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本性带来毁灭

 

圣经辅导必须以上帝为本的另一个理由,是当人高举自己而非上帝时,毁灭的结局必接踵而来。这个真理在圣经辅导上尤其重要,因为许多前来寻求帮助的人,事实上正走向这种毁灭的结局。他们满足了自高自大的渴望,然而为这灵性上的叛逆所付上的代价,却是人类灵魂最沉重的悲剧。简而言之,高举自己的诱惑的确非常迷人,却必然带来毁灭。

 

约拿:受试探、沉沦、归回

 

先知约拿在高举自己、舍弃上帝命令而追求自己的意愿的试探中挣扎、失败。在顽强地拒绝了上帝的话语之后,他无知地以为自己能在上帝面前隐藏起来。他在自己十分戏剧性的遭遇中发现,耶和华并非不知约帕在何方,也深知通往他施的海道。先知约拿悖逆的结果,是三天三夜困在鱼腹中。

 

当然,约拿悔改了,而他认罪悔悟的祷告就记载在《约拿书》第2章。在被“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拿2:3)之后,约拿以祷告在患难中呼求。他哀叹因着自己的罪恶而落入“深渊”,他的头被海草缠绕(拿2:5),然而就在他的心在“里面发昏”之时,就在生命的气息即将逝去之时,他“想念耶和华”,用灵魂的眼睛凝视耶和华的圣殿(拿2:7),并承认自己的愚昧和罪。上帝于是将他从大鱼腹中解救出来。

 

在约拿的悔改诗中(拿2:2-9),我们可以找到一句直切主题的陈述: “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拿2:8)。也就是说,罪充满诱惑并带来毁灭。

 

罪:蒙骗性和诱惑性

 

在谈到罪迷人的本质时,约拿承认自己曾“信奉虚无”,其中“信奉”的希伯来原文意思为“投入于”或“致力于”[1],带着冥顽不灵、紧抓着不放的意味[2]。而约拿紧抓着不放的虚无,是他“对祖国盲目的爱,他不愿自己的同胞遭受掳掠,即使这是上帝的旨意;他不愿自己的敌人(尼尼微城)获得保全”[3]。然而“虚无”一词涵盖的意思较此更为广泛,它泛指 “一切人奉为偶像,或误以为可信赖的事物”[4]

 

人悖逆上帝旨意的意向与喜好便是“虚无”。这虚无只是空壳一个,无法使人满足;它蒙骗人,似乎保证给人祥和与安全,却带来苦难与可怕的灾祸。夏娃有此经验,法老有此经验,以色列人在追随异教风俗时有此经验。约拿自己也有此经验。一切离弃活水泉源,硬是为自己造了个破水槽的人同样有此经验。想离开上帝,用属世的意念方法获得快乐,确实是“虚空的虚空”。[5]

 

在谈到罪毁灭的本质时,约拿祷告承认,当紧抓着自私的想法不放时,他离弃了“怜爱他的主”;他丧失了上帝渴望浇灌在他身上的良善与恩典。

 

在上帝里有救恩,当他之外便是灭亡。此处描绘了那些在救主面前转身离弃他的人无法避免的可怕命运,这些人被形容为“舍弃怜爱他们的主”。他们与自己最大的益处背道而驰,他们拒绝了最丰盛的祝福,舍弃了最忠实的朋友。[6]

 

凯尔(C. F. Keil)根据约拿关于“离弃怜爱他们的主”的警告,作了同样的表述:

 

人的灵魂无法在糟糠空壳中获得满足。上帝的仆人追随这些空壳,便是离弃怜爱他们的主。挥霍的浪子离开父亲的家,来到娼妓和暴徒的世界:“恶人必多受苦楚,唯独倚靠耶和华的,必有慈爱四面环绕他。”(诗32:10)负责任的道路,永远是通向安全、和平与慰藉的路;轻忽责任必定带来困扰;邪恶的心,永远无法指向甜美的满足。[7]

 

约拿忏悔诗的重要信息便是,紧抓着诱人谎言不放的人,离弃了怜爱他们的主,舍弃了上帝渴望浇灌在他们身上的福。在阴间的深处(拿2:2),约拿承认了他的固执——他那不求上帝荣耀的罪恶,以及毁灭灵魂的愚昧无知。于是,他悔改了。

 

“虚无之神”:空幻、自私的谎言

 

约拿听信了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可以从两方面来看:(1)他相信自己期望尼尼微城毁灭的心愿,比耶和华渴望这城悔改更有价值;(2)他相信自己可以“躲避耶和华”(拿1:3)。约拿会相信这样的谎言,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毕竟他还是耶和华的先知(王下14:15)。这使人不禁怀疑,一个服侍上帝的先知,怎么会相信自己的愿望比上帝的命令更有价值、更重要?一位上帝的代言人,怎么会以为上帝将被地域疆界所限,因此他可以乘船躲避耶和华?约拿是否真的相信这个谎言、是否会正面肯定这样的想法,仍有待商榷;然而事实是,根据圣经的历史记载,他遵从了这个谎言。约拿承认因着自己的私欲(“虚无之神”),他在灵性上变得愚昧无知,以言行跟从(“信奉”)谎言,使自己受罪。

 

约拿的这段经验显示出属灵上一件可怕的事实:谎言的力量,不在于它本身的可信度,而在于它的吸引力。此处涉及的道德问题不在于人是否相信谎言,而在于是否跟从它!谎言之父在伊甸园中发现,一个再怎么令人难以置信的谎言(“你们吃的日子……便如神能知道”),只要能挑起人心的渴望(“好作食物……悦人的耳目……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便足以使人上当。简单地说,谎言的力量不在于它能蒙骗人,而在于它是否诱人。[8]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谎言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自私的本性。身为堕落的人类,我们已经习惯于满足私欲,以至于在灵性上变得愚昧无知,而屈就盲从于我们绝不会正面肯定的谎言。然而这种自私的本性始终带着毁灭性。当人决定抛弃他明知为真的道理,而去追随诱人的谎言,他便离弃了怜爱他的主。这便是先知约拿的见证。

 

任何提供辅导的人,因着他服侍的需要,必定会对被谎言所蒙骗而离弃上帝的人提出质疑。这些人因着自私的本性而盲从谎言。换句话说,他们将焦点从上帝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其结果便是灵性、情绪、身体及关系上的破灭。他们就如同《约拿书》28节所描述的那样活着,然而他们唯一的希望写在《约拿书》29节。他们的眼睛只看自己,糟蹋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当面询问他们、挑战他们,让他们将焦点转向上帝,服从他的话语,用生命荣耀他,并借此承认和经历“救恩出于耶和华”!

 

圣经辅导中的“虚无之神”

 

当今辅导工作的悲剧,在于许多圣经辅导模式所依据的理论,皆属于《约拿书》28节所描述之谬误(“虚无之神”),而非29节所陈述的真理(“救恩出于耶和华”)。一些辅导者在有意无意间证实了他们是瞎眼的为瞎眼的领路,他们默认了那些不符合圣经、不荣耀上帝的谗言说法——那些使人对自己的罪恶感到更自在的学说。

 

当我们检视渗透于各种“基督教”辅导理论的“虚无之神”时,不免会感到沮丧:有的理论将自恋倾向合理化;有的理论以无法证实的元素建构人类心理,并以此将人视为无可抗拒之力的受害者,从而否认了人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及情感应负的道德责任;有的理论认为,有限的受造物有权对无限的宇宙主宰(这位已表明他会施行公义的主宰,创18:25)感到愤恨不平,并且认为这种对上帝表达气愤的态度有助于个人灵性的成长与治疗;也有的理论探讨情绪的医治、关系的改善与成熟度的提高,却刻意避开圣灵或上帝所赐的恩典不谈。

 

这些都是谎言!在理智上,它们对于抱持圣经世界观的人而言并不具有十足的说服力,然而因为它们使人对自己的罪感到舒服,所以格外诱人。此外,在道德世界中,信奉虚无之神的人总是会离弃怜爱他们的主,因此这些谎言同时带有毁灭性。

 

对于辅导者及被辅导者而言,要抗拒这些毁灭性的谎言,就必须刻意而实际地委身专注于上帝的荣耀。这便是帮助先知约拿得救的发现:在专注于自私的渴望时,他陷入一片混乱当中;然而在承认自己的自私本性所带来的毁灭,承认他深受虚无之神捆绑、离弃了怜爱他的主,因而为自己带来毁灭之后,约拿获得解脱。无数人学习了约拿的榜样——他们欣然承认,在他们得释放之时,一切颂赞与荣耀都归上帝独有。

 


[1] S. C. Burn, The Prophet Jonah(London: Houghter and Stoughton, 1880; reprint, Mineapolis: Klock and Klock, 1981), 130. 比较 E. B. Pusey, The Minor Prophets: A Commentary(Grand Rapids: Baker, 1950), 1:410,蒲赛(Pusey)在此书中对该动词的解释,即“崇仰、尊敬、追求”。

[2]该动词原文为 shamar,意为“保持”“看守”“遵从”“注意”。在 H.J.Austel, “Shamar,”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Chicago: Moody, 1980), 2:939一书中,奥斯德(Austel)写道,该词字根的根本意思为“小心翼翼”,而“该动词的各种语意中,可说都带有这个意味”。蒲赛强调,该动词并非仅意味着从事虚无之事的举动,它更与作此举动的人息息相关,意指这些人“遵从、看守虚无之事或谎言,这些虚妄进入他们心中成为一股热情;这些人不仅从事虚无之事,更是将之如珍宝般爱惜、保护”。见 Pusey, Minor Prophets, 1:410。

[3] Pusey, Minor Prophets, 1:410. 当我们了解亚述人的残忍与贪婪,便能明白约拿为何迫切期待尼尼微城毁灭,但这仍无法成为约拿背叛及逃跑的正当理由。

[4] C. F. Keil,“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in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ed. C. F. Keil and F. Delitzsch(Grand Rapids: Eerdmans, 1949), 1:403.在此处,约拿究竟是批评将他丢下海的异教徒们崇拜偶像的宗教,还是批评他自己拒绝耶和华的罪恶,仍存有一些争议。翻译为“虚无”的原文,有时用来指称偶像,使得支持前者的人认为,约拿所谈论的是那些水手的异教风俗。然而这段祷告的精神,显示出先知约拿所谈的是他自己的罪。也许此处所言的“虚无之神”,意味着他承认在拒绝上帝的同时,他已将自己期望尼尼微城毁灭的心愿当作一种偶像来崇拜了。

[5] G. T. Coster,“Jonah,”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ed. H. D. M. Spence and J. S.Exell, 22 vols.(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8), 55.

[6] J. R. Thomson,“Jonah”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ed. H. D. M. Spence and J. S. Exell, 22 vols.(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8), 47.

[7] Keil“, Minor Prophets,”403.

[8]比较圣经中以下人物的观察:以利法说世人“喝罪孽如水”(伯15:16);所罗门说“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就如狗转过来吃他所吐的”(箴26:11;彼得于彼后2:22引用);耶利米斥责当时的以色列百姓,因为他们“喜爱妄行”(耶14:10);何西阿以自己家庭不幸的遭遇警戒他的同胞,因为他们“满心愿意……犯罪”(何4:8);耶稣谴责世人,因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约3:19);保罗提到人们容易受沉沦之子的谎言,因为 “他们不领受爱真理的心”“倒喜爱不义”(帖后2:10、12)。圣经里面一致的见证就是,罪的根源并非困惑,而是悖逆;人随从罪恶的冲动,并非因为这些欲望冲动显得道德崇高或可信,而是因为他的心渴望罪恶(罗1:18-25)。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