪证据定耶稣死罪,公会甚至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虽有好些人来做假见证,总得不着实据。他们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做假见证者,为要找出一个理由来控告耶稣。最后有两个人前来,说耶稣曾经说过他要“拆毁神的殿,三日内又再建造起来”(太26:61;可14:58-59)。他们的证据也是假的。耶稣从来没有说过他要拆毁圣殿,并且他所说的殿也不是耶路撒冷的这座圣殿。在这次控告中,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证实某事可以控告耶稣。这个事件深刻地证明耶稣完全无罪的圣洁生命。

    证人们进行了前后矛盾的不实控告之后,该亚法问耶稣这些控告是否是真的。耶稣却保持沉默不做任何回答。接着该亚法指着永生神要求耶稣起誓回答他的问题。他问耶稣是否承认自己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太26:63)。耶稣之前在很多场合都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但是犹太公会希望听到耶稣亲口承认,这样他们就可以控告耶稣说了僭妄的话了。如果有其他人自称是神或是弥赛亚,都可以确切地定这个人亵渎罪。但是耶稣确实是神也是弥赛亚,唯有他可以这样称呼自己。耶稣承认大祭司的起誓是指向他,他这样回答说:“你说的是”(太26:64)。主耶稣承认自己就是神,即弥赛亚,并宣称将来的审判之后,该亚法上去撕开他的衣服并控告他说僭妄的话了。该亚法询问公会人的想法。尽管这次审判不合法,见证也是假的,并且审判的证据明显不成立,但是公会依然残忍地一致认为耶稣应当死。

接着公会的人就开始虐待耶稣的肉体,并且辱骂他;他们吐吐沫在他的脸上,还用拳头和手掌打他。他们讥讽耶稣的全能,否认耶稣是神。当他们殴打耶稣时,还要耶稣预言打他的是谁。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其实犯了亵渎神的罪的人正是那些以亵渎罪来定罪耶稣的人。

彼得不认主(太26:69-75

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彼得一直远远地跟着耶稣。他一直观察着他的主身上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但同时也担心如果被人认出是耶稣的门徒之一自己将会遇到什么事情。耶稣被解到该亚法那里去的时候,彼得在外面院子里坐着,等待着公会最终的决定。这时,有一个使女前来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太26:69)。就在几个小时之前,彼得告诉耶稣说,哪怕与耶稣同死他也永远不会不认主(太26:33-35)。耶稣说彼得不仅会不认他,而且会在鸡叫以先三次不认他。就在使女质问彼得的时候,彼得立刻否认使女的责问而不认主。他在众人面前不承认,说不知道使女说的是什么。这是彼得三次不认主中的第一次。在这之后,彼得离开了院子。到了门口,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太26:71)。彼得又不承认,并且起誓,这是他第二次不认主。最后,过了不多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人前来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太26:73)。彼得开始发咒起誓。这一次否认基督,他触碰了他在神面前起的誓的底限。他说神会证明自己所说的是真话,他咒诅说如果自己说谎,那么神就会让他死。就在那一刻鸡叫了,他想起了耶稣说的话。彼得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和他所做的,因此满心愧疚,就出去痛哭。

尽管彼得否认了基督,但是当他归向主时,主满有仁慈地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他的行为表明他已悔改。除了为自己的罪懊悔,他还谦卑地来到基督面前求主饶恕。

犹大的懊悔和自缢(太27:1-10

耶稣被公会定罪以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商议如何治死耶稣。到了早上,他们就把耶稣捆绑解去交给庞修斯·彼拉多那里受审。耶稣首次的受审是宗教审讯。宗教领袖不能合法地定人死罪,因此他们把耶稣带到彼拉多那里,因为彼拉多能够定耶稣死罪。唯一能够定耶稣死罪的方式就是通过罗马政府。

马太以注解的方式告诉读者在犹大卖主之前发生的事情。犹大本来有极好的机会能够与道成肉身的神的同在。他看到耶稣的生活,并且能听到耶稣亲身的讲道。他知道救赎的真理但却选择弃绝。即使在卖主之后,他依然可以求耶稣饶恕。但在此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所做的,他出卖了唯一真正完全且无辜的那一位。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于是把卖基督所得到的钱丢在殿里。尽管犹大感到懊悔,但是他没有真正地悔改。他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太27:4)。因着满怀罪恶感,犹大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到耶稣面前悔改得救。纵然这些事件如此可怕,基督完全无罪的生命却得以彰显。

撒迦利亚曾经预言基督的生命将会被定为三十块钱(亚11:11-12),同时还预言这个钱将会用来购买窑户的田。犹大感到懊悔之后,把这三十块钱扔回了圣殿。祭司长说这个钱不能够放在库里,因为这是血价。他们亲口承认这钱是为了判无辜的人有罪而付的,因此其动机显而易见。他们决定用这钱买一块地,专门埋葬外乡人,所以这地被称作“血田”。因为人们知道这块田是用出卖耶稣所得的钱买的,所以给这块田起了这个名字。这名字表明人们其实知道耶稣是被污告的,他本不应该被钉死。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太27:11-26

耶稣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彼拉多问耶稣是否真的自称是犹太人之王,像犹太领袖所控告的那样。彼拉多非常熟悉耶稣。他知道耶稣所行的神迹以及不久前耶稣荣耀进城的事。犹太领袖在彼拉多面前诬告耶稣,说他煽动百姓反抗罗马政府,教唆百姓不给罗马政府上税。这些诬告都与事实相去甚远。彼拉多知道耶稣所行的真相。他明白耶稣没有反抗政府,而宗教领袖这样诬告耶稣是因为嫉妒。犹太领袖们憎恶耶稣,因为耶稣揭露了他们的罪、假冒伪善以及虚假教导。

彼拉多回到众人那里,告诉他们“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约18:38)。对于耶稣的那些控告没有任何证据。他是无辜的并且不应当死。当彼拉多问耶稣,对这些控告有没有什么要反驳的,耶稣不做回答。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耶稣有罪,因此也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无辜进行辩护。对于耶稣的沉默,彼拉多甚觉稀奇。

路加记载说,逾越节期间希律安提帕也在罗马。希律是加利利当时的统治者,由于耶稣是加利利人的缘故,因此彼拉多把耶稣带到希律面前受审。希律王见到耶稣很高兴,因为他听到过很多关于耶稣的事情,并且期望他行神迹。希律王问了耶稣很多话,但耶稣却不回答。于是希律和他的兵丁给耶稣穿了一件君王的袍子,并且戏弄他,之后又把他送回到彼拉多那里。彼拉多对众人说,他和希律王都没有查出耶稣有什么罪。彼拉多不想按照众人的要求判耶稣死刑,只想鞭打耶稣然后把他放了。

在逾越节期间释放一名罪犯是当时的惯例。当时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彼拉多就问众人说是释放巴拉巴还是耶稣。彼拉多当时很可能觉得人们会选择释放无罪的耶稣,而不是恶贯满盈又十分危险的巴拉巴。但是众人却要求释放巴拉巴,他们极力喊着钉死耶稣,说:“把他钉十字架!”(太27:23)。

彼拉多见如果不把耶稣处死,百姓就不会罢休反要生乱;同时他也知道耶稣是无罪的,于是他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表明他不同意众人的决定,且定罪耶稣与自己无关。他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太27:24)。对此裁定人们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27:25)。这些人是代表以色列国民说的这话,并且承认他们和他们子孙要承担耶稣之死的罪责。

在众人的要求下,彼拉多释放了巴拉巴,把耶稣带走鞭打了,并且被送去钉十字架。在人看来,这天夜里和早上所发生的一切事看似超出了神的掌控,好像悖逆神的人看起来是胜利了。但是这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神完美计划的一部分,为要救人脱离罪和死。即使在这一次不公正的审判中,神在人身上完美的救赎计划也得以实现。

 

总结

 彼拉多问了在场所有人一个有关基督的问题。他站在众人面前,问“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太27:22)。宗教领袖和人们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太27:22)。希律王嘲笑基督,而没有信基督。彼拉多允许众人钉死一个无辜的人,他选择了世人而没有选择相信上帝。那么面对称为基督的耶稣,你会怎么做呢?

 

难点解析

懊悔与悔改: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误把懊悔当成是悔改。懊悔和悔改的外在表现很相似,但其实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也许在犯罪过程中被抓住,然后开始哭泣。从外在表现上来看,这人可能看起来是在为自己的罪心生悔意,但其实他只是在为自己被抓到感到难过。他们为罪带来的后果感到难过。因为犯罪的缘故,很多人生活甚至会发生改变。但是懊悔并不是悔改,因为人的心依然没有改变。他们远离这罪并不是因为神不喜悦,而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罪带来的后果。如果没有随着生命改变而带来的内心改变,那么人们只是懊悔而非悔改。据清教徒托马斯·沃森所说,真正的悔改需要六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看到自身的罪,为罪忧伤,承认自己的罪,为罪感到羞耻,憎恶罪并且远离罪。

法庭审判:年幼的孩子可能还不了解司法体系,也不知道这个体系的流程。向孩子们解释,我们的法庭体系有一位法官和陪审团,他们会根据证据(证明)决定人们是否有罪。还可以通过这次公正审判转变为不公正审判的过程,向孩子们解释对耶稣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因为根据旧约律法它不具备公正审判所需要的各方面要素。

假见证:做伪证的人试图给出假见证,以此控告耶稣的言行。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说谎的人,甚至他们自己也会说谎。向学生解释当人们做假见证时,其实是对他听到或看到别人的事情说谎。犹太领袖们想找一个杀害耶稣的理由,所以他们寻找假证人来诬告耶稣。

亵渎神:犹太人遵守律法到近乎严苛的程度。第三条诫命,“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出20:7)。犹太人觉得神的名字非常神圣,他们甚至不敢说神的名字。任何对神有言语怠慢或是轻视神名字的人都会被处死。根据神的教导,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治死(利24:10-16)。十分讽刺的是,耶稣所说的关于自己的一切都是真的,那些控告他亵渎神的人才真正亵渎了神的名。

 

 

指向真理

“我的民哪!你们要留心听我的训诲,侧耳听我口中的话。”——《诗篇》781

本节包括一些问题,可对上周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也帮助学生预习本周的课程内容。除了这些复习问题外,教师可以使用一个合适的活动使学生对于本周所要学习的真理产生期待。教师可以在“实践真理”部分找出一两个活动,更有效地向学生介绍本周的课程内容。

复习问题

为什么宗教领袖想让耶稣死?

他们不喜欢耶稣所传的救恩信息,也不愿意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神的儿子。

谁用极贵重的香膏来膏耶稣?为什么?

马利亚用贵重的香膏膏耶稣,因为她爱耶稣。

谁出卖了耶稣?

犹大出卖了耶稣并因此得了三十块钱。

犹大在出卖耶稣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他亲吻了耶稣。

犹大背叛耶稣意味着什么?

犹大的背叛意味着他拒绝了耶稣做他的主和救主。

耶稣为人类的罪做了什么?

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所以人们能够藉着他永远与神同在。

 

宣讲真理

“……我们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诗篇》784

本节包含了圣经课程和课上提问。使用课上提问来检查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本节还包括在授课环节时可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展示方法。在你读本节之前要多读几遍圣经。所有的教导都应该扎根于圣经。

 

圣经课程

经文大纲

在公会里受审(太26:57-68

彼得不认主(太26:69-75

犹大的懊悔和自缢(太27:1-10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太27:11-26

读经

阅读《马太福音》2657节至2726节。

导言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应因某事受责罚但却没有?或是有些事看似是你的错但却不是?也许有些人甚至明知道你没有做某事,还故意冤枉和责备你。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来看看导致耶稣死的这些事件。

引导问题

引导问题: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他们把耶稣带到了哪里?

回答:他们把耶稣带到了大祭司该亚法那里。文士和长老们聚集在那里等待着审判耶稣。

引导问题:耶稣被带走的时候彼得做了什么?

回答: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到了大祭司那里。他进了院子和仆人们坐在一起,等待审判的结果。

引导问题:长老们和公会的人试图做什么?

回答:他们试图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这样他们就能处死耶稣。尽管有好些人来做假见证,但总是得不着实据。

引导问题:他们最后用什么作证来控告耶稣做错了事?

回答:他们听从了两个人,说耶稣曾经说他能拆毁神的殿,三日内又建造起来。

引导问题:大祭司问耶稣什么?

回答:大祭司问耶稣是否是“神的儿子基督”,耶稣回答说他说的是。然后大祭司上去撕开耶稣的衣服,并控告他说了僭妄的话。因此大祭司说耶稣应当被处死。

引导问题:他们对耶稣做了什么?

回答:他们吐唾沫在耶稣的脸上,用拳头打他。其他人也打耶稣,并且让耶稣预言是谁打他。

引导问题:当一位使女认出彼得是同耶稣一伙的时,彼得做了什么?

回答:彼得否认他认识基督。

引导问题:彼得出了院门口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回答:又有一位使女看见彼得,并指认彼得是随同耶稣一伙的。彼得第二次否认。

引导问题:当彼得旁边的人指出彼得是跟耶稣一伙的,发生了什么?

回答:彼得开始起誓并咒诅说他不认识耶稣。立时,鸡就叫了,彼得想起了耶稣所说的话。

引导问题:第二天早晨耶稣遭遇了什么?

回答:第二天早上耶稣被捆绑带到了当时的巡抚庞修斯·彼拉多那里。

引导问题:第二天早上犹大做了什么?

回答:犹大意识到耶稣被定了罪,就十分懊悔。他把钱扔回到殿里。祭司长和长老们知道这钱是卖耶稣挣来的,而是无辜的,所以他们没有把钱放回到殿中的库里,而是用这钱买了一块田,用来埋葬外乡人。因为耶稣是无辜的,所以这块田被叫作“血田”。

引导问题:耶稣站在谁的面前,这个人问他什么问题?

回答:耶稣站在巡抚面前。巡抚问他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巡抚说他说的是,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的王。

引导问题:彼拉多问众人他们想释放的是谁?

回答:彼拉多让众人选择,要么释放耶稣,要么释放巴拉巴。巴拉巴是一个出名的囚犯。众人要求释放巴拉巴,处死耶稣。

引导问题:彼拉多对众人说:“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太27:22)?

回答:人们喊道:“把他钉十字架。”

引导问题:在众人极力要求下,彼拉多做了什么?

回答:彼拉多释放了巴拉巴,把耶稣鞭打了。

引导问题:在耶稣被鞭打之后,彼拉多怎么做的?

回答:彼拉多把耶稣交给人钉十字架。

总结

    在耶稣受审的这个夜晚,官兵、宗教领袖和许多人带着刀棒在客西马尼园里把耶稣拿住。耶稣被带到了该亚法那里,文士和长老已经在那里聚会。宗教领袖们试图找人甚至是假见证来控告耶稣。最终他们找到了假证人,做假证控告耶稣亵渎神且应当被处死。耶稣被带到了彼拉多那里。彼拉多让众人在耶稣和出名的囚犯巴拉巴之间选择一个人释放。众人要求释放巴拉巴。当彼拉多问他们对于耶稣该怎么办,众人喊道要把耶稣钉十字架。彼拉多于是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

结论

    彼拉多问犹太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说:“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这个问题也是所有听说过耶稣的人都需要回答的。宗教领袖和犹太人喊着要把他钉十字架!希律王嘲笑基督而没有相信他。彼拉多即使知道耶稣是完全无辜的,也依然听从众人钉死他。那么如果面对称为基督的耶稣,你会怎么做呢?

 

实践真理

“好叫他们仰望神,不忘记神的作为;惟要守他的命令。”——《诗篇》787

从本节中选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复习并应用圣经课程中所含的真理。

姓名牌

帮助学生们用今天课上学的不同人名制作一些大的名牌。这个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们熟悉今天课上的各种人物。课后,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不同的人物,然后问他们一些问题,就好像他们就是那个人物。例如,你可以问“彼得”当他听到鸡叫时有什么感受。

公鸡报晓的抢座游戏

玩一个抢座游戏。选一个学生或者助教背对着全班同学站着,在教室中间或室外背对背摆放两排椅子,确保椅子的数量比参与游戏的人数少一个(不包括背对着大家站着的同学)。然后让参与游戏的人慢慢地绕着椅子走动。告诉那个背对大家站立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发出鸡叫的声音。其他学生听到鸡叫声就要坐下,最后站着的同学要被淘汰,并且要在下一轮游戏中再移走一个椅子。游戏继续进行,直到最后只剩一个学生。

制书活动进行中

在关于复活的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一本书,每天一页。让学生们将课上的图片上色放入书中。在讲到复活的时候,可以用他们制作的书来回顾所学的课。

 

 

“耶稣受审和被弃”

所需材料:“耶稣受审和被弃”手工页复印件、剪刀、胶水和蜡笔。

课堂说明:给每个孩子一份手工页的复印件,让他们给图片的底部上色,然后剪下图片按正确的顺序贴在一起。

备选方案:让学生们用各种材料装饰图片,比如用破布装饰长袍,用羽毛装饰公鸡,用银币贴纸或者箔圈来装饰钱袋,用布来装饰塔等。

“冠冕”

所需材料:“冠冕”手工页复印件、塑料珠宝、棕色或黑色的洗管器、蜡笔和胶水。

课堂说明:给每个学生一个“冠冕”手工页。指导学生上色,并用珠宝装饰最上面的冠冕,用洗管器装饰底部的冠冕。

“彼得不认主”

所需材料:“彼得不认主”手工页的复印件、剪刀、胶水和蜡笔。

课堂说明:给每个学生一份“彼得不认主”手工页,让他们剪下每一个彼得不认主和公鸡的图片,然后用胶水把剪下来的纸片粘在另一张手工页上的彼得周围。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