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3:8-10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我讲完了上一个讲章之后,有好几个人来告诉我他们脱离债务的经历。其中最感人的部分是,在他们终于付清最后一笔债的一刻,那种如释重负、重获自由的感觉。有一个人说,那种经历仅仅次于当初他相信耶稣基督,脱离罪的捆绑时之感觉。

 

我从未在经济上负债,但我可以体会从债务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觉。然而有一种债是我们永远无法脱离的,那就是爱之债。

 

此处经文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8-13)。

 

一项永远的义务

 

简而言之,这是指我们永远无法声称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大功告成。莱昂·莫里斯说:“我们绝对不能说,‘我已经照所当爱的爱过了。’因为爱是一项永远的义务,是一种无法还清的债。”这并不是保罗第一次讲到基督徒有义务去爱人。他在第12章写到基督徒的爱(9-13节)时,曾指出爱是什么,以及爱如何发挥功用。

 

1. 爱是什么。爱必须是真诚的,有区别的:(1)“爱人不可虚假”;(2)“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罗12:9)。

 

翻译成“不可虚假”的希腊文是anupokritos,其后半部就是英文的“假冒为善”(hypocrisy)之来源。anupokritos的意思是不戴面具,因为希腊剧场的演员通常都戴着面具,以标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之特性。保罗说爱人不可假冒为善,他是指爱人不可像扮演一个角色那样,我们必须放下面具,真诚地爱。

 

罗马书12:9教导我们的第二件事是,爱也需要智慧,必须有份辨的能力。真正的爱不是一视同仁。相反的,它厌恶恶,亲近善。我们若真有爱,就必恨恶以任何一种暴力方式对待别人。我们爱那些追求和平的人,甚至也爱那些以暴力相向的人,因为我们盼望他们有回转的一天。我们恨恶谎言;虽然我们喜爱真理,但我们也爱那说谎的人,因为他们也需要救主。

 

2. 爱如何发挥功用。保罗在第9节之后接着的几节经文中,说到爱的本质,他特别提出爱的九个集体功用。我们在第194讲中已经讨论过,这几节的希腊文一共包含九个名词,每一个前面都有用来强调语气的短语。我们可以把罗马书12:10-13直译如下:“论到弟兄之爱,要彼此亲热;论到恭敬人,要彼此推让;论到殷勤,不可懒惰;论到服侍,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论到指望,要喜乐;论到患难,要忍耐;论到祷告,要恒切;论到圣徒的缺乏,要帮补;论到待客,要慷慨地款待。”

 

保罗在第12章描述爱的本质和功用时,他特别想到信徒的彼此相爱(虽然他在那一章结尾的部分扩大了他的观点),他强调亲近善是与厌恶恶对立的。第13章则包含了一些新的要素:(1)他是指所有的人,而不仅是基督徒。(2)至于爱的本质,他教导我们爱完全了律法。

 

爱所有的人

 

保罗的作品中,“彼此”一词,例如“惟有彼此相爱”这句话,通常是指基督徒。但此处显然是指所有的人,因为保罗紧接着就开始讨论道德律,那是针对每一个人设立的;同时因为他加上了“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立刻扩大了“彼此相爱”的范围。这里的“人”赋予了前面那个短句充分的意义。

 

这与耶稣有关爱的教训不谋而合。有一次一位律法师问耶稣,如何才能得永生。耶稣一如往常,在回答中提到了道德律。他教导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10:27)。

 

那位专家问道:“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来回答他: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10:30-35

 

耶稣做结论说,邻舍就是撒玛利亚人,虽然他与被抢的那人分属不同种族,由于他采取行动去帮助那个可怜的受害者,所以他就是那人的邻舍。耶稣教导说,任何人要跟随他做门徒,就必须向每一个人显出这样的爱心来。

 

爱完全了律法

 

耶稣引用利未记的话“爱人如己”(利19:18),来引进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耶稣在另一处称“爱人如己”是第二大的诫命(太22:39),而将“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37节)列为最大的诫命。饶富意义的是,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引用了同一节经文,来强调同一点:“爱人如己”(9节)。

 

我认为保罗当时一定想到了耶稣的话,因为耶稣如此结束他有关头两个最大诫命的教训:“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40)。保罗此处也用同样的方式作结束(10节)。确实,耶稣同时提到第一部分的律法(爱神),和第二部分的律法(爱人),而保罗只提到我们对其他人的爱,但这是基于上下文的要求,因为他是讲到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当如何对待别人。

 

保罗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而列出了十诫中的四诫。

 

1.“不可奸淫。”爱不会犯奸淫罪,因为这是一种同时冒犯神和人的罪。爱不会伤害别人。我们想到约瑟被他主人波提乏的妻子引诱时,他这样告诉她:“看哪,一切家务,我主人都不知道,他把所有的都交在我手里。在这家里没有比我大的,并且他没有留下一样不交给我,只留下了你,因为你是他的妻子。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创39:8-9)。约瑟的例子让我们看见,爱完全了“不可奸淫”的律法。

 

2.“不可杀人。”如果爱不会伤害别人,它当然也不会谋杀另一个人,甚至不会用言语攻击人(见太5:21-22)。相反的,爱不但不拆毁,它还会用言语鼓励和建立人。保罗告诉哥林多人:“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对待“软弱”的弟兄更当如此。

 

3.“不可偷盗。”“偷盗”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若偷懒怠工,就是偷窃我们的老板。我们若浪费公帑,就是偷盗公家财物。在生意上若不合理地哄抬售价,或投机取利,都是偷盗。我们若把次级的商品当作高级品出售,也是偷盗。我们在管理别人的金钱时有亏职守,或借钱不还,就是偷盗。

 

我们若爱别人,就不会做出上述这些事。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免得依赖别人的供养(帖前4:11),并且应该帮助有需要的人(弗4:28)。

 

4.“不可贪婪。”十诫最后一条触及了我们现今这个以物质主义和消费导向的文化之中心,这文化教导我们对每一样东西心生觊觎。这是导致今天有那么多人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

 

贪婪最大的问题不是它所带来的后果,虽然这本身已经够糟糕了。它最大的弊端是使我们对别人的需要漠不关心。贪婪不但使我们对他们本身、他们的需要毫无兴趣,并且还使我们对别人产生嫉妒,结果我们只看到别人所有的——而且想要占有它。贪婪摧毁了亚干,他看到耶利哥城的财宝,就暗地里收藏起来,违反了神清楚的命令。对物质的贪婪和攫取,剥夺了近代许多基督徒被神重用的机会。

 

我们若爱人,就会盼望他们得好处,而不是让他们的好处成为我们觊觎的对象。在这方面,爱同样完全了律法。

 

爱的行动

 

任何人若仔细读保罗这里举出的道德律,都会对他使用的模式感到惊讶,因为它们都是消极的禁令:“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除非我们停止伤害别人,我们很难开始向人行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知道真正的爱也是积极的。它是为别人“做”的。这是保罗提到的第一件事,因为他说:“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8节)。

 

让我们从积极面来看“要常以为亏欠”这句话。“以为亏欠”究竟是什么意思?此处有几个较极端但非常重要的例子,却经常被人忽略。

 

1. 倾听别人说话。我们所生活的世代,已经少有人真正肯倾听别人说话。我们当然会彼此交谈、对话。媒体总是对我们喋喋不休。但我们不去倾听,结果我们的世代成了一个寂寞的世代,社区生活逐渐消失,成千上万的人活在一个具有隔音设备的茧里。

 

很多年前有一部电影名叫《电视台风云》(Network,对我们现代这种没有人情味、完全被电视控制的文化所提出的批判,可说是一针见血。两位主角之一是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他扮演一个年纪较大的人,另外是费·唐娜薇(Fay Dunaway),她饰演一个年轻人,是典型电视时代的产物。两人有了一段情,但在私人的层面上,两人几乎没有什么交集点。男主角还记得真正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所以对这段感情并不满意。但女主角却不知道他究竟想要什么。

 

你要我做什么?”有一次她问道。

 

我要你爱我。”他回答说。

 

这种欲望是她无法了解的。所以她诚恳地回答:“我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然后两人站在那里,注视着对方,一言不发,观众开始明白他们的关系原来如此薄弱。他们无法沟通。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两人连结在一起。这时电话铃响了,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那个女人是否会对电话铃声充耳不闻,而专心听那个男人的话?有一会儿功夫,她似乎尝试这么做,但她面对着他站着,男人的眼光却移转开来,投射在电话上;机会永远消失了。要真正爱一个人,我们必须倾听。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倾听,就必须去学。我们一定得花时间聆听别人说话。

 

2. 与人分享。我们需要做的第二件事是把自己向别人敞开。问题在分享自己时可能会使我们受伤害,特别是我们企图与一个自己深切关怀的人分享时。我们害怕受伤。

 

难怪世界上的人不愿意与人分享。他们通常在圆滑的关系表层之下,埋藏着彼此的憎恨,很多时候这种仇恨甚至连表层都遮藏不住。但这不是基督徒的样式。我们不必害怕受伤害,因为我们在神面前已经赤露敞开了,我们已经在他面前露出了罪人的本相。神对我们的一切了如指掌。他知道一切罪,知道我们作为人所犯的一切过错,和一切失败。但奇妙的是,神仍然爱我们,仍然在我们里面动工,好使我们焕然一新。神接受我们的本相,他正在塑造我们,好成为耶稣基督的样式。神既然已接受了我们,我们就不必害怕被别人拒绝。

 

分享是倾听的反面。别人向我们分享他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注意倾听,然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这是唯一能显露我们真正的爱,以及建立真正关系的方式。

 

3. 彼此饶恕。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所以我们都会彼此得罪。因此倾听与分享也牵涉到饶恕。分享是表达我们的伤痛,倾听是听我们如何伤害了其他的人。

 

薛华在他一篇以“基督徒的标记”(The Mark of the Christian)为题的文章中,对基督徒的爱有精辟入里的研究。他说,我们若伤害了别人,就必须说:“对不起!”但爱还不止如此。爱也是给予和接受饶恕。他提到主祷文,耶稣在那里教导我们祷告:“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路11:4)。这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等到别人道歉,才肯饶恕他们;饶恕是我们必须做的。薛华说:

 

神要求我们有一个饶恕的灵,不论对方是否跨出第一步。我们或许仍然认为是他的错,但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同时,我们必须饶恕他……

 

这种饶恕的灵要求我们对别人采取爱的态度。虽然饶恕是一种态度,但真正的饶恕还是可以用眼观察到的。相信我!你可以看一个人的脸,就知道他有没有真正饶恕。世界正在注视着我们,看我们是否拥有这种跨越团体、超越党派的爱。他们是否看到我们说对不起?是否观察到一颗饶恕的心?……我们的爱或许不完全,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爱好让世界一目了然。

 

让我们记住耶稣所说的:“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这等于说,作为真基督徒,你必须饶恕别人,你的天父才会饶恕你。

 

4. 彼此服侍。彼此相爱第四个实际的表达方法乃是服侍。这不会自然临到我们,所以圣经才不断提醒和说明服侍的重要。

 

这也是耶稣留给门徒的最后一个功课。耶稣在那个楼上房间设立主的晚餐时,曾经站起来,用手巾束腰,然后一一洗门徒的脚。彼得大感不解,他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约13:8)。

 

耶稣回答说,彼得若要做主的门徒,就必须接受主的服侍。彼得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依从了。但他们中间还是没有一个人明白耶稣这样做的意义和原因(约13:2-11)。

 

于是耶稣解释给他们听:“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13:13-17)。

 

耶稣给了我们一个做仆人的榜样,教导我们去服侍别人。他有一次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6-28)。

 

世界的需要

 

不久以前有一首颇流行的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世界如今所需要的就是爱,甜蜜的爱。”世界确实需要爱,这首歌说得一点没错。但它也有不正确之处,因为它歌颂的爱只是我们这个空虚、商业化的世代所标榜的甜蜜、感性的爱,这是不够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是神那真诚、无私、牺牲、服侍的爱,这爱可以在那些认识神,并忠心服侍神的人身上显露出来。

 

如果你认识耶稣,就不会跟随世界自私的方式,你当像神那样去爱。你会遵守这原则:“爱就完全了律法。”你也会竭尽己力去倾听、分享、饶恕,并且服侍别人。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