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怜悯建立互动参与

 

人们只有知道我们真心关怀他们时,才会与我们建立起互动。

 

两个满怀怜悯的绝佳榜样

 

第一位是耶稣。毫无疑问,纵贯古今最伟大的辅导者便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先知以赛亚说,“他名称为奇妙策士”(赛9:6;译注:“策士”的英文与“辅导者”相同),而“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赛11:2;译注:“谋略”的英文与“辅导”相同)。耶稣作为一位成功的辅导者,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他对人有深挚的怜悯。这在福音书对耶稣生平及事工的记载中随处可见。

 

《马太福音》936节写道:“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耶稣与这贫困的众人一同受苦,他同情他们、关心他们,他的怜悯流露在每一个想要满足他们需要的努力中(太9:3537-38)。耶稣一点也不像没有情感的“汽车技工”型辅导员,一心只想解决问题,仅把人看作一种数据,他的动机是出于对人的怜悯。

 

《马可福音》31-5节说,当耶稣在会堂里看见一个枯干了一只手的人,便恼怒并忧愁法利赛人的心刚硬,他借着医治这个人的疾病,表达了对他的怜悯。

 

一位富有的少年人来见耶稣寻求永生,然而却没有得到他所要寻找的,因为他舍不得放弃自己的财宝。《马可福音》1021节说:“耶稣看着他,就爱他。”耶稣即使在必须告诉人们扎心逆耳的真理时,也怀着怜悯之心。

 

有一天,当耶稣与门徒同行时,遇到附近正好有人在送殡(路7:11-15)。耶稣看到一个寡妇的独生子刚刚过世,于是停下来安慰她——“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接着,他让那少年人从死里复活。

 

耶稣的怜悯之心让他掉下伤心忧愁的眼泪。《路加福音》1941节记载,当耶稣预告上帝的审判即将临到耶路撒冷时,他为这座城哀哭。在《约翰福音》1133-35节里,耶稣看见马利亚为拉撒路的死哀伤痛哭时,“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于是他哭了。马利亚和其他与耶稣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耶稣有多么关心他们。这便是使他得以成为奇妙策士的特质之一。他并非只找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程序化的建议,而是让自己成为怜悯的化身。这怜悯,是每一位辅导者必须具备的。

 

另一位充满怜悯的圣经辅导者是使徒保罗。许多人只知道保罗是个坚定的护教者和伟大的神学家,却没有发现,他同时还是个对人怀着深挚怜悯的人。在《使徒行传》2031节,保罗提醒以弗所教会的众长老说:“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诫你们各人。”这里译为“劝诫”(noutheteo)的希腊原文还可翻译为“辅导”(counsel),而它最常用的意思为“修正或警告”。保罗虽然因信徒的罪责备他们,但他的眼泪表达了他对信徒怀有真挚、关怀、慈爱之心。

 

保罗对自己犹太同胞深挚的爱,记载在《罗马书》91-3节,他说:“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做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如果可以使其他犹太人得救,保罗就算自己得受地狱之火的煎熬也在所不惜!你我想要怀有这等深挚的怜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在《哥林多后书》24节,保罗提到了先前写给该教会的一封训诫书信:“我先前心里难过痛苦,多多地流泪,写信给你们,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地疼爱你们。”稍后,他谈到所有教会那“天天压在(他)身上”、令他挂虑的事,并说:“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后11:29)保罗认同他的“被辅导者”的问题与软弱,甚至到了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地步。

 

帖撒罗尼迦教会获得保罗一番特别感人的挚爱话语,他说:“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帖前2:7-8

 

保罗关心人,人们也知道他的关切。他对他们的心“是宽宏的”(林后6:11)。这正是为什么他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人们的过犯,却不担心会与他们疏离。我们若要成为有效能的辅导者,就必须怀有同样的怜悯之心。

 

如何培养真诚的怜悯

 

也许你在问,自己是否拥有耶稣和保罗的怜悯之心,或者你想知道如何培养出这种怜悯之心。值得庆幸的是,圣经不仅给了我们这些美好的榜样,同时还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这些榜样。以下是关于培养怜悯之心的建议,取自于圣经。

 

试想,如果你处于被辅导者所面对的情境,会有什么感觉。许多提到耶稣怜悯人的经文,都先描述他“看见”或“看着”那些人。例如:《马太福音》936节说,“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而描述寡妇哀哭的那一段经文写道,“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路7:13)。[1]这些经文显示,耶稣体贴地看着那些正在经历困难的人,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感受,他对人的怜悯就从这种同理心中油然而生。《希伯来书》415节说,即使如今在天上,他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

 

让我们回到克拉拉的例子。克拉拉很快就认定她的辅导者并没有同情她的处境。她只感受到辅导者的谴责。因此,辅导者要尝试了解克拉拉的感受之前,必须先倾听她心中的不平和忧虑。在做出回应之前,他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我回到家,要面对一个把钱花在酗酒上的妻子,我会有什么感觉?拥有一个咒骂我、抓伤我、拿东西砸我的妻子,是什么样的感觉?拥有一个一点都不关心我的想法、意见的妻子,是什么感觉?当我回到家,发现我的妻子与另一个男人在床上,我会有什么感觉?我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

 

这是辅导过程的起点。虽然罪的问题必须加以面对与解决,然而,辅导者只有在认同被辅导者的挣扎与痛苦,进而表达怜悯之后,才能开始有效的辅导。

 

将被辅导者视为自己的家人。保罗在《提摩太前书》51-2节说:“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劝少年妇女如同姊妹。”从事辅导时我会刻意地想象:这如果是我的至亲,我会如何对待他?我会如何与他谈话?如果坐在我对面的人是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姊妹,我将如何对待他们?事实上,被辅导者就是我们属灵的弟兄姊妹,而天父命令我们要款待他们。

 

想想自己的罪性。《加拉太书》61节指示并警告辅导者:“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当我们察觉到被辅导者生活中罪的问题时,也须记得自己并非对罪免疫,我们与他人无异,同样容易跌倒。若非上帝的恩典,任何可怕的罪我们都可能犯。如果记住这一点,我们就能避免落入自以为是的假象,也不会在面对犯罪的弟兄时带着优越感。相反的,我们会以怜悯的心来帮助他们,就如同耶稣对待犯奸淫的妇人一样(约8:1-11)。

 

以实际的行动表达怜悯。事实上,怜悯与其说是一种感觉,不如说是意志的选择。我们即使不特别想要对人慈善时,也可以有慈善之举(比较路6:27-28)。我们常常在决定以行动来帮助人获得快乐和益处之后,关爱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回答下列问题,看看自己是否对被辅导者表达了诚挚的怜悯。

 

·你是否已告诉被辅导者你关心他?(腓1:8

 

·你是否已为他祷告或与他一起祷告?(西4:12-13

 

·你是否与他同欢喜、同悲伤?(罗12:15

 

·你是否温柔地对待他?(太12:20

 

·你是否在交谈中应对合宜?(箴15:23

 

·你是否对他语带和气?(西4:6

 

·即使他拒绝了你所提供的辅导,你是否仍继续爱他并接受他?(可10:21

 

·面对苛待他、控告他的人时,你是否为他辩护?(太12:1-7

 

·当他得罪你时,你是否原谅他?(太18:21-22

 

·必要时,你是否愿意在物质上帮助他?(约壹3:17

 


[1]比较太14:14;路10:33,15:20。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