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彼得后书 1:5-6

 

 

当彼得说“在你们的信心里,又要加上……”时,他没有要求读者加上信心;他是在对本来就有信心的人说话(1节)。他们的属灵生命始于带来生命的信心。“你们的信心”(tē pistei humōn)把信心视为是每个人的信心,但是很清楚它具有客观的内容;它牵涉到他们对第3-4节所刻画的神圣现实的坚持。这种信心是基督徒品格成长的温床。一个生机勃勃的正统信仰,可以产生自愿的正确实践。通过每天实践的道德生活,信心实现了其全部的潜能,结出丰盛的属灵果实。

 

彼得列举了他们道德发展中的七种品质或品格特征,并将每一种新的特征放在前一种“里面”(en),或者表达他们彼此“有关”。每一种品质都是前一种品质所固有的蕴含,而后者因此被新的品质所支持和完善,可以结出更丰盛的果实。“每一种新增的品质都影响到整个人的品质色彩。”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不断从神圣的内在圣灵获取力量的鲜活信仰所赐予的。

 

每一个新品质前都有一个定冠词,而属格“你们的”仅仅出现在信心之前,表示他们已经拥有了信心。定冠词的使用标志着每一种新品质都是特别的:它们不能用来替代其他任何品质。彼得若使用含糊而无意义的泛化,从而模糊了自己的明确目标,只能阻碍他们的道德发展。

 

美德。在你们的信心里,又要加上美德,提出了他们品格成长中所需的第一个特征。请注意,在第3节彼得将美德(tēn aretēn)用在基督身上,然后这里又应用在了成长的信徒身上。作为道成肉身的基督的一种属性,它应该同样彰显在基督的百姓的生命中。但是这个词在这里的精确含义并不明确;所以我们的各种译本里有着非常不同的翻译。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正确实现了某个事物的目的或功能。于是一般而言,我们认为这个词指一个人实现了他受基督的呼召要实现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德”或“高尚道德”。但是鉴于彼得在一系列的品格描写中使用这个词,我们可以假定彼得有意要表达更特殊的含义。它可能表示“道德勇气”或“坚守信心、将信心转化为积极行动的能量”。由信心所激励的勇气,可以让他们为了信心打那美好的仗。

 

知识。在你们的美德里,又要加上知识。与美德或道德勇气相关的,无疑正是“知识”(tēn gnōsin,“那知识”〔the knowledge〕)。这里彼得没有像第2节和第3节那样使用复合名词,而是使用了“知识”的简单形式,表示允许知识所有者扩展的实践性知识,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义务时可以分辨对错。为了保持平衡,坚定而富于进取的信心必须受到实践性智力与道德洞见的管辖。巴尼特观察到:

 

当好人关注道德和宗教价值的时候,他的思维会比放荡的人更清楚、更有辨别力。愿意按照神的心意行事的意志,让一个人知道他听见的教训是否出于神(约7:17;参约15:15)。

 

这种知识随时防备着假教师伪造的“知识”。医治假知识的药方不是更少的知识,而是具有道德洞见的知识。这种知识帮助信徒区分他从前在属灵的无知中生活时所做的事情(彼前1:14)。

 

节制。在你们的知识里,又要加上节制(6节上)。“节制”(tēn engkrateian,“那节制”〔the self-control〕),指的是控制自己欲望和不良癖好的内在能力,它是从真知识结出的果实。尽管这个词常常带有克制性欲的意思,它也可以扩展到生活里所有需要区分善恶的重要事情上。“当美德被知识所引导的时候,可以管理欲望,并让它成为生活的仆人,而非主人,于是可以说节制是信心的补充。”这是对那些宣称知识可以让人得到随意放纵的自由之假教师的另一记重击(2:2,3:3)。彼得把任何宣称宗教知识可以让人从道德义务中解救出来的宗教系统,界定为假宗教。

 

忍耐。在你们的节制里,又要加上忍耐。“忍耐”(tēn hupomonēn,“那忍耐”〔the patience〕),不仅是在失望和烦躁中保持内心的平安,也是通过一贯的节制而发展出的内在的、忍耐的能力。同源动词(由前置词hupo〔在……之下〕和动词meno〔停留、同在、保留〕)刻画了一个人在重负之下保持坚定、临危不惧的景象。这个名词承载着坚定、稳固和忍耐的意思。它具有前瞻的意味,让人有能力专注超越当前压力的东西(参耶稣在来12:2中的例子)。它培养了“抵御撒但的代理从外部世界和内在肉体两个相反方向施加诱惑”的能力。在那些因为基督似乎迟迟未来而怀疑他的再来的人中间,这个品质尤其重要(3:3-4)。

 

敬虔。在你们的忍耐里,又要加上敬虔。基督徒忍耐的动机是“敬虔”(tēn eusebeian,“那敬虔”〔the godliness〕),就是以尊重的态度在一切事情上寻求神的喜悦。敬虔希望我们与神和他人都保持正确的关系。敬虔将神的神圣同在带入到生活的一切经验中。它让信徒不至于在对待敌手的时候变得严酷而傲慢,或者以简单的、斯多亚派的忍耐屈从于诱惑。这个品格将真信徒与不敬虔的假教师分别开来(2:5-22,3:7)。

 

爱弟兄的心。在你们的敬虔里,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7节)。真正的敬虔不允许基督徒的生活成为“郁郁寡欢的、孤独不群的生活”。它也不能原谅信徒对别的信徒采取敌意的态度(约壹4:20-21)。对待神家里别的成员的那种“爱弟兄的心”(tēn philadelphian,“兄弟之爱”或“兄弟情谊”),是新生命的果实(彼前1:22)。这个词表达了神家里那些属灵的亲属之间温暖的、兄弟般的情谊。它不仅是对其他信徒给予暂时的喜爱之情,而是通过公开的行动友爱地对待他们而彰显出来(加6:10)。早期教会里归信的基督徒之间尽管存在地位的不同和背景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友爱的关系让他们周围的异教徒深感惊奇。然而这种对待别的基督徒的兄弟之情必须得到栽培,因为它牵涉到愿意分担彼此的重担、彼此原谅对方的缺点和过失等困难的义务。新约书信里可以找到的劝勉通常都会承认,我们有义务努力地培植这样一种良善而殷勤的关系(罗12:10;帖前4:9;来13:1;彼前1:22)。

 

爱众人的心。在你们爱弟兄的心里,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爱”(tēn agapēn)作为基督徒最大的美德(林前13:13),构成了彼得所刻画的品格发展中自然的顶峰。这种爱并不限制在其他的信徒中间,而是面向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前一个词(“爱弟兄的心”)暗含着个人的热情和友爱;而这个词指的是从理性和善良的意愿中涌现出的爱,它有目的地寻求被爱之人的益处。它并不是来自于对目标的欲望,而是施与者因为爱着对方,而愿意对方得到最大的益处。这个词在新约中被用在神的救赎之爱上。信徒心里这样的爱,是他对自身就是爱的神之信心所结出的果实(约壹4:8、16)。它并不宽恕或掩饰被爱之人的罪,而是愿意通过自我牺牲的行为来促成对方最大的益处。

 

彼得对成长中的基督徒品格的刻画,将信心当作基础,而将爱视为品格成长的顶峰。他列举这些品格的顺序是修辞性的;实际上,所有的都是成熟基督徒的内在品格。在每一位信徒身上,这些品格并不会具有同样的成熟程度,但是它们不可分割,也不能因为重视其中一种品格而不顾其余的。按照斯蒂芬·潘恩(Stephen W. Paine)的说法:

 

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它们在这里按照从比较基础的到更高级的顺序排列,但是它们都是圣灵在信徒生命中动工的不同方面,是内住的基督之荣耀的各个侧面,是他的品格在基督徒品格中的显现。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解经注释系列——彼得后书》

D. 埃德蒙·希伯特(D. Edmond hiebert)著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