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谦卑的人是有福的

 

真正的灵性总是以本于圣经的信心和顺服为特征,同时也有谦卑的态度相伴。这种态度处于基督徒生命的真正核心。它是诸般恩典的根基,然而现今有太多被误认为基督教的事,强调的却是骄傲和自尊,这在耶稣时代的犹太教当中也格外明显。犹太人,尤其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在人前炫耀他们的外在虔诚,指望收到阿谀奉承的夸奖来回报自己。耶稣揭露这种假冒为善的时候,教训十二门徒以及其他门徒,说过这样一番话:

 

他们一切所作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所以将佩戴的经文做宽了,衣裳的繸子做长了;喜爱筵席上的首座,会堂里的高位;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安,称呼他拉比。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太23:5-12

 

耶稣对谦卑的教导

 

主早先反对属灵骄傲的训诫,犹太领袖显然置若罔闻,那种属灵骄傲正是他在八福开头几句所针对的:“虚心(新译本译作“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3-6)这几种敬虔的态度,每一种都有对应的应许,都在描写神国中的人。以它们为标志的那些人,在人生一切重要问题上全都随遇而安,可以期待有一天承受地土的终极形态——新天新地的荣耀。每一种福分都描写了谦卑的一个侧面。

 

灵里贫乏

 

基督在登山宝训的起头说了一句话:“灵里贫乏的人有福了!”“贫乏”译自希腊文ptochos,意思是穷困潦倒,只好以乞讨为生的人。它专门用来指没有工作技能,或者太过残疾,干不了活的乞丐。这种贫穷的人在财务上破产,一贫如洗,毫无办法维持生计。

 

神的国属于那些在属灵方面一无所有的人。凡是真正得救的人,全都意识到自己属灵的破产;因而他们晓得,他们若想进去,自身没有任何可以仰仗的价值。说到底,神的国属于这样一种人,他们一直都像耶稣比喻当中所说的那个税吏一样,“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3

 

相比之下,在神的国中,成员资格并不属于那些仰仗洗礼,在教会长大,或者以基督世家自居的人。有些人单凭某个日子,“做了一个相信基督的决志祷告”,或者聚会结束时走到前面,但国度成员资格也不属于这等人。照样,有些人自诩谨守了他们所属教会传统的全部外在仪文,定期捐助各种事工,常常忙于宗教活动,但他们不可擅自认为,他们自动就成了国度中的一员。惟有一群人可以这样有把握地自称,就是那些已将自己谦卑投靠于神的怜悯,罪得以洗净的人。正因如此,他们“回家去……倒算为义了”,就如耶稣在路加福音18:14描写的税吏一般。

 

灵里哀恸

 

人若认识到并对付他们属灵的破产,也会为罪“哀恸”。这并不是那种不正当的哀恸,有人因犯罪计划受到阻挠而显出忧愁(参撒下13:2),还有人由于搞错效忠和喜爱的对象,显出时日漫长、意志消沉的悲伤,或者程度异常严重的愁苦(见撒下18:33-19:6)。这种哀恸是错误的,常常与自私的罪疚感、不忠心、以及对主缺乏信靠的罪有关。

 

耶稣在马太福音5:4所说的哀恸,甚至与某些正当的哀恸都不是一回事,我们全都时不时展现出这种哀恸,它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亲人去世时的情况(见创23:2)。它也不是信的人有些时候展现出的哀恸,比如他们在侍奉当中灰心的时候(提后1:3-4),他们因别人的罪忧伤的时候(耶9:1),他们为其他基督徒的属灵好处而担忧的时候(徒20:3137-38),或者他们为亲属或朋友的各样艰难而悲伤的时候(可9:24)。

 

信徒所有这些正当的忧愁,耶稣实在全都晓得,而且会给予他们所需的一切帮助,应对各种试炼;但这并不是马太福音5章的主题。耶稣在第4节指的是一种敬虔的哀恸,惟有那些切切向他寻求拯救的人,或者那些已经认识他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保罗就曾夸奖哥林多人拥有这种敬虔的哀恸(忧愁):“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林后7:10-11

 

在新约圣经当中,共有九个不同的希腊语单词可用来表达忧愁之意。马太福音5:4和其他章节译作“哀恸”的那个单词代表最为强烈的感受和最为揪心的愁苦(参可16:10;启18:1115;创37:34希腊文旧约圣经)。它更进一步传递出内心深深痛苦的概念,有时候伴随着外在的哀哭和嚎啕。大卫为罪哀恸并认罪的时候,宣告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32:1-2

 

耶稣在马太福音5:4用的是现在分词 penthountes,表示持续发生的行为。忠心和成熟的信徒必有一种持续不断、延续一生之久的为罪哀恸或忧伤的态度,这样就叫他们越来越多地去看神的慈爱和怜悯,而越来越少地去看自身的骄傲。这种态度真实表达出来(必不沉溺于自哀自怜或虚假谦卑),并不是专注于人和人的罪,乃是谦卑快乐地仰望神,因为惟有他才能赦免罪孽。保罗在罗马书7章表达的就是这种态度,他在描写自己持续与罪争战的时候,最后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7:24-25

 

我们若是不断为罪哀恸,就必不断得着安慰。虽然我们现今就可经历到这种安慰(太11:28;帖后2:16),但惟有在天上的荣耀之中它才能彻底实现。在那里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

 

温柔

 

照着我们主的神圣智慧,在他按逻辑提出八福的次序中,温柔的态度排在下一位(太5:5)。心灵的贫乏促使我们转离罪恶的自我,并且因为我们的不义而哀恸。接下来的温柔,也是我们谦卑的产物,必定促使我们寻求神的义。

 

5节译作“温柔”的希腊单词(praos),基本意思就是“温和”或者“柔软”,有时候用来描写舒缓性的药品或者轻柔的微风。它也用来描写动物的脾气秉性,它们天生狂野的性情已被驯服,从而成为有用的劳作牲畜。用在人身上,则是阐明一种温顺、顺从、安静、心地温和的态度。耶稣凯旋进入耶路撒冷期间,尽管被拥戴为犹太人的王,马太同时却说,他“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太21:5

 

温柔向来都是神为他百姓所定的旨意。约伯记5:11说,神“将卑微的安置在高处,将哀痛的举到稳妥之地。”对摩西的描述是“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他写道:“他(主)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他的道教训他们。”(诗25:9

 

温柔在整本新约圣经也有多处强调。除了耶稣对它所作的教导,保罗也讲论过许多内容。这位使徒劝以弗所的信徒“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弗4:1-2)他叮嘱提多提醒众人,“叫他们顺服作官的、掌权的,遵他的命,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多3:1-2

 

在英语当中,“温柔(gentleness)”这个词(尤其是稍显古老的近义词“温顺[meekness]”)可能常常隐含软弱之意,但这是对经文含义的一种错误理解。温柔原是能力置于掌控之下,就如箴言的作者所言:“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16:32)与此相反,不温柔的人则比作“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25:28)。温柔始终都是恰如其分地调用它的资源,不像失控的情绪,太多的时候,尽行毁坏的事,在信徒的生命当中决无地位可言。

 

也不应当把温柔等同于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或者仅仅是为人友善。相反,温柔是一种美德,它从神那里,而不是从自我中心的人本资源那里,汲取勇敢、刚强、信念、以及美好气质。温柔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品格,他一向捍卫神的荣耀,并且最终为了他人献上自己为祭(见彼前2:21-24)。尽管他在遭受批评、毁谤和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并未还以颜色,但当神的尊荣被人亵渎,或者他的真理被人歪曲或怠慢的时候,耶稣却恰如其分地、坚决果断地予以回应。他两次强行洁净圣殿(约2:14-16;太21:12-17),并且一次又一次毫无畏惧地谴责犹太宗教领袖的假冒为善(太23:13-36;可12:13-40;约8:12-599:39-41

 

就像基督那样,温柔的人并不捍卫自己。这是因为他向自己已是死了,所以就不担心羞辱、物质损失、甚至个人所受的伤害。信徒有了温柔,就晓得他自身并不值得捍卫;从长远来说,他的全部家财也不值得去捍卫。从这个意义上说,温柔就是强暴和复仇的反面。

 

照耶稣的话说,温柔的结果,就是那些有这特质的人“必承受地土”(太5:5)。神有一天必要收回地上的疆土,它虽因堕落遭到破坏,但信的人必与他一同治理这些疆土。所以,那些温柔的人——全体真基督徒——都可以全然信靠耶稣的应许。我们的主运用强调性的希腊代词 autos,这就表明惟有温柔的人才会与他一同承受地土。

 

译作“承受”的希腊单词(kleronomeō)意思是“领受一个人分得的那一份,或者合法产业”。连同诗篇37:11,就是应许说,尽管有许多不信的人现在兴旺发达,又有许多信的人现在经受苦难,但清算的时日就要到来。不信的人(若不悔改相信)必定会受审判,信的人则必要承受神应许过的祝福。

 

施行审判和赐下祝福全都掌管在神主权的手中,必定准确按着他的时候,照着他的旨意得到成就。与此同时,他的儿女当以信心、顺服,和温柔的态度生活,晓得那时他们“必承受地土”。

 

灵里饥渴

 

第四项祝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更为积极肯定,是从前面三福自然推演而来。一个人若是向自己死了,为他的罪哀恸,将他的能力转交给神掌管,就会对公义产生强烈的渴望,急切渴慕更多得着神所赐之物。

 

钟马田对马太福音5:6的重要性作了清楚说明:

 

这一福……是所有前面几福推导出来的宣告。它是前面几福的逻辑结论,我们都当为这一福深深感谢神,充满感恩。在整个基督徒认信的事情上,人所能应用于自己的检验标准,我不晓得还有哪一个胜过这一节经文。如果这节经文对你而言,是整本圣经使你最蒙福的宣告之一,你就可相当确定自己是个基督徒。否则的话,你最好重新省察一下信仰的根基。[1]

 

尽管真正的信徒仍然因尚未得赎的肉体而挣扎(参罗8:23),但他们却渴望知道和顺服越来越多神的真理。这件事从大卫的告白当中清楚显明出来:“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诗119:97)。使徒保罗见证了同一种对义的热爱:“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罗7:22

 

下面这个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故事,极好地说明耶稣用“饥渴”两个字传递出来的深切含义。巴勒斯坦解放期间,有一支大英帝国的联军穿越沙漠,紧紧追赶撤退的土耳其部队。随着盟军部队穿过别是巴往北推进,很快就把运送水的骆驼队甩在身后。不久以后,这些人的水就喝完了,于是渐渐感受到它的恶果。他们口干舌燥,嘴唇肿起来,变成紫色。他们头疼,头晕目眩,眼睛布满血丝,视线模糊,出现幻觉。他们绝望至极,全都知道,他们一定要在夜幕降临以前抵达谢里亚Sheriah)的水井,免得成千上万人葬送性命。已有好几百人渴死了;所以其他人奋力拼杀,把土耳其人赶出了谢里亚

 

战斗结束以后,部队命令体力最好的英国士兵,以立正姿势站在巨石砌成的大水池附近,先把水分给受伤的人,以及将要执行放哨任务的人。这些急需的人痛饮的时候,其他人距离数万升的水源只有六米左右。许多天以来,他们受尽痛苦,就是为了喝到所有这些清新的水。然而,他们却被迫还要再等四个小时,才能享受到它。

 

有一位军官见证了这次行军过程,据说他作了这样一个属灵应用。他说:“我相信,从别是巴到谢里亚水井的征途中,我们全都学习了第一个切实的圣经功课。假如我们对神、对义、对他在我们生命中旨意的热望,能达到这种程度,就是那种极其强烈、不顾一切、魂萦梦牵的渴望,圣灵所结的果子将会何等丰盛啊?”[2]

 

这个例证说明,耶稣运用最强烈的自然冲动和渴慕,来表明我们这些信的人对义当有何等深切的渴望。“饥”和“渴”都是现在分词形式,用以表示持续不断的渴慕和追求。我们若认识基督,就必不断向往圣洁,就如我们得救的时候,渴慕认识他一样。无罪和全然像主的状态,我们到了天上才会实现;既然如此,我们就时时刻刻都需要,而决不应当停止,在成圣方面渴求得到越来越大的成长。我们若真正谦卑,就要每天都有这种态度(参路6:21)。保罗祈求的,就是要腓立比人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喜爱那美好的事,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1:9-10

 

灵里渴求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对象无所不包。这一点从马太福音5:6的语法就看得清清楚楚。耶稣表达“义”的时候,用的是希腊文的宾语属格形式,这就使它成为不受限定的、完整的“饥渴”对象。那些真正渴慕义的人,必定是渴慕一切的义(参太5:48;彼前1:15-16)。

 

我们的主还在“义”的前面运用了希腊文的定冠词(在所有汉语译本当中都未出现),这是意指一种特殊的义——那种义——那种真实的、惟有从神而来的义,因为义其实就居住在他里面。

 

最后,灵里渴求的态度是无条件的。我们若有这种渴求,无论神如何预备,我们都必寻求和接受神的义;无论挑战性有多大,或有何等艰难,我们都必顺服他的命令。我们必不像那个富有的少年官(可10:17-22),对世上之事的渴求超过神的事。他仰仗自我为中心的条件,想得到神的祝福,结果反倒使他无法得到。灵里渴求的人想要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基督和他的国(参诗119:20;赛26:9)——哪怕这样一来,意味着得不到世上的人所拥有的某些物质财富。

 

耶稣在马太福音5:3-6所教导的态度,应当成为信徒在地上生活期间贯彻始终的鲜明特征。如果你是一名基督徒,与当初进天国的时候相比,你并不会变得更加配得救恩,或者更加配得神的良善。你依然犯罪,依然要靠神的恩典来扶持你。既然如此,就决不可在任何时间或地点,任由自私的骄傲在你的生命当中运行。无论有哪些敬虔品质和高贵行为显明在你身上,都是主的作为,并不是因你自身的智谋,或是与生俱来的良善。正因如此,彼得在彼得前书5:5-6劝勉我们说:“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

 

保罗肉体上的刺

 

毫无疑问,神愿意信的人有谦卑的态度。但因为他们残存的罪性,神有时候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使他们谦卑下来。就连使徒保罗,不单单在大马士革路上归信的时候,甚至在侍奉中间,也曾经历到神使人谦卑下来的作为:

 

如今我要说到主的显现和启示。我认识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我认得这人,或在身内,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只有神知道。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为这人,我要夸口;但是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软弱以外,我并不夸口。我就是愿意夸口,也不算狂,因为我必说实话;只是我禁止不说,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过于他在我身上所看见所听见的。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后书12:1-9

 

尽管保罗在第2节相当拐弯抹角地提到了“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但上下文却清楚表明,保罗说的就是他自己。他提到十四年以前一次非同寻常、超自然的经历(很可能是介于他从耶路撒冷返回大数[9:30]和他开始宣教旅程[13:1-3]之间的某个时候)。这次经历的细节和实际情况他搞不明白,也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他不敢确定,是不是身体被提到天上,还是他的灵以某种方式暂时出离了身体。但神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才是最要紧的。

 

无论细节怎样,反正保罗被奇妙地提到“第三层天上”(与“乐园”是同一个地方),那是全能神的居所,他宝座设立的地方。尽管对事情发生的经过,保罗知道得并不完整和准确,但他还是重复说,仿佛是为了强调,坚持自己真的曾被提到天上去。他肯定确有其事,甚至听见源自超自然界的言语,是单单对他讲说的。所以,无论许多灵恩派人士或神秘主义者今天如何宣称,这都是保罗一次独特的经历。他听见的言语也是特别的——“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4节),除了文本所说的之外,我们无从知晓它们是什么内容。

 

但保罗这段叙述的各种未知细节,并不是这里的要点。他写信谈到这次不可思议的经历,真正的目的乃是为了讲述他在谦卑方面学到的功课。使徒晓得,神准许他有一次提到天上的特殊旅行,并不是因为他实在太属灵了,配得这份优待。尽管他回忆起这样一次行程,也有几分想要庆贺欢喜一番,但他还是更愿意回顾过去,因他的软弱而欢喜快乐。

 

这一事件以及其他一些异象和启示(参徒9:3-1816:9-1027:23-24;加1:122:2;弗3:3),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导致使徒盛气凌人,产生那种高人一等的感觉。正因如此,哥林多后书12:7说:“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

 

保罗以比喻的手法写到一根“刺”,但使他谦卑的这个工具更像一根尖利的木桩,可以直接刺透他的肉体,要不然它就会骄傲起来。这并不是那种像玫瑰刺一样小小的东西,而是某种相当重大的事物,足以使他真正谦卑下来。事实上,那是从撒但而来的差役,神许可它阻挡保罗,免得他骄傲自大起来。这位差役使保罗遭受痛苦,显然经由神许可,因为使徒三次求主除去这根刺,都毫无结果。

 

我相信这里特别提到的这位被鬼附或受撒但激动的人,就是哥林多假教师的头目,他们密谋攻击保罗,吞噬哥林多教会。毫无疑问,保罗并不喜欢被哥林多反对他的人逼到墙角,很有可能祈求神除灭他们,正像大卫在诅咒性的诗篇当中论到仇敌所作的祈祷。但神却愿意把保罗仇敌的首领当作器皿来使用,好使他谦卑下来。主愿意使用一切必要的极端手段,使他一位仆人谦卑下来,这也是他惯常的做法,即或这样做意味着打发从撒但而来的差役来折磨保罗,许可哥林多教会的纷争来挑战他,或者准许哥林多那些仇敌诽谤他的人格,直接试验他。对于神来说,信的人明白并欣然接受谦卑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事。

 

哥林多后书12:9进一步解释说,谦卑对我们这些认识基督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神对保罗直言相告,教训他说,当他山穷水尽,一无所有的时候,那时候他在侍奉当中才最有可使用的价值。使徒因此意识到,属灵能力与谦卑和破碎有直接的关系。他省察自己的心,容许主使人谦卑的工作进行下去,学习欣然接受逆境——捏造的控告、恶毒的批评和人格的攻击,大量歪曲他的动机。我们若要展示出真实的谦卑态度,就必须常常去行这些同样的事。

 

谦卑之人的印记

 

保罗劝勉腓立比人的时候,把谦卑基督徒一些最真实的印记概括出来:“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3-4

 

谦卑的人第一个基本印记,就是他看自己的罪比别人更为恶劣。保罗本人就是这种态度的最好榜样:“‘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前1:15)当最令我们愁苦,最令我们烦恼,我们最想躲避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罪时,我们便是显明了一种真正的谦卑。

 

谦卑的人第二个印记,就是他或她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2:4)。没有私心的人更为关心别人的生活,包括别人的事业,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别人的蒙福和失望,别人的富足或贫穷。与别人的需要相比,自身的利益、特权、人气、成就或名望都是次要的。

 

当然,主耶稣是无私态度的至高典范,就如腓立比书2:5-8表述的那样: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完全甘心情愿舍弃他的神圣特权,并与父隔绝,忍受难以言表、不可思议的痛苦,好叫我们可以得救。这段令人叹为观止、耳熟能详的经文,突出强调了我们的主和救主替代我们的谦卑程度。他屈尊自己,降低到人的层次——甚至取了奴仆的职分——好叫他以献祭的死亡,来成全神的计划,救赎所有我们这些相信并顺服他的人。

 

谦卑的态度终究还要回到耶稣基督身上,以及他存谦卑的心,为心灵破产、完全不配的罪人所行的事。这就又使我们回到那个问题,我们若要收取他赎罪工作的好处,进入他的国,就必须拥有何种态度。这就是耶稣劝说门徒拥有的那种态度: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马太福音18:1-4

 

正当门徒趾高气扬地在自己内部争论谁在天国里最大的时候,耶稣却使用一个小孩子来说明何为谦卑。小孩子全然倚靠,我们寻求进入神的国,就必须培养这种态度。我们必须以孩子般的信心和顺服才能进去,我们每天都必须以孩子般的谦卑态度,去过基督徒的生活。就如奥古斯都·托普莱迪(Augustus Toplady)在伟大圣诗《万古磐石》第三节的歌词所言:

 

我乃空手就主前,十字架下求哀怜。

 

赤身望主赐衣裳,懦弱靠主变刚强。

 

[1] 《活像基督——登山宝训释义》,Studies in Sermon on the Mou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1], 1:73-74

[2] E. M. Blaiklock, “Water,” Eternity [August 1966], 27.


下一章>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研经工具首页

<返回 电子图书馆

开始使用 研经工具>

研经工具( https://home.yanjinggongju.com/b/web/)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