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1:16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如果我今天问任何人:“当有人要求你列出神的特质和属性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敢说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回答:“神的爱。”但旧约的圣徒可不这样想。他们会说:“圣洁。”奇怪的是,现今很多人可能从未有过这个观念。

 

旧约人物不仅一想到神就想到圣洁,他们甚至提到任何与神有关的东西或人时,也会想到圣洁,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圣洁的人或物才能与神接触。圣洁主控着他们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从“圣洁”一词的各种不同用法而得知。史普罗(R. C. Sproul)在他的研究作品《神的圣洁》中,列出了一部分与圣洁有关的东西:圣地、圣安息日、圣会议、圣国、圣膏油、圣亚麻衣、圣佳节、圣屋、圣原野、圣十一奉献、圣水、圣香炉、圣方舟、圣饼、圣城、圣种子、圣话语、圣约、圣洁之人、圣所、至圣所。

 

在这一切之上,神是三重圣洁的神:“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赛6:3)。

 

圣面团与圣树枝

 

我们来到罗马书11:16的时候必须记住这一点,因为保罗是在旧约的架构下,以轻松的语气说:“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这听在我们耳中可真奇怪。

 

圣洁的面团?圣洁的树枝?我们可以领会神为何被想成是圣洁的,虽然我们对他的圣洁不一定了解得很透彻。但说到面团或树枝这一类的东西是“圣洁的”,就未免太滑稽了。保罗似乎在开我们的玩笑。

 

当然,他不是闹着玩的。他是用旧约对圣洁的体认来强调罗马书第11章的论点之重要,他那里的论点是:神并未弃绝以色列人,虽然大多数以色列人暂时被搁置在一旁,好叫他们的拒绝最终带来外邦人的救恩。即使在以色列拒绝基督的时期,他们仍未遭到全然的弃绝,仍然有一些剩下的余数得救了。最终以色列也不会遭弃绝,因为到末了,大部分以色列人都将相信这位为了他们的罪而舍命的耶稣基督。

 

我们必须仔细探讨这两个比喻,然后将其运用在神对待以色列和对待我们的方式上。

 

1. 面团。新国际译本对第16节的翻译恐怕比保罗的原文还清楚一点。保罗并未使用“新面”一词。他实际上是说:“初熟的果子若是圣洁,全团就圣洁了。”重点在“初熟的果子”上,我们从旧约查看这个观念,发现它可以指好几种不同的东西。例如出埃及记23:19,它是指初熟的土产,不论那土产是什么(参 26:1-11)。出埃及记34:22里,它是指初熟的麦子,神吩咐百姓在七七节那天献上“初熟”的“庄稼”(参 28:26-31),又要在年底守收藏节。利未记2:!2-14称初熟的果子为初熟的供物。利未记第23章解释了献供物的方式。民数记15:2-21描述他们所献的“饼”是由初熟的麦子磨面作的。民数记18:12里的“初熟果子”是指橄榄油、新酒和谷物。

 

保罗并未特别说明他心目中所谓“初熟的果子”是指什么。但他后面的句子既然用到“全团”一词,新国际译本的翻译据此假定保罗是想到民数记第15章,所以将其意译为“所献作为初熟果子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也是很恰当的。

 

但我们还是不明白这里的含义。我们不禁想:“初熟的果子是什么?‘全团’又代表什么?”

 

当然,要了解这个比喻,最好的方法是参考上下文。但即使这样做,我们还是会得出两个可能的结果。有些作者将“初熟的果子”当作最早一批得救的犹太人,他们预表将来会有更多的犹太人——“全团”所代表的那些人——得救。这可以替保罗在第26节下的结论埋下伏笔:“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问题是,这种观点无法与保罗下一个树根与树枝的比喻配合。在那一个比喻里,树根代表列祖。保罗自己在第28节提出这样的解释:“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

 

这节平行的经文显示,第一个例证中的“初熟的果子”,和第二个例证里的“树根”,都是代表亚伯拉罕。这是我前面提到的两个可能性中的第二个。大多数解经家都持这种观点,查尔斯·贺智即是代表之一。他提出四个理由:(1)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保留这个比喻的适当性。(2)这种解释最切合保罗的设计。(3)这是保罗自己在第28节所提出的解释。(4)只有这个解释可以继续延伸到下面的经文中。

 

2. 树根与树枝。第二个比喻在旧约里较少见,但也比较容易解释,因为保罗自己稍后做了一番解说。这也是我们接下去要讨论那段经文(17-24节)的内容。在这个比喻里,树根代表以色列的先祖(或许仅仅指亚伯拉罕),原来树枝繁茂的橄榄树代表以色列国,野橄榄代表外邦人。保罗的推论是,原来代表个别和集体犹太人的树枝被折了下来,以接上代表个别或全体外邦人的野树枝。这例证的主旨是,有一天神还要把原来的树枝接回到橄榄树上。

 

当然,这将我们带到了第16节根本的意义上。因为保罗说先祖被神“分别出来”,这为他们的后裔带来了无可避免的后果。简单说就是: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因为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即使他们在悖逆、未更新的状况中,这事实仍然存在。这表示神仍然未放弃以色列。

 

圣洁的国度

 

此处我们想到了“圣洁”一词。它是圣经中最难界定的词之一。原因有几个。第一,它是神主要的属性之一,而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神。其次,这个词也可以用在人或物件上,例如“你们要成为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11:44-45;参 19:220:7;彼前1:16)。稍早我们也列出了一些圣洁的物品。

 

圣洁”一词可以用在三方面——(1)神,(2)人类,(3)物件——这事实本身显示,“圣洁”必然与“分别出来”有关。你若记住这一点,就能明白这词所具有的多样性含义。

 

1. 圣洁的神。我们说到神是圣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想到,这是指神从未犯过罪。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这样说没错,但这并不是圣洁真正的含义。圣洁将神与我们“分别出来”。也就是说,他跟我们不一样。他在我们之上,远远超过我们,我们甚至无法揣摩他是什么样子,除非他纡尊降贵,将自己启示给我们。历来神学家一直费尽心思想找出词汇来描述这里面的意义。德文称神是“另一个完整”。英国神学家说神是超凡卓越的。德国作家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借用拉丁文,说神是myterium tremendum,意思是“令人敬畏的奥秘”。

 

让我换一种方式说。我们说到神的属性时,很容易把圣洁和其他属性(例如至高无上、全能、永恒、恩典、怜悯、慈爱等)相提并论。但严格说来,圣洁并不属于这一类,因为“圣洁”描述了神的一切,神的其他属性都必须建立在圣洁上。换句话说,神不仅是至高的,他是圣洁的至高者。神不仅是慈爱的,他是圣洁的慈爱……以此类推。

 

圣洁将神和我们截然划分开来,使我们对他心存敬畏,因为我们既是有限的,又是有罪的。

 

2. 圣洁的物件。物件怎么可能圣洁呢?如果圣洁只是指神的所是,那么初看之下,物品几乎是不可能圣洁的。但我们若记得圣洁是描述“分别开来”的景况,就能豁然贯通了。一件物品如果被分别出来,用来服侍神,而不是做一般的用途,那么它就是圣洁的。因此安息日对神而言是圣洁的,因为这一天是分别出来给神的。我们若用这一天来做世俗的事,就污蔑了它。同样,当水、饼和殿被用在神的事工上时,就成了圣水、圣饼、圣殿。它们成为圣洁,是因为它们的用途。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圣洁就是“奉献”,凡“献给神”的东西,甚至“奉为神圣”的物品,都是圣洁的。

 

3. 圣洁的百姓。这一切将我们带到本讲的主要论点上。因为此处我们是讨论一个圣洁的民,其基本的意思是为神而“分别出来”的百姓。这正是神最初拣选以色列人的用意。神拣选亚伯拉罕的时候,就将犹太人分别出来了。由于亚伯拉罕被分别出来,所以他的后裔也被分别出来,直到今天还是一样。当然,这不是说亚伯拉罕的所有后裔都得救了。保罗已经说明过这一点。但这确实表示,犹太人是为了神的缘故而被分别出来。换句话说,神尚未结束他对以色列的计划。

 

哈尔登看见了这一点,他对此也有很精辟的见解。他提供几处旧约经文来证明这个原则。

 

7:6摩西在这一章指示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时当做的事。他们必须摧毁迦南地一切拒绝与他们同化的人和文化。为什么?“因为你归耶和华你神为圣洁的民;耶和华你神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特作自己的子民。”

 

10:15(参 4:3714:226:1932:8-9)。摩西提醒以色列人,他们如何悖逆神,但他说:“耶和华但喜悦你的列祖,爱他们,从万民中拣选他们的后裔,就是你们,像今日一样。”

 

2:24当时百姓在埃及为奴,他们在沉重的轭下发出呼喊。“神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

 

4:31这一章预见百姓有一天会犯奸淫罪,弃绝那位爱他们、救他们出埃及、领他们进入应许地的神。虽然他们罪大恶极,但只要他们在苦难中向神呼求,神必应允他们,并拯救他们。“耶和华你神原是有怜悯的神,他总不撇下你、不灭绝你,也不忘记他起誓与你列祖所立的约。”

 

43:21“这百姓是我为自己所造的,好述说我的美德。”

 

撒上12:22以色列向神求一个王,神答应他们之后,撒母耳斥责他们的罪。但他又补充说:“耶和华既喜悦选你们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弃你们。”

 

这一类经文多得不胜枚举,显示因着列祖的缘故,以色列百姓与神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使他们犯罪的时候,神也没有弃绝他们。他们因自己的罪受苦吗?当然!所有犹太人都得救了吗?当然没有。但仍然有一些犹太人得救。历代以来神对他百姓的计划从未更改,最终将带来整个国家的得救。哈尔登下了很正确的结论:“正如所献的新面若圣洁,全团就圣洁;树根的品质如何,树枝也一样,因此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些蒙拣选之先祖的后裔,也将因神的圣约而被分别出来,以侍奉神,荣耀他。”

 

“在那日”圣洁

 

我说过好几次,不论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如何,他们在神眼中仍然是圣洁的,甚至在以色列悖逆神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他们是神特殊的选民;即使在那样的光景中,他们仍能应验神的旨意。其中一个旨意是因他们的不信,如今外邦人得到了救恩,这一点我们前面也讨论过了。但我知道这样说可能会引起误会,以为“甚至在悖逆中仍然是圣洁的”这种说法在暗示我们,神不在乎我们生活的表现。或者用另一种方式说,我们即使不圣洁,仍然能得救。我必须纠正这种观点,因为我们得记住:“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翻到撒迦利亚书末了的部分。我用撒迦利亚做例子有三个理由。第一,撒迦利亚是“被掳期”之后的先知。也就是说,这卷经文是在犹太人结束巴比伦流亡生活返国之后才写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人认为神给犹太人一切的应许都已经在以下各种情形中应验了:或是在所罗门王的时代(当时他们势力强大,国富民安),或是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当时他们从分散的各地聚集起来),或是在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候(当时敬拜的各种方式和象征都在基督里得到了属灵上的应验)。但撒迦利亚生存的时代是在犹太人被掳之后,他向前瞻望,期待着以色列将来的祝福。

 

第二,撒迦利亚预见到这个国家蒙福的伟大之日,他在这本先知书的最后几章一再提到“那日”。它一共出现了十六次之多(亚12:346891113:12414:4689132021),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词。这似乎是指万物的结局之日,因为他提到外邦诸国的审判,以及以色列的被赦免,得恢复,和领受属灵的福气。

 

我提到撒迦利亚的第三个理由是,这位先知在全书末了所用的词正是我们所讨论的:圣洁。事实上,我用来作为本讲主题的“归耶和华为圣”,即是出自他的用语。

 

他这样写道:“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亚14:20-21)。

 

撒迦利亚在说什么?圣铃铛?圣锅?答案是,撒迦利亚所展望的正是保罗在罗马书第11章里所期待的那日,届时犹太这个国家将被带到神面前,他们的罪得了赦免和洁净。那日不再有混杂的情形——少数余民得救,大部分人失丧;也不会有人得救了而仍然留在罪中。百姓将得到完全的洁净,以致和他们有关的一切也得了洁净,甚至包括马的铃铛和他们烹调用的锅子。他们将被分别出来归给神,到一个地步,他们所拥有和接触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成了献给神的祭物。

 

还有一点饶富趣味。在我们引用的那段经文前面,撒迦利亚描述得复兴的人回到耶路撒冷敬拜神,守住棚节(或收藏节)。这就是他们献“初熟果子”的时候。但撒迦利亚此处提这节期的原因是,住棚节是最后一个收割节,这一天他们将整年的庄稼收集起来。其象征的意义再清楚不过了。那一日到来时,以色列将聚集在神面前,以色列国将“归耶和华为圣”(亚14:20),那时“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11:26)。

 

我们共同的目标:成圣

 

我在本讲一开头说过,我打算把这个主题同时运用在以色列人和我们自己身上。现在我就用此做结束。我要说的是,这也是我们基督徒命定要得到的。我们也要“归耶和华为圣”。如果这是我们将来的情形——因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神”——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圣洁。

 

你是否想到你命定要圣洁?你若是基督徒,就被分别出来归属神,你的全人都属于他。但如今你尚未成为圣洁,你还会犯罪,你活得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一点。圣洁是你最终的目标。所以圣经这方面的教训多不胜数。神透过摩西告诉百姓:“你们要成为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11:44-45;参 19:220:7)。彼得也提到同样的主题:“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1:15-16)。这不仅是一个命令,也是我们最终的结局。我们若属于耶稣基督,神对我们有一个不变的旨意,就是使我们有一天也像他那样圣洁。

 

今天我们往往从关系方面来思想救恩,这就是为什么如我一开头所说的,我们想到神的属性,总是首先想到爱,然后是怜悯、恩慈、善良等。当然,这些都没有错。神是爱,我们能够爱神,爱别人,是因为神先爱我们,他向我们示范了爱的真谛。

 

但这不是圣经所说我们最后的情景,其强调的不是爱的关系。我们在天堂并非整天花时间在爱神和爱人上,虽然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圣经强调圣洁,原因是若缺少了圣洁,我们就不能正确地去爱,事实上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今天我们与神的关系不尽理想,是因为我们不圣洁。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常出问题,也是因为我们不圣洁。我们需要圣洁。

 

但感谢神,有一天我们将成为圣洁。“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3:2)。

 

我们何不现在就开始追求圣洁呢?那是约翰的结论。他告诉我们有一天我们将像耶稣一样,然后他又立刻说:“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3节)。你呢?你若定睛在那伟大的目标上,你也能有这指望。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