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5:7-9

 

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我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并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如经上所记: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

 

      歌颂你的名。”

 

在第218讲中,我们讨论到耶稣不求自己的喜悦,他先求父的喜悦,然后求他所服侍的人喜悦。保罗说我们也当在这方面,以及其他事上,效法基督的榜样。“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罗15:2)。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这段经文中,耶稣所立的榜样是他接纳人,而不计较他们是谁,曾做了什么:“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我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并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如经上所记:‘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罗15:7-9)。

 

这个命令显然是紧接着前一节有关合一的呼召而来的,因为维持基督徒合一的方式,就是接纳那些耶稣也为他们舍命的人。

 

多重分裂的世界

 

耶稣基督死而复活之后,基督教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这时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有些分裂涉及民族主义——希腊人恨罗马人,因为罗马人征服了他们,并且控制着地中海。罗马人则轻视一切被他们征服的人,就是当时世界上那些“次等”人。有些分裂涉及种族,例如罗马人和希腊人之间的嫌隙,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嫌隙。大多数仇恨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到了今天越演越烈,使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局势日形紧张。有的分裂发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通常是一城摧毁另一城的时候,例如罗马毁灭了迦太基、斯巴达和雅典。有些分裂则涉及到宗教。

 

在这一切分裂中,以界于犹太人的宗教(主要依据严谨的旧约一神论),和外邦人的宗教(异教的多神论)之间的分裂,最为尖锐、顽梗。犹太人看不起外邦人,称他们是异教徒,正如希腊人把所有不会说希腊语的人都当作野蛮人一样。

 

我们很难想象基督在世上时这种裂痕到底有多深,虽然我们可以从观察现今世代的仇恨,略窥其一二。这些裂痕虽然实际,却无法分裂基督徒。基督徒可以超越它们,所以教会从一开始,就囊括了犹太人、外邦人、为奴隶、自主的、希腊人、罗马人、黑人、白人、富人、穷人等等。大力支持保罗宣教之旅的安提阿教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他们的几个领袖,如巴拿巴是来自塞浦路斯的犹太人,西面是一个黑人,路求可能是来自古利奈的罗马人,还有与分封王希律一同长大的马念,以及从大数来的犹太人教师扫罗(参 13:1)。这是多么奇妙的组合!这种教会给人多么深刻的印象啊!

 

这些背景迥异的人如何能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功用?原因是,他们认识神的儿子耶稣,知道耶稣已经无条件地接纳了他们这些罪人,所有他们也必须接纳所有耶稣为其舍命的人。

 

接纳”一词(也有“欢迎、接受”之意)是关键所在,它可以追溯到罗马书14:1,就是本大段开头的部分。保罗个人并不认识罗马的基督徒,但他知道人的本性,即使基督徒也不例外。他吩咐那些自认信心坚固的人不可轻视软弱的人,而软弱者也不可故意规避坚固的人。所以保罗写道:“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事实上,他在第15章提出同样的论点,他在前面为我们加上解释和原因:“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14:3)。

 

他在罗马书14:3指出,父已经接纳了其他基督徒。罗马书15:7提醒我们,耶稣也接纳了他们。所以我们要问:既然神都接纳了他们,我们是谁?竟敢坚持自己狭窄的偏见,恶意拒绝其他基督徒!

 

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在基督的羊圈里

 

从保罗的观点看,所有分裂中最大的莫过于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裂痕。前者是神特别的选民,后者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2:12)。那正是他在罗马书15:8特别指出的:“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并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他的意思是,耶稣服侍犹太人,以应验神对他们的应许,就是他要为他们的罪而死,做他们的救主,好叫他不仅做他们的救主,也做外邦人的救主。

 

1. 基督成了犹太人的奴仆。如果保罗只是说,“耶稣”成了犹太人的仆人,这话本身并无什么惊人之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选择做自己同胞的仆人。但保罗用的是“基督”,而不是“耶稣”,基督的意思就是弥赛亚。犹太人指望弥赛亚来做王,他要坐在大卫的宝座上,将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王是受别人服侍的,他不是仆人,别人却要满足他的要求。但耶稣不是那种弥赛亚。他告诉门徒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他这样说到他的国度:“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可9:35)。

 

2. 确认神给先祖的应许。耶稣服侍犹太人,但他是用神的方式,而不是照他们的方式。百姓想要的是一个英雄。事实上,他们在好几个场合已经预备好要推他出来做王,但他并未满足他们物质方面的期待——例如白白供给他们食物——他们就很快转身离他而去。神的心意是要他做他们的救主,这也是神给先祖的应许之含义。这些人被告知,有一位救赎主要来,他们只要仰望他,信靠他将为他们成就的事,就能得救。保罗向加拉太人解释:“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加3:14)。

 

3. 好叫外邦人能因他的怜悯而荣耀神。基督应验了神给犹太人先祖的应许,目的不仅是要祝福犹太人,而且也是为了外邦人的救恩,好叫他们能与犹太人一起因神的怜悯而荣耀神。罗马书第9章至11章所有的论证,都可以归纳在这一节里。保罗在整个论证的结尾这样说:“你们从前不顺服神,如今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倒蒙了怜恤。这样,他们也是不顺服,叫他们因着施给你们的怜恤,现在也就蒙怜恤。因为神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罗11:30-32)。

 

这是耶稣接纳别人的第一个重要榜样:他不但为犹太人死,也为外邦人死。保罗告诉那些犹太人(他们可能多少有些轻视罗马教会中外邦人的倾向),既然神接纳外邦人,他们就没有理由拒绝外邦人。

 

罪人的朋友

 

耶稣对别人的接纳,不仅限于犹太人和外邦人;他的接纳不但令人惊讶,而且包罗甚广。他接纳以下几种人。

 

1. 罪人。“耶稣,罪人的朋友”是我们经常唱的一首诗歌。一点不错,他确实是罪人的朋友。他有一个门徒名叫利未(马太),那人是一个税吏。利未成了耶稣的门徒之后,就邀请他的朋友来见耶稣。犹太人领袖很瞧不起耶稣的这群朋友,称他们为“罪人”。他们甚至质问耶稣:“你们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路5:30)。

 

耶稣回答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31节)。

 

福音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就是耶稣如何对待那个正犯奸淫时被抓到的妇女,记载在约翰福音第8章。犹太人的领袖想要利用她做陷阱,以陷害耶稣。他们将这个又颤惊、又羞愧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询问他:“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路8:4-5节)。当然,这是一个陷阱。为了提供证人以符合犹太法律的严格要求,他们一定预先在房间里或门口埋伏了间谍。那实在是一种恶毒、卑鄙的行动,却设计得很精密。因为耶稣若回答说:“饶恕她吧!”他们就可以控告耶稣违犯神的律法。任何真正从神来的使者都不会这样做。另一方面,如果耶稣说:“用石头打死她!”他们就会指责他太冷酷无情,甚至说他假冒为善。因为他曾说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他们会反驳说:“瞧瞧!如果你真的来到耶稣那里,他会如何对待你?他会吩咐人拿石头打死你。这是哪一门子的救主?”

 

我们知道耶稣如何回应。首先,他使那些控告那妇女的人看到自己的罪,他们的罪也一定不在少数。结果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悄悄开溜了。最后,等所有控诉者都离开了,耶稣就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8:11)。耶稣并未宽容她的行为。事实上,耶稣告诉她要改变她从前的生活方式。耶稣非但没有拒绝她,反而接纳了她,正如他接纳许许多多他将为其舍命的罪人一样。

 

2. 被弃绝的人。税吏在社会上是遭人厌弃的,耶稣拣选一个税吏马太做他的门徒,显示他接纳被社会弃绝的人。还有一种人比税吏更被社会厌弃,就是麻风病人。他们被禁止与其他人接触,被勒令待在城门外面,以免将此恶疾传染给别人。但耶稣接纳他们,他医治他们的时候还触摸他们,对他们说话,这些都足以证明他对他们的接纳。路加福音第5章记载,有一个可怜的大麻风病人来求耶稣:“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路5:12)。

 

圣经告诉我们:“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12-13节)。耶稣伸手摸这样一个被恶疾缠身的人,这展现了他无尽的恩典。耶稣确实这样做了,他这样做的时候,麻风病人和其他被社会弃绝的人就得以完全了。

 

3. 不洁的人。马可福音第5章记载一个“不洁”的妇人前去触摸耶稣,她患血漏已经有十二年之久。根据犹太人的仪文,人身体所排出的任何一种液体,包括血液,都会玷污人,所以不可摸触这种人,即使只是触到那人的衣服,或坐在他先前坐过的地方,都会被视为不洁。法律禁止任何不洁的人去圣殿,或参加一般人例行的活动。那个患血漏的妇人一定深受孤立和寂寞之苦。但她听说耶稣来了,就远远跟随他,并且大胆伸手摸耶稣的衣裳,心想:“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28节)。

 

那妇人果然得了痊愈。她的血漏立刻止住了。但耶稣忽然停下来,从众人中转过身问道:“谁摸我的衣裳?”当时她一定吓坏了。她战战兢兢地从人群里站出来,以为耶稣一定会责怪她触摸耶稣,因为她可能将疾病传染给这位伟大的教师。但耶稣并未责备她,反而称赞她的信心,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34节)。

 

再下去几节告诉我们,耶稣到一个管会堂的人家里,医治了他那已死的女儿,使她从死里复活。死人也同样被视为不洁,任何人若接触了尸体,他整个星期都会被算为不洁。但耶稣毫不迟疑地触摸那个死人,正如他毫不犹豫地触摸大麻风患者一样。他接纳最不洁的人,并且医治了他们。

 

如果耶稣只是一个凡人,这种行为就够惊人了。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这种接纳时,会心生佩服。而他贵为神的儿子,却肯接纳罪人、被社会弃绝的人和不洁之人,这就更奇妙了。

 

基督对我们的接纳

 

但我要告诉你一件比耶稣当日接纳罪人、遭弃绝之人和不洁的人更奇妙的事,那就是他接纳了你和我。确实,我们可能不是耶稣那个时代的义人所谓的“罪人”——就是公开违背法利赛人严格的道德律。我们可能也不像大麻风患者,或被犹太人列为不洁的人那样被社会弃绝。但我们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是罪人。我们因任意妄为、悖逆神、将神的怜悯践踏在脚下而被弃绝。根据“不洁”一词真正的意义,我们因道德的腐败而从头到脚都是污秽不洁的;甚至在我们所谓的“义”中,我们也是不洁的,因为在神的眼中:“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赛64:6)。

 

你能想象当你陷在罪中,远离基督的时候,在圣洁的神眼中是什么样子吗?这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没有人能像神看我们那样看清自己。相反的,我们自视颇高,对自己的罪轻描淡写,认为那不过是一些错误或缺点,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但神告诉我们他如何看待人。记得罗马书3:10-18说,

 

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没有明白的,

 

 没有寻求神的;

 

都是偏离正路,

 

 一同变为无用。

 

没有行善的,

 

 连一个也没有。

 

他们的喉咙是敝开的坟墓,

 

 他们用舌头弄诡诈,

 

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

 

 满口是咒骂苦毒;

 

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

 

 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

 

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

 

 他们眼中不怕神。

 

我们若离了基督,这就是我们在神眼中的光景——悖逆神,胁迫人。尽管如此,神的儿子主耶稣基督却接纳了你,替你死在十字架上,好把你带回到他公义的国度里。同时父神也接纳了你。

 

既然如此,你怎能拒别人于千里之外呢?你必须接纳他们,正如基督接纳你一样。你不仅应当爱基督徒,也必须为了基督的缘故,为了荣耀他,而去爱那些尚未信主的人,去寻找他们,将他们带到基督面前。

 

使荣耀归与神

 

我们结束时,不妨再思考一次罗马书15:9:“并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这和前面第56两节的最后一句是平行的,将两段连接在一起:“一心一口荣耀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6节)。我们这些属神的人应该在灵里联合,好叫神得荣耀;我们应当彼此接纳,正如耶稣接纳我们一样,好使荣耀归与神。借着彼此接纳,我们的合一得以表达出来,并且付诸实行。

 

若从圣经角度观察历史,就能看见神如何在这事上得荣耀。早在神创造天地和人类之前,神就与他圣洁的天使住在荣耀中了,当时是一片和谐。宇宙中只有一个旨意,就是神的旨意,它在各处通行无阻,广受尊重。有一天路西法(Lucifer,又称撒但)突发奇想:或许他能做得比神还好——他的方式或许较神的更胜一筹。一旦这个念头开始萌芽,原初宇宙中的和谐就遭到了破坏,纷争乘虚而入。路西法成了魔鬼,因为希腊文的“魔鬼”diabolos,意思是骚扰者——指一个人总是挑拨离间,激起争端,带来挫折、愤怒、罪恶和混乱。

 

神大可以一举歼灭撒但,赶逐魔鬼。但他若这样做,只不过表明他的能力比撒但强大,而无法显示他的方式是最好的,也无法证明他能在混乱中恢复和谐。所以神没有毁灭撒但,他让撒但继续骚扰下去。神容许魔鬼逞恶,恣意破坏神的创造,甚至让他进入神创造的美丽新世界,引诱我们的先祖亚当和夏娃背叛神。但魔鬼唯一明显的本事,就是增加世界的混乱,而不是使宇宙日趋和谐,或使人互相接纳,彼此相爱。他只能在神的许可下将伊甸乐园转变成地狱,但他无法将地狱转变成乐园。

 

然而神尚未歇手。撒但不知道神已经计划从魔鬼所败坏的堕落人类中,拯救出一批神所拣选的人。神差遣耶稣基督为他们死,将他们从罪恶中救出来,又差遣圣灵,赐给他们新的性情。于是这些软弱、堕落的人类就成了神彰显他能力的舞台。神将属自己的人聚在一起,由于他们已被神接纳,所以他们能够彼此接纳。于是他们就归荣耀与神,神也因此击败了撒但。

 

加尔文说:“既然基督已经在我们需要怜悯的时候,接纳我们进入他的恩典中,使神的荣耀为人所知晓,所以我们也应该建立、持守这种在基督里的合一,好将荣耀归给神。”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