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5:14

 

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在一件极其美好的事结束时,心中感到怅然,若有所失?或许那是一段愉快的假期?或在剧院度过的一个夜晚?很多小孩在圣诞假期结束时黯然神伤,虽然他们的父母可能暗自庆幸孩子终于可以回到学校去了。

 

我们现在多少也有这种感觉。我们已来到研讨保罗这卷伟大的罗马书之终点。保罗在这卷书信中,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因信称义的教义。他揭示了这个教义的必要性,描述神如何借着耶稣基督的死来成就神的计划,解释圣灵如何在个人的生命中做工,带来永恒而确切的救恩。他又回答那些大多数不信福音的犹太人所提出的反驳。他指示我们如何将神学实际运用在不同的领域中,例如内心顺服耶稣基督,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教会与政府的关系,信徒在等待基督再来时应当如何生活,以及基督徒需要彼此接纳,互相尊重。

 

保罗从罗马书15:14起开始为这卷书信收尾,他用最后一段来解释撰写这书信的原因,说明他未来的旅行计划,并且问候他在罗马的友人。虽然这只是结尾,整段仍然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

 

最后这一段与整卷书信的关系如何?如果我们把它当作这卷书信教义论述的总结,就能对罗马书的大纲有更清楚的认识。这卷书信先由第1章的头十七节起头,从那以后所有的篇章,都是保罗的论述。但到了这里,就是罗马书15:14,保罗又恢复了信函的本质,实际上他又提到第1章所论及的一些事。“弟兄们”(罗15:14)这几个字显示,现在他要从一颗关切他们的心出发,以基督徒的身份对他们抒发一些个人的感想。

 

罗马信徒

 

保罗在这段个人的勉励中,一开始就告诉罗马信徒,他深信他们做得很对。这整段话是:“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保罗在第1章曾提到,他注意到他们的信心坚固,而且他们的信德已经传遍了天下(8节)。

 

此处保罗是回顾前面已经充分讨论过的论证,下一节即指出他已经“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保罗知道罗马信徒担心他会认为他们未尽全力。

 

当然,从字里行间判断,保罗不但没有批评或指责他们,反而还称赞他们。毫无疑问的,他写信的对象是一群认真的信徒。这不仅是一封赞美的书信。保罗知道他对这些素未谋面的信徒之信心,可能遭到误解。所以他用这一节所出现的几个词,直接称赞他们:(1)“满有良善”;(2)“充足了诸般的知识”;(3)“彼此劝戒”。约翰·慕理说到这一节:“少有文字比这几个词更能表达出,保罗个人相信圣灵的果子已经在他们中间结实累累。”

 

如果这真是保罗称赞罗马教会的方式,那么他也给了我们三个试金石,可以用来评估我们自己或任何一所教会。

 

满有良善

 

保罗先从“良善”开始,他说这是罗马教会充分具备的品质。“良善”是一个罕见的词,从未在古典希腊文中出现,但却见于七十士译本和保罗其他作品,以及后来一些基督徒的作品;毫无疑问的,这是因为保罗曾经使用过的缘故。“良善”一字agathosune意义深远,它不但指我们通常想到的良善——例如恩慈、体贴、对穷人慈善——而且也指道德或伦理上的良善。

 

这当然很重要,特别是我们若记得保罗在前面篇章中论及良善的一番话。他在第3章探讨人类堕落的本性时,引用了诗篇14:1-351:1-3,教导我们“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3:12)。更糟的是,我们不仅不能行善,而且还不断地故意作恶。

 

他们的喉咙是敝开的坟墓,

 

 他们用舌头弄诡诈,

 

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

 

 满口是咒骂苦毒;

 

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

 

 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

 

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

 

 他们眼中不怕神。

 

3:13-18

 

既然如此,保罗为何在罗马书第15章又说罗马信徒满有良善呢?答案很清楚,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基督徒,从罪中转回,靠圣灵的能力相信神,并被称为义。哈尔登说:“确实,在我们的肉体中一无良善。但是借着圣灵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我们可以满有良善”。这是正常的情形。这不只限于基督徒中那些灵命较高,被某些教会称为“圣徒”的人。

 

我们需要记住,加拉太书5:22-23将“良善”列为圣灵的果子之一:“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根据以弗所书2:10,行善是我们成为基督徒以后必然的结果:“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我们若不在生活中彰显神良善的证据,或不行任何善事,显然我们就不是基督徒。所以“良善”是一个试金石,不仅可以测验教会,而且可以测试出我们究竟是不是跟随耶稣基督的人。

 

让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在我写这一段文字的两小时前,我接到消息,说我们教会一位居领导地位的会友去世了。他的名字是科尼利厄斯·菲利普斯(Cornelius Phillips),许多人曾因他的信心、强而有力的见证和好行为而蒙福。我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就立刻找出一封信来,那是一个我素不相识的人在一年半以前所写的。信上这样说,

 

这封信是有关你们第十长老教会中一位会友的。目前他正在医院里,我相信贵教会的弟兄姐妹正在为他祷告。我要说的是,他实在是一个好基督徒。他关心主的事工,关心他家人,也关心他的教会。

 

我是去年八月在家父病重、去世的那段时间认识菲利普斯的,当时他以极大的安慰和关怀对待我的家人,直到今天还是一样……你们教会素来声誉卓著;我必须承认,像菲利普斯夫妇以及其他类似的弟兄姐妹,正是构成这美誉的原因之一。菲利普斯总是第一个说赞美主!的人。我愿意同声附和,我愿意为像他这一类的人而从心里发出一声赞美主!

 

这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教会若充满这一类人,作为它的一分子,岂不与有荣焉?作为其中一员的我,可以做证说,像菲利普斯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我可以引用保罗论及罗马教会信徒的话,来描述这些人:“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

 

但我们不可以此自夸,我们必须不断自问:我是保罗此处所描述的这种人吗?我是否被神的良善充满?真的有人能用保罗这番话来描述我吗?我们如果回答不出,就当好好反省,并且照着彼得的教训行。彼得在提出我们需要德行、知识、节制、忍耐、爱弟兄的心、爱众人的心之后,立刻又说:“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的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后1:10-11)。

 

知识充足

 

一个健全的教会所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是“充足了诸般的知识”。这并不是指学术上的知识,而是指在基督徒的信仰上有完备、实际的认识,而这种知识可以产生健康、有益的行为。

 

我想到我们研读过的罗马书12:1-2,特别是保罗勉励我们心意更新而变化的那一段。我当时指出,基督徒思想和基督徒行为是并驾齐驱的,除非你开始正确地从基督徒的角度去思想,否则你永远无法表现出基督徒的行为。

 

当然,今日美国宗教的症结就在此。民意测验家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说过,美国拥有丰富的宗教,却在伦理上严重营养不良。他在接受改革宗神学院杂志的访问中说到:

 

(美国的)宗教信仰确实盛行,在世界所有开发国家中首屈一指,但美国的宗教生活含有一连串的鸿沟。首先是美国人表达出来的信仰,和他们所塑造的社会之间的伦理鸿沟。虽然宗教在美国盛行一时,但大多数都极端肤浅,它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使其符合信仰所应该带来的层次。从伦理行为上看,一个常去教会崇拜的人和从不去教会的人,基本上差别甚小。

 

问题出在盖洛普所提到的第二个鸿沟,就是信仰与知识之间的鸿沟。他说:“与此有关的是,美国人所宣称的信仰,和他们对此信仰所欠缺的基本知识,两者中间存在着知识鸿沟。自称基督徒的人当中有一半根本不知道‘登山宝训’是出自谁之口。”

 

我们或许认为这只是那些挂名基督徒的问题,或福音派口中之新派的问题。我们想,反正新派连圣经都不信。其实这也是我们的问题。

 

不久前我读到哥顿康维尔(Gordon-Conwell)神学院历史和系统神学教授大卫·卫尔斯(David Wells)的一本书,书名是《真理无处寻——福音派神学出了什么问题?》卫尔斯提出一个简单却使人困扰的理论:福音派在美国人生活中已经死亡,或正迈向死亡之途,因为他们摈弃了对真理的追求。他不是说,福音派在社会力量或表现上濒临死亡,因为福音派有宏伟壮观的教会,会员人数众多,经费也很充足。但由于他们不再关心福音的真实性和整个基督教信仰,所以他们的影响力已微乎其微。

 

我可以想象许多人对此说法存疑。他们说,毕竟相信福音的是福音派,而不是新派。

 

但我们自称所相信的(甚至我们认为自己所相信的),和我们实际相信的,这中间其实还有一大段距离。若根据福音派所做的,而非他们所说的来判断(这也是卫尔斯企图达成的目标),福音派实际上相信大型传媒的科技,或布道会中的神迹奇事,促进基督徒成长和成圣的心理学,辨别神旨意的属灵仙丹,政治、财富的势力,或要影响社会所需的会众人数。这不是早期基督徒的做法,他们当时所宣告和信靠的乃是福音的真理。

 

今日福音派的光景与20世纪初新派教会的光景如出一辙,虽然大多数福音派对此浑然不觉。他们失去了对神真理的能力之信心,不再相信他们可以因圣灵蒙福,可以移风易俗。他们变得越来越世俗化。我们很难说今天的福音派教会是“知识充足”的,意指对神启示的真理有正确和丰富的认识,虽然他们可能在植堂和发展教会上卓有成效。

 

如果这种比较成立,而且继续下去,情形就很可悲。新派教会的历史将成为福音派教会未来的写照:新派教会过去曾盛极一时,会友不计其数,经费庞大充裕,但不知不觉中,他们在人数和经费上的盛况和优势很快就冰消瓦解了。

 

教会也将失去其意义。为了影响社会,不论一个人或一场运动都必须立场鲜明,与众不同。但除非基督徒明白、相信、依靠圣经所启示的神之性格和作为,否则基督徒永远无法与众不同。不久前我问哥顿康维尔神学院的教授,根据他们的观察,神学院的学生近几年有些什么改变。

 

卫尔斯当时也在场,他回答说,他注意到四点。第一,每一届新生在圣经的知识上都逊于上一届。第二,每一届学生似乎都有一大堆个人问题,他们大多数只想到自己,而对学业以及如何帮助别人缺乏兴趣。第三,他们较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权利,指望别人为他们做好每一件事。第四,他们很容易与周遭的世俗文化妥协,大多数人从不对其提出任何批判。

 

放眼现今和未来,我发现这真叫人不寒而栗。我们是否能被称为“知识充足”?我们应该如此。罗马教会就做到了。不然的话,我们会遭遇什么后果呢?

 

彼此劝戒

 

最后,保罗称赞罗马教会的信徒“也能彼此劝戒”。翻译成“能”competent的这个希腊字是由dynamis来的,意思是“大有能力、大有功效”。这个字也就是第13节“圣灵的能力”中的“能力”。“劝戒”的希腊文是nouthetein,意思是“彼此勉励、纠正错误”。它只在保罗书信里出现过这么一次,新约中另外一次出现是在使徒行传20:31所记载保罗的谈话。

 

使徒行传第20章记载,保罗到了小亚细亚沿岸靠近以弗所的米利都,他差人去请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来,向他们辞行,给他们最后的劝勉和鼓励。他在那段对他们裨益良多的指示中,以他自己为例说:“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徒20:31)。

 

他时时将以弗所人的健康和福祉放在心上,竭尽一切力量去建立他们。他总是提到神和福音,勉励他们坚定而大胆地在基督徒生活上勇往直前。

 

我们是否也爱主到一个地步,可以经常很自然地谈起主?我们是否彼此相爱到一个地步,可以在日常谈话中带出属灵的真理?我们是否关心基督徒到一个地步,在看见他们偏离正路或犯错时能够向他们指出正途?

 

我们是否肯用爱心说诚实话?有一次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接到一封评鉴信,评估的对象是一位前来应征我们教会事工的年轻人。发信人是一位成熟的基督徒,他是这位应征者以前的主管。巴恩豪斯说,这封信堪称是“这位应征者属灵光景的剖析”。巴恩豪斯和那位应征者坐下来,一一检讨评鉴信的内容。整封信一共有四大页,巴恩豪斯才刚读完第一段,那个年轻人就立刻有激烈的反应。巴恩豪斯建议他先把不同意的部分写下来,等全封信都读完以后再讨论。他照办了。很显然那人非常气愤,觉得深受伤害。

 

巴恩豪斯读完信以后,那年轻人问道:“你真的同意这些话吗?”

 

巴恩豪斯未予回答,但他说:“我不记得曾看过任何文件,像这封信这样清楚地表露了写信者的一颗爱心。如果要我给它取一个标题,我会称它为‘如何为了主耶稣基督的缘故援救某某人’。”

 

这正是使徒保罗在以弗所所做的,也是他称赞罗马信徒的地方。他们彼此劝戒,互相建立,而不是互相拆毁、暴露缺点;保罗的目标是为了耶稣基督的事工而训练他们、鼓励他们。

 

感谢神,这番话也可以运用在我们身上。我们无法靠自己做到这些,这是神的工作。如果我们尚未做到,当以此为努力的目标:好叫我们(1)满有良善;(2)知识充足;(3)能够彼此劝戒。这样,我们的教会才能开始成熟,“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