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9:6

 

这不是说神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几年前我读到一个故事,说到有一个伐木比赛的冠军,无意中在一袋谷粒里发现了一块木片。木头的颜色和谷粒一模一样,所以他就拿过来,把木片剁成小块,和谷粒一般大小。然后他把木屑和真正的谷粒混在一起。他请朋友来分辨两者。但由于这个伐木匠的手艺太精湛,没有人能分辨真假谷粒。甚至他本人都分不出来。最后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整袋东西倒进水里。过了几天,真正的谷粒开始发芽,而冒牌货却依然故我,还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木屑。

 

挂名的基督徒也是一样。在人类眼中,神真正的儿女有时候很难与那些行动像信徒,或整天和信徒混在一起的人划分开来。但他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是神将区别放在那里。到了最后,由于有些人里面有神的生命,有些没有,结果那些有神生命的人就会因着属灵上的成长脱颖而出。

 

天然的以色列和属灵的以色列

 

要明白罗马书下一个段落,我们必须能区分那些看起来像属灵儿女的人,和神真正儿女之间的不同,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必须退一步,先来复习一下保罗的话。

 

保罗讨论的是一个极棘手的问题,这是他个人和初代的福音使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最早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因此他们开始顺服基督的大使命时,就很自然地会向他们的犹太家人及犹太籍的朋友、邻居传福音。由于弥赛亚是神给以色列的应许,既然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弥赛亚,根据他们的信仰和认识,以色列人应该展开双臂欢迎耶稣才对。但是以色列这个国家却拒绝耶稣,过了一阵子,他们发现新增的基督徒当中大多数都是外邦人。

 

这难免使早期传福音的人大失所望,甚至伤心,就像保罗在罗马书第9章开头所表达的。此外,这也是神学上的一个难题。神的应许是给以色列人的,但以色列整个国家却对福音相应不理。难道这表示神对以色列的应许落空了吗?或者神自食其言?神在不信的人面前下不了台吗?或者这表示神的应许不可靠?暗示神在救恩的事上反复无常?

 

这是保罗在罗马书的中段——第9章至11章——里奋力对付的议题。他提出一连串的论证,我在本卷开头已经做了一个概括的归纳。其中第一个是罗马书9:6所介绍的:神的应许并不是给所有肉身上是亚伯拉罕后裔的人,而是单单给那些蒙神拣选得救恩的人,神已经把生命注入他们里面了。

 

保罗如此叙述:“这不是说神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稍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将亚伯拉罕的“后裔”与他真正的“儿女”做对比(7节)。

 

初看之下,这不过是一个新奇的说法,或许如某些人说的,是“出于沮丧的牢骚”。其实不然。这种“并非所有以色列人都是真以色列人”的观念早在旧约就有了。保罗在接下去的几节指出,这种区分可以追溯到族长时期。即使撇开这些最早期的区分不谈,每一个犹太人都知道先知在整个犹太国和余民之间所做的区分。从古代犹太人开始衰败的那段历史,到公元前721年北国遭叙利亚人毁灭,和公元前586年南国被巴比伦人灭亡,一再显明犹太整个国家对神是叛逆的,只有少数犹太人堪称为神真正的子民。

 

他们对基督的来临也持同样的态度。这个国家被各种事情吸引,唯独缺乏真正的信心,就好像今天大多数人(包括外邦人和犹太人)一样。当时只有一小群人(例如约瑟、马利亚、以利沙伯、撒迦利亚、西面、亚拿等)“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路2:38)。

 

当耶稣出来公开侍奉时,他也提到过这种区别。事实上,这是最早记录有关耶稣的事迹之一。约翰福音1:43-46告诉我们,耶稣呼召腓力做自己的门徒,腓力立刻找着他的朋友拿但业,把他带到耶稣那里。耶稣看见拿但业,就说:“这是个真以色列人……”(47节)。这与保罗在本章所做的区分如出一辙。

 

我们不可忽略一个事实:保罗已经在罗马书做过这种区分了。他在第2章企图指明,即使最德高望重、热心敬虔的犹太人,也和外邦人一样需要福音,因为他们的律法和割礼并不能拯救他们。他们拼命想守律法,却无法守得完全。割礼和其他外表的仪式一样,其价值单单取决于他们内心是否有真正的改变。需要受割礼的是人的内心。保罗归纳说:“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罗2:28-29)。

 

由于这是属灵的事,我们面对的是那位不看外表、单看内心的神,因此我们怎么能另辟途径呢?神是不会被仪文蒙骗的。

 

所需的条件

 

做以色列人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已经看过一连串“不需要”的条件,至少我们已经列出来自他们己身的因素,因为这些无法使他们成为神的儿女。保罗在第2节至5节将其一一列出:“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列祖。”这些是真正的权利,可以带来重要的属灵益处。但它们本身无法带来救恩。确实,即使弥赛亚是从他们中间出来的,这事实也无法使他们得救。

 

那么,得救需要什么条件呢?

 

只有一个答案,保罗已经在罗马书开头几章陈述得很详细了。那就是信心,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神的儿子,是救主;相信耶稣代替我们死,担当了我们的罪,我们因信他就得以脱离罪的刑罚,在基督里被称为义。旧约的“真以色列人”引颈期待着耶稣的来临,他们相信这位他们并不认识的耶稣。新约的“真以色列人”则是向后回顾,相信这位已经来临,并且他们已经认识的基督。

 

保罗举出亚伯拉罕作为这种信心的例子,他的故事记载在罗马书第4章。亚伯拉罕不是凭割礼而得救,因为神在创世记15:6就宣告他为义了,那是早在他受割礼之前(他受割礼的记载出现在两章之后,也就是创世记第17章)。他也不是凭着守律法得救,因为没有一个人,包括亚伯拉罕在内,能够将律法守得完全。律法只能定人的罪。此外,律法是在摩西的时代才颁布的,那已经是亚伯拉罕以后四百年的事。亚伯拉罕究竟是如何得救的呢?乃是靠信心;信心使他成为真以色列人。

 

保罗说:“所以人得为后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属乎恩,叫应许定然归给一切后裔;不但归给那属乎律法的,也归给那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如经上所记:‘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罗4:16-17)。

 

正如保罗稍后指出的,是信心和神的呼召,使一个人成为神家中真正的一分子。

 

挂名的基督徒和真基督徒

 

这也可以运用在那些自称基督徒的人身上。也就是说,并非所有自称基督徒的人都是真正的基督徒。

 

很多年前一位名叫莱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的英国作家说过,“基督徒”这个名字已经成为英文里最含糊不清的名词之一。这是事实,在现今这个时代尤其明显。对许多犹太人来说,“基督徒”一词几乎是“异教徒”或“外邦人”的同义词,因为犹太人把这个世界基本上分成两大部分:犹太人和基督徒。另外有些人说到“基督教国家”时,通常是指西方国家,就是欧美各国,其实这些国家的文化生活与基督教的教导背道而驰,连礼拜天固定去教会敬拜神的人也只占总人口的少数。

 

到底怎么回事?显然很多人虚有基督徒之名,却无基督徒之实。

 

什么是真正的基督徒?

 

这名称本身给了我们一点线索,因为它的意思是“像基督的人”。让我们回溯到最早的意义上。基督徒的名称第一次出现是在安提阿,当时福音刚刚开始由巴勒斯坦向外扩展。安提阿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城市,里面许多大庙都有庙妓。这个城市声名狼籍到一个地步,“安提阿”在古代世界已经成了腐败的代名词。她位于奥龙特斯(Oronters)河畔。有次一位罗马演说家想要描述罗马城日益堕落的道德光景,就打比喻说,奥龙特斯河已改道,并入了台伯河(译注:流经罗马的一条大河)。这等于糟踏奥龙特斯河,视其为一条阴沟,将东边城市的地下污水带入罗马。

 

安提阿虽然堕落,神却在那里的异教徒当中兴起一批真信徒,他们开始被称为基督徒。他们并未自称是基督徒。他们给自己取了其他的名字。他们自称“在道上的人”、“圣徒”(或“分别出来的人”)、“门徒”、“弟兄”,以及别的名称。犹太人也不称呼他们为“基督徒”,因为基督就是弥赛亚的意思。犹太人从未以任何名称来称呼拿撒勒一派的人。

 

不,反而是异教徒称这些信徒为“基督徒”。这些信徒深深被基督所吸引,他们紧紧跟随基督,以至于异教徒只要一想到信徒,就自然想到他们所跟随的耶稣。这些信徒是“基督之民”。

 

从神学上看,这名词有几方面的意义。

 

1. 基督徒相信基督。初代的基督徒以及世界各地的真基督徒所相信的基督都是新约的基督,也就是说,那个身为神的儿子、为拯救我们而成为人的基督。这是基督徒所相信的基督。此外,这种信念不仅仅是理智上的相信。我常常说,信心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理智的内容:耶稣是谁?他为我们做了什么?第二是内心的感动:因耶稣代替我牺牲而受感动。第三是个人的委身,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表示把自己献给耶稣,成为属他的人,背起他的十字架做门徒。

 

2. 基督徒是跟随基督的人。这是初代基督徒的第二个特色,其实也是所有真基督徒的特色。它包含在委身中,正如我提过的:基督徒是跟随耶稣的人。这就是说,如果他们有真正得救的信心,而不是仅仅对基督的神性存有抽象的理念,他们就会跟随耶稣的脚踪,行在他指定的道路上。这是一条顺服之路,他们走在其上,就会越来越像他们所跟随和顺服的那一位基督。

 

这是做基督徒一个重要的意义。当然,“做基督徒”的意思就是相信耶稣。但这也意谓着跟随耶稣,越来越像他。一个真基督徒乃是一个变得越来越像基督的人。

 

3. 基督徒为基督做见证。我相信初代基督徒所以被称为基督徒,一定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必然经常谈到他们的救主。耶稣的名字不断出现在他们口中,他的福音总是在他们心中响起,他的荣耀时刻充满着他们的心思。他们总是找机会向别人传讲福音,他们时常祷告,对人做见证,好叫别人也能得救。

 

有一件事实饶富意义:教会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宣教运动就是从安提阿开始的。使徒行传第13章告诉我们:“他们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徒13:2-3节)。保罗在这个教会的差派下做了三次的宣教旅行,每一次旅行结束时他都会回到安提阿,向会众报告神如何使用他拯救外邦人和犹太人。

 

我们无法忘记耶稣也说过,跟从他的人要为他做见证:“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4. 基督徒对基督的认识是与日俱增的。这是真基督徒的第四个特色。他们想要更多认识耶稣。圣经告诉我们,巴拿巴曾经到安提阿,勉励这个幼嫩的教会,然后他就往大数去寻找以前认识的朋友保罗(参 11:22-25)。找到了保罗,他就把保罗带回到安提阿,“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26节)。有趣的是,安提阿信徒在受过严谨的教导之后,就发生了这件事:“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26节)。

 

他们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就变得越来越像他,对他的爱更加诚挚,并且更热心为他做见证。

 

自我省察

 

这一切的重点是,我们每一个自称为基督徒的人都应当自我省察。我们不妨问自己:“我是真正的基督徒,还是挂名的基督徒?”这是一个很严肃而必要的问题。以色列人拥有罗马书第9章所列出的一切属灵益处,但他们当中仍然有为数可观的人不是真以色列人,何况今天耶稣基督的教会里,更可能充满着许多非信徒。

 

保罗告诉哥林多人:“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林后13:5)。

 

彼得这样告诉他的读者:“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彼后1:10)。

 

我们如何试验自己?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基督徒?不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它们与前面所讨论的那些事有密切关系。

 

1. 我相信基督吗?第一个条件是信心,因为信心是我们与福音的接触点。保罗告诉腓立比的禁卒:“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不妨问你自己:“我相信耶稣吗?”而不是自问:“我从文化上接受耶稣这个人吗?”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很容易这样做,特别是在基督徒家庭中长大,或从小就上教会的人。我们应该问的是:“我是否因耶稣代替我死而受感动?我是否愿意委身于他?我真的愿意委身基督,顺服他的命令,讨他喜悦吗?”

 

2. 我是否跟随基督?前面那个问题必然导致第二个问题:“我有没有实际上跟随耶稣?”耶稣用“跟随我!”来呼召他的门徒。他们一旦开始跟随他,就无可避免地要重新调整他们的生活。以前是渔夫的,跟随耶稣之后,就变成得人如得鱼的福音使者了;以前是税吏的,跟随耶稣以后,所关心的就是积在天上的财宝。没有一个跟随耶稣的人可以过着依然故我的生活,或者走在一成不变的道路上。

 

所以不妨问你自己:“我的生活是否重新调整过?我如今所做的有什么是我以前从未做过或永远不会想到去做的?有哪些事是我不再做的?耶稣是我个人的主和救主吗?”

 

3. 我是否为基督做见证?这在自我省察时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谈论任何事都比谈论耶稣容易。但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如果你从未对任何人谈论耶稣,你怎么知道你真的关心他、爱他?你怎能说你爱那些需要接受救主的人,并且关心他们?

 

挂名的基督徒并不谈论耶稣。他们不在乎谁信谁不信。他们没有兴趣把信仰介绍给别人。因此并非所有基督徒都是真正的基督徒,正如“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不妨省察自己,你有没有为耶稣做见证?

 

4. 我是否在学习认识耶稣?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可以决定你到底是不是真基督徒:“我是否渴慕更多认识耶稣基督?现今我对他的认识是否远超过初信的时候?是否超过去年我对他的认识?”

 

我知道有些自称基督徒的人从未参加过查经聚会,听讲道时从不做笔记,从未好好研读圣经。如果你是其中之一,既然你毫无兴趣去认识拯救你的那一位主,你怎能自称是基督徒呢?如果你对耶稣一点也不在乎,你怎能自以为是基督徒呢?

 

过去几年,我和一些不同宗派的基督教领袖谈话时,他们常常提到一件事:除非有一次大复兴,否则美国这个国家和美国教会前途可虑。很显然的,如今整个潮流在走下坡。但什么是复兴呢?复兴乃是所有宣称是神子民的人都得到复兴,那些挂名的基督徒必须觉醒,知道自己在基督里还不是新造的人,灵魂还没有得救。复兴是从教会开始,而不是始自世界。它是从你我这样的人开始的。

 

我认为我们也需要一次复兴。我期望有一天能看到复兴。但目前我还看不到任何迹象。若复兴真的开始,难道不应该从我们起头吗?愿神怜悯我们。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