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2:4-5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任何对有关教会的教义感兴趣,或者体会到其重要性的人,一旦留意到“教会”一词在圣经中出现的频率之低,都会大吃一惊。“教会”一词根本未在旧约中出现。它第一次出现是在马太福音16:18,然后是马太福音18:17。其他福音书里并没有这个词的踪迹。当然它散见于使徒行传(约有十八次),但只在罗马书出现五次,而且全都集中在第16章(1351623节)。另外哥林多前书和以弗所书提到了几次(分别是十八次和九次),然后就越来越少出现了。新国际译本里,“教会”一词一共只出现七十九次。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虽然“教会”一词相较之下算是少见的,但有关教会的教义却经常以其他字句和喻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本段经文即是一例。保罗在罗马书12:4-5开始谈到教会。他的讨论将涉及教会的合一、教会肢体的不同恩赐,以及基督徒在教会中当如何彼此相待。但保罗并未使用“教会”一词,他只提到基督的身子:“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这是一段很重要的经文,因为“基督的身子”是教会一个强而有力的喻象。我们可以想象它在保罗别的作品中也频频出现。

 

教会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教会不是一座建筑物,虽然我们说,“我要到教会去”,其实我们是指建筑物本身。或者我们说到“建一间教会”时,也是指一座建筑物。我们知道教会是指一群人。但我们如何将这些人放进我们所认为的会众或某一个宗派里呢?我们谈到圣公会或长老教会。他们是“教会”吗?是某些人所称“唯一真正的教会”吗?他们到底算不算教会?这些宗派的人又如何呢?他们是教会的肢体吗?若是,他们又以何种形式成为肢体呢?加入一个组织就能使你成为教会一分子吗?那些只在家里观看电视礼拜的人呢?或者那些本来受洗归入教会,后来又停止去教会的人呢?

 

在这方面,保罗的比喻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他谈到基督的身子时,显然是指那些属于基督的人,他们与保罗联合的方式,就和他在罗马书第5章及别处所说我们与基督联合的方式一样。这是一种属灵的实际,虽然看不见,却是绝对真实的。这种联合是由圣灵完成的,其涉及到我们对基督的信心,我们是因信而成为新造的人,得以脱离与亚当的死亡联合,进入与基督生命的联合中。

 

查尔斯·寇尔森写了一本有关教会的书,书名是《身体》。他在书中抱怨,在许多所谓基督徒当中,缺乏对教会的定义,和对教会的认同。“教会是神子民的身体,它与精明的市场行销或华丽的设施关系甚微,却与他们中间的人和圣灵息息相关。”

 

约翰·斯托得写道:“教会是人,是人组成的团体,他们所以能存在、独立,并别于其他团体,只有一个原因——神的呼召。”

 

严格说来,耶稣基督的教会,就是他从万民中建立的教会,是到新约才有的,所以“教会”一词只见于新约。这也是为什么耶稣在马太福音第16章回答彼得的认信时,使用的动词是未来式,他说:“我(将)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18节)。这教会终于在五旬节那天成立了,当时从列国来的人都被圣灵感动,而相信耶稣基督。使徒行传这样列出他们:“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克里特和阿拉伯人”(徒2:9-11)。

 

但这并不是整个故事。如果照约翰·斯托得的定义,教会是由被神呼召的人所组成的,那么旧约信徒也同样属于耶稣基督的教会。这是因为他们向前瞻望基督的来临,就凭信心与他联合,正如我们向后望见基督一样。

 

此处有一个关键性的概念——“约”。约表达在神对个人的呼召上,神因这约而进入一种协议,同意要拯救、保护、祝福他们。至于个人,他们必须相信、敬拜、顺服神。亚当和夏娃是最初之约的一部分,创世记第5章记载的那些虔诚后裔也一样。我们从神对亚伯拉罕的呼召里,清楚看见约的观念形成了,它也开启了旧约有关“教会”历史的一个特殊阶段。“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创12:1-2)。稍后神又用一个仪式来印证这约,神预言亚伯拉罕后裔未来的历史,应许要赐他们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河之地”(创15:18,见12-21节)。亚伯拉罕的回应是相信神,并且敬拜他。

 

我们发现神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和他的孙子雅各。每一次神的呼召都与一个应许的约连在一起,接着就是人的部分——相信,敬拜,并顺服。教会包含了这些人,就是神从各世代、各地方召来与耶稣基督联合的人。

 

身体只有一个,教会只有一个

 

保罗将教会比喻作基督的身体,不仅把教会定义作与基督联合的人组成之团体,并且教导我们教会只有一个,因为基督只有一个身子。

 

以弗所书4:4-6与我们在罗马书第12章看见的很类似,只是前者更详细,因为以弗所书基本上是一卷关于教会的书信。有趣的是,它出现在以弗所书中的位置与此处罗马书这段经文的位置相同,都是在保罗开始把救恩的教义运用在基督徒生活上的时候。例如保罗谈到信徒当“谦虚,温柔”。然后他就论到教会的合一,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4-6)。

 

本段经文提到七个重要的合一。

 

1. 一个身体。这是教会一个重要的比喻,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由各种零件组成的机器。教会不是一架飞机或一辆车子。它是有机体,每一个部分都是活的,彼此支持,互相依赖。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写道:“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12:24-26)。

 

2. 一个灵。这里的“灵”是大写,因为保罗讲到基督徒享有同一个灵时,他不是指基督徒分享着同样的热心和目标。他想到的是圣灵的工作——吸引我们亲近基督。我们彼此各异,每人都顺着不同的道路来到基督面前。但我们前来的原因却一样,都是圣灵吸引我们前来;因此在神学的层面上,我们信主的经历是一样的——我们都看到自己的需要;我们都在基督里活了过来;我们都相信他。此外,圣灵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做成圣的功夫,好叫我们同心侍奉基督,开始结出圣灵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5:22-23)。

 

3. 一个指望。今天“盼望”一词似乎是指不确定的事。但它在新约中是指一种确定的、必然发生的事,是指日可待的。保罗称此为“同有一个指望”,因为它把基督徒一系列的信念串起来,包括耶稣基督的再来、复活、最后的审判等。另外还有一种看待基督徒的指望之方式,就是宣称当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将与他同在一起。各种国籍、种族、经济背景的人都要聚集在耶稣跟前,现今将我们划分开的各种因素都将消失无踪。若是如此,我们现今岂不是也能跨越宗派、种族和其他障碍,彼此携手合作吗?我们岂不应当更有效地彰显我们的合一吗?

 

4. 一主。你若听一些基督徒说话,可能会以为主耶稣有好多位。有人说:“我知道是耶稣要我做这件事,他并未要你做。”或者说:“你的耶稣并不是我所知道的耶稣。”当然,我们可能相信或宣称一位假基督,他并非我们的主。我们不可与不信的人相交。但通常这并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不信任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基督徒。我们需要明白,如果别人真正相信基督,那么我们共同相信一位主的这个事实,应该将我们连结在一起。

 

5. 一信。这里的“信”不是指我们成为基督徒所不可或缺的主观信心。此处是客观地指信心的内容,或福音的内涵。它教导说,不论我们对教义的了解如何有限,真实的基督教教义只有一种。确实。我们若是真基督徒,彼此之间的区别就微不足道,因为按着定义,我们都同意主要的教义。因此我们最好在研究那些引起不同见解的教义之前,先研究我们都同意的教义。

 

6. 一洗。有趣的是,保罗把受洗也包括在这些将我们联合在一起的事物中,因为在洗礼上的分歧见解往往是各宗派最严重的歧异之处。我们的解释是,保罗此处并不是想到洗礼的方式,或婴孩受洗的问题。他乃是想到洗礼是一种公开表示我们与基督联合的仪式。你若透过受洗与基督合一,你就同样与所有奉他名受洗的人联合了。

 

7. 一神。有关合一的最后一点是“一神”。我们注意到最初三点是围绕着圣灵的:一个身体、一个灵、一个指望。接下去三点围绕着耶稣基督:一主、一信、一洗。最后这一项则与圣三一神的第一个位格有关。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次序呢?或许是因为保罗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他先从我们作为教会的一个肢体开始,他实际上问道:“我们如何成为教会的肢体呢?”答案是,圣灵使我们与基督联合,使我们成为这身体的一部分,给我们指望。下一个问题是:“那么教会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教会就是那些尊耶稣基督为主,相信他和他的事工之人,借着洗礼,公开与基督联合。最后一个问题是,耶稣为何做这一切呢?教会的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答案是,因为这是神的计划。教会的观念来自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6)。

 

约翰·斯托得谈到三一神是教会合一的主要基础,他下了这样的结论:“只有一个基督徒家庭,只有一个指望、一个洗礼、一个身体,因为只有一位神,圣父、圣子、圣灵。你无法复制教会,正如你无法复制神一样。神岂不是合一的吗?因此,教会也是合一的……我们无法分割教会,正如我们无法分割三一神一样。”

 

今日教会的问题

 

然而我们还是看到教会分裂,至少在可眼见的教会当中确实有分裂。约翰·斯托得在他的书《一民》(One People中,对我们现今严格划分平信徒和传道人的作法深表关切。他这本书的目的即在重新恢复适当的平信徒事工。查尔斯·寇尔森所关切的是我们的组织和个人主义。他想要恢复基督身体的属灵活力。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在研究罗马书时,非常担心我们已经把在教义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歧观点,转变成引起教会分裂的主因。他呼吁我们克服这种傲慢的态度。

 

我们今天可以从几个层面上看到这问题。

 

1. 组织的问题。当然,教会的分裂或纷争是组织上的问题。《基督精兵前进》这首诗歌说,

 

我们一心一意,团结攻敌军;

 

信仰盼望相同,爱心亦一致。

 

我们嘴里这样唱,却心口不一。我们也背诵使徒信经:“我相信……圣而公之教会。”“圣而公之教会”是指普世、广泛、多元化、合一的教会。我们或许一方面相信普世教会,一方面却认为教会单单指我们自己的团契或宗派。这种组织的问题已经引起一些基督徒领袖的注意,他们努力想要推动一个普世教会运动,可惜因为领导无方而收效甚微。

 

2. 个人主义。我感到很惊奇的一件事是,今天大部分的问题不在组织,因为大多数人对组织并不感兴趣。我们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个人主义,我将其定义为“宗教高度个人化”。这是“耶稣和我一人”的宗教。这也是每一次社会学家和民意测验家研究美国人的宗教态度和习惯时所发现的结果。

 

很多人知道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的名字,他著有一本研究美国生活的书,叫《心灵的习惯》(The Habits of the Heart)。他说美国已经染上了一种毒性甚烈的病毒,他称其为“激进的个人主义”。这种病毒可以影响到人生活的每一层面。人们为每一件事定下自己的规则,完全不考虑到其他人,结果他们经常对别人造成可怕的伤害。这种“激进的个人主义”在宗教上尤其明显。根据《今日美国》杂志调查,美国人当中有百分之五十六定期上教会,其中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这样做是因为“对你有好处”(就是“对我有好处”),百分之二十六的人是因为想要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属灵的福祉”。至于真理——或者说特定的教义——对这些人而言根本无关紧要。

 

贝拉的研究中,报导了一个名叫希拉(Sheila)的妇女,她自认是一个很虔诚的人。别人问她:“你信仰什么宗教?”

 

她回答说:“我叫它‘希拉主义’。那不过是我自己里面微小的声音。”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崇拜(narcissism),这个英文字是从古代“那西塞斯”(Narcissus)的故事来的。他是一个希腊青年运动员,因为爱上了自己的影子,就整天坐在一个平静的水池前,痴痴地望着水面上所反映出自己的身影。这种态度也是效法世界,不肯心意更新而变化的一部分,完全偏离了美国传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贝拉说:“今天宗教在美国已经变得私人化和多元化了,而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宗教本来是公开而合一的。”显然若是每一个人都为自己创造一个小宗教,就无法“在基督里成为一身”。

 

保持连结

 

那么在现今世代,我们这些熟悉圣经的基督徒所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呢?答案不是普世教会运动。我们的使命不是去“创造”身体的合一,从头到脚建立合一。神已经把身体的合一赐给所有“在基督里”的人。然而我们应该朝着可以明显表达出来的合一迈进,避免无谓的纷争,用谦卑、受教的态度彼此学习,这也是保罗从第3节开始讨论的重点。

 

唐纳德·巴恩豪斯在研究这段经文时提到,有一次他对某一个被视为有点偏离基督教正统信仰的宗派提出轻微的批判,刚好在座有一位牧师是从那宗派来的,会后他告诉巴恩豪斯,他深感遗憾,因为他觉得巴恩豪斯的批评有欠公允。巴恩豪斯向他道歉,并且同意改天和四、五位从那个宗派教会来的牧师会面,一块进午餐。

 

他们碰面的时候,巴恩豪斯建议,午餐中只讨论大家同意的事,等饭后再讨论意见分歧之处。他们开始谈到耶稣基督,以及耶稣对各人的影响。紧张的气氛开始慢慢轻松下来,他们都承认耶稣为童女所生,他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且三天后身体复活。他们也承认耶稣基督是主。每一个人都同意耶稣如今在天上,坐在父的右边,为教会祈求。他们承认神在五旬节那天差遣圣灵来,如今神透过圣灵住在他每一个儿女里面。他们承认重生,并且都盼望着耶稣基督的再来,届时他们将一同在天上共度永恒。

 

这时午餐也快要结束了。他们开始讨论意见不同的议题时,发现这些其实都是次要的——并非无关紧要,但是次要的——他们认识到,他们固然可以在某些领域意见相左,但他们不必否认对方也是基督身子的一个肢体。巴恩豪斯承认,“虽然我们隔着一个大洲,但我经常为他们祷告,相信他们也为我祷告。我们知道在主里面我们是一体的。他们对我的灵命有非比寻常的贡献,反过来也一样。我的生命因为认识了他们而更加丰富。”这一类经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很珍贵的。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