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0:16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几千年前有一个人,他被选中去跟随一个伟大的领袖。那位领袖拥有杰出的宗教和道德品质。那人跟他的领袖同住,在领袖身边学习了三年。他属于一个特殊的小团体,只有少数人得享此殊荣。后来他开始对老师的教训感到迷惑,最后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叛老师,将老师交在仇敌手中。不久之后他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困惑。困惑带来沮丧,沮丧带来绝望。到了最后,他以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个人的名字叫犹大。他的老师就是耶稣基督。

 

我们都有过“失败”

 

我们教会的图书馆中,有关传福音的书就有好几十本,但我发现其中甚少谈到人的失败。这些书充满了成功的故事,说到人们如何因传道人的见证而相信主。当然,这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书企图从正面来介绍传福音的果效,其做法也是正确的。美国本身是一个看重成功的社会,少有人愿意谈论自己的失败,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败,甚至耶稣的事工也有失败的时候(至少从人的眼光看是如此,虽然神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论点是,我们需要对“失败”有所认识。

 

保罗即是一例。神使他在宣教事工上成绩斐然,他所建立的教会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小亚细亚和希腊一带。但保罗是个诚实人,他无法隐瞒自己的失败。其中一处就是我们正讨论的罗马书10:16

 

我前面提过,使徒曾用救恩的五个环节,描述福音如何临到个人,使其能求告主名,并因而得救。这五个步骤是:(1)差遣传道者,(2)由传道的人传讲信息,(3)人因传道者而听见基督的话语,(4)听见的人心里相信这信息,(5)听见的人求告耶稣基督而得拯救。这过程在保罗的宣教之旅中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但保罗体会到,即使做到了这个环节中人为的部分——差派和传讲——还是会有一些人不相信福音,不肯求告耶稣的名。

 

这节经文岂不含着一些可悲的现实吗?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罗10:16)。

 

保罗似乎这样说:“我已经竭尽全力,在许多地方传讲福音。我的努力也大蒙神祝福。但我要你们知道——恐怕我是第一个如此承认的人——并非我所有的工作都是成功的,并非我传福音的每一个对象都相信了耶稣,成为基督徒。”

 

从上下文看,保罗此处似乎是指他在犹太人中间的工作。确实,罗马书第9章至11章主要是论及不信的犹太人。所以新国际译本给这一节加上了“以色列人”几字。但它们并未出现在希腊原文中。保罗实际上是说:“并非所有人都听从福音。”“所有人”包括了世界上每一个人。因此保罗知道,不论我们是谁,去什么地方,向谁传福音,我们的见证都可能遭遇到失败。

 

让我换一种方式说。如果保罗像新国际译本主张的那样,主要是在对犹太人说话,那么“并非所有人”这几个字就如约翰·慕理说的,未免“太过于轻描淡写了”。或许换成“几乎没有人”比较妥当。此外,那些拒绝保罗信息的人,所拒绝的不仅仅是他的信息而已。他们也拒绝保罗,逼迫他,使他不得不四处逃亡,甚至常常被鞭打,被下到监里。

 

我们读到使徒行传对保罗宣教之旅的记载,以及他自己描述所遭遇的艰难,特别是哥林多书信中的描写,我们会以为保罗一定牢骚满腹。但事实正好相反。那些不信的犹太人并未使他心生苦毒,他们带给他的巨大痛苦使他在罗马书这一大段的开头喊道:“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他们是以色列人”(罗9:1-4)。

 

对认识耶稣基督的人而言,不信是一件很令人心痛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为本讲定的题目是“不信的可悲景况”。不信是很可悲的,但这也是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要在做见证时不因此失望或受其影响,就必须先对人的不信有所认识。

 

一个意义深远的预言

 

或许有人会想:“你刚才说‘不因此失望’?这怎么可能呢?我认为最容易叫人灰心失望的事,就是事先知道可能会失败。”这样说似乎有理,但事情并不一定如此。我们将在本讲中探讨真正的情形。

 

我要提到的第一件事是,从人的眼光看,神的每一个仆人都必然经历过失败。保罗用以赛亚书53:1提醒我们,也提醒他自己这一点。那一节经文和论到神受苦仆人的第53章一样著称。“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虽然它是以询问的形式出现,但以赛亚似乎是在说,百姓拒绝相信他。他传讲信息,但他的信息遭到拒绝,正如耶利米和其他伟大先知的话遭人拒绝一样。

 

保罗选择用以赛亚的话来见证人的不信,还有其他目的。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们若单单从旧约寻找证据,证明历代以来福音使者总是遭人拒绝,就可以找到不少比这一节更佳的经文。例如以利亚,记得他逃避耶洗别的追杀,在旷野发出的抱怨吗?“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毁坏了你的坛,用刀杀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王上19:14)。还有耶利米书的许多章节,那位流泪的先知抱怨百姓对他传达的信息充耳不闻。我们若要找旧约经文,来证明那些遭人拒绝的传道人还不在少数,我们可以找到不少比保罗所引这一节更强而有力的经文。

 

当然,保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引用以赛亚书这一节,而未引用其他经文,有三个原因。

 

1. 这一节与他前面刚谈过传福音的脚踪何等佳美的话很接近。那一节是引自以赛亚书52:7,内容非常积极,使人深受鼓舞。我们前一讲已经讨论过了。但保罗也注意到,那位说出一番鼓励的话,形容将福音带到锡安的使者如何受到欢迎的同一位先知,又在八节之后承认,有关弥赛亚事工的好消息其实并未被人接受和相信。换句话说,这是一节唤醒人正视现实的警语。

 

2. 这一节引出了旧约有关弥赛亚受苦最重要的一个篇章。意思是,在人的不信和福音信息的内容之间,有一个相关的环节。这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方面它告诉我们,百姓不相信这信息。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信息的内容正是他们不相信的原因。他们并不喜欢听这种信息。

 

今天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我们传讲一个能够取悦大众,或他们觉得有需要的信息,一定会得到热烈反应。如果我们告诉人,耶稣会使他们快乐,而不是使他们圣洁,他们必然趋之若鹜。如果我们说,耶稣的死可以治疗他们的自卑感,而不是赦免他们的罪,他们必然愿意慷慨捐献。今日许多教会增长运动就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它确实能奏效,而且成果斐然!它建造了富丽堂皇的教堂,并促使从事这种“美言福音”的人致富,因为罪人就是喜欢听这一套。

 

但这并不是福音。真正的福音是说到一位钉十字架的救主,他为我们的罪而死。这种福音对未得救的天然人而言,是一种冒犯,因此除非神用恩典先在他里面动工,使他愿意离开罪而转向真理,否则他必然会拒绝福音。

 

3. 这预言了基督使者传讲福音时必有的经历。我仔细思考这一节,发现这可能是保罗此处引用它最主要的原因。换句话说,保罗认为这段话预言了他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以赛亚说并非所有人都肯听从基督受苦的信息,这正是保罗遇见的情形。相信这番话对保罗必然是很大的鼓励,因为他稍早已经在罗马书第9章引用以赛亚书,来强调同一点:“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27节,引自赛10:22)。现在他又回到同一个主题上。

 

我们都不希望,也不喜欢听众以“不信”来回应我们的教训,但神说这确实是稀松平常的事;了解这一点,多少能对我们有所助益。

 

四种田地

 

这也是主耶稣的教训。马太福音的第一个比喻就道出了这个主题。那里说到有一个农夫出去撒种: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13:4-8

 

门徒起先并不明白这个比喻,所以耶稣就解释给他们听。种子被鸟吃掉,代表有些人不明白所听到的信息,撒但来就把他们仅有的都夺去了。枯干的种子代表有些人似乎接受了福音,却很快因艰难或逼迫而转身离开真道。荆棘代表世上的忧虑和财富,有人用此来换取他们永远的灵魂。只有四分之一的种子落在好土里,往下扎根,并且生长,结出农作物来。

 

这正是耶稣的经历。他遭到无数人拒绝。在他侍奉的早期,他大多数所谓的门徒都离开他而去,到了最后,甚至那十二个门徒也背弃了他。

 

这也是初代福音使者的经历,所以耶稣才说出这个比喻,好叫他们(和我们)对此有所准备。

 

让我说得更实际一点。如果你认真地传福音,那么以赛亚、耶稣、早期门徒、保罗所经历的,你也会经历到。你也将面对这个可悲的事实——有人就是不信。

 

想想看你所遇到不信的人是属于那一类?

 

1. 顽梗的人。我是指那些因罪而心里刚硬的人,他们沉溺于恶事,被魔鬼紧紧地辖制着。当然,神能打破这捆绑。但情形往往是:罪的势力庞大无比,而魔鬼总是伺机在一个人尚未完全明白信息,或尚未让信息在他里面动工之前,就把信息夺去了。

 

几年前我听见两个基督徒妇女之间的对话,其中一人问另一个说:“为什么今天美国的道德光景每下愈况呢?”

 

她的朋友回答说:“那是因为人们喜爱犯罪。”

 

或许还可以找出其他的答案,但对我而言,这实在是最贴切而充分的解释。人们喜爱犯罪。他们因此而日益刚硬。美国文化的问题不是出在人们未听见福音。他们已经听过了。大多数人也明白福音。问题是他们喜爱犯罪过于喜爱神。他们不要福音,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接受福音就必须离弃所心爱的罪中之乐。

 

或许你也是其中之一,甘愿活在罪中。我为你感到难过,你的前途实在堪忧。哈里·艾恩赛德的作品中提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子,自幼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长,常常被强迫到基督跟前。但她选择走世界的道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一个浪荡子私奔,并且一再拒绝别人的忠告。后来她患了一种严重的疾病,医生试尽当时一切可能的疗法,都无济于事。她的性命已危在旦夕。

 

一天晚上,这个年轻女子从昏睡中醒来,眼睛充满了恐惧,呼吸急促地问她的母亲:“妈妈,以西结书7:8-9说什么?”

 

亲爱的,你为什么这样问呢?”她的母亲问道。

 

这位年轻女子回答说,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似乎有人要她去读以西结书7:8-9。她的母亲不熟悉这段经文,就拿来一本圣经,开始读给她听:“我快要将我的愤怒倾在你身上,向你成就我怒中所定的,按你的行为审判你,照你一切可憎的事刑罚你。我眼必不顾惜你,也不可怜你,必按你所行的报应你,照你中间可憎的事刑罚你。你就知道击打你的是我耶和华。”

 

那个可怜的女孩带着惊恐的表情,缩到她的枕头上。几个小时之后她就去世了。

 

我相信有人会对这个故事嗤之以鼻,特别是那些内心刚硬的人。我承认这是第二手的资料,我并不认识这家人。但我必须提醒你,即使这个故事不是真的(虽然我毫不怀疑其真实性),但我刚才读的那段话确实是在圣经里,是神自己的话语,神必定会审判罪。罪使人心刚硬,拒绝恩典只会使审判更严厉。

 

2. 肤浅的人。第二类不信福音的人是肤浅之辈,比喻中那坚硬的田地就是象征这一类人。今天这种人比比皆是。我们被肤浅的人所包围,我们自己也常常流于肤浅——我们的喜好、盼望、所作所为都缺乏深度。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 S. Eliot在《中空人》(The Hollow Men)中所说的真是一针见血:

 

我们是填塞人,

 

我们是中空人,

 

彼此靠在一起,

 

脑里只有稻草。

 

呜呼哀哉!

 

确实可悲!这几行文字是1925年写的,远在电视发明之前!我不知道艾略特若活在今日,他会说什么。今天电视已如风卷残云,横扫我们的文化,每一个人都难逃其张开的肤浅之网。艾特略的时代介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的人拒绝去思想。可是今天的人却根本不知道如何思想。他们所听到的信息若不哗众取宠、有声有色、具娱乐性,就立刻掉头而去。他们甚至不去思想有关灵魂的事。

 

3. 被财富缠绊的人。马可福音10:17-22记载了耶稣的另一次“失败”。有一个年轻人来见耶稣,他属灵上很虔诚,有追求,显然道德标准也很高。此外他问的问题也很正确:“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我们大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立刻向他传福音。但耶稣对带领人做门徒的兴趣,远远超过增加他的跟随者之数目。耶稣首先要那人明白神是谁,以及神对他的要求是什么。耶稣提到律法,并与那个青年一块复习,但那年轻人自认为已守住了所有的诫命。于是耶稣来到真正的核心,指出什么是缠挤福音新生命的主要原因。“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22节)。

 

耶稣也感到悲伤,因为他爱那个人。耶稣告诉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23节)。

 

我认识很多受财富拦阻而无法做门徒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拥有庞大财富。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财富。他们的心思定在高薪、公司福利上,一直盘算他们能用这些利益做什么,买什么。他们却因此而灭亡。就像以扫那样,为了一碗汤而出卖自己的灵魂。耶稣的教训多么不同啊!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426)。

 

或许不多,但也有一些

 

我无法在这里歇手,因为我们尚未完全探讨保罗的论述,也未回答以赛亚提出的问题。

 

保罗写道:“人没有都听从福音。”不,有些人听从了,将来也有一些人会听从。在下一章里,保罗进一步解释以色列人不信的原因,他认为至少他个人相信福音,而神总是会保留一些不肯向巴力屈膝的余民。

 

以赛亚问道:“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确实,相信的人不多。但“不多”并不表示“一个也没有”。虽然有时候传道的果效甚微,但神总是会祝福这事工,拯救一些人。当然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功劳,而是出于神在福音里的大能。我们将在下一讲做进一步的讨论。

 

让我们坚持传福音的使命。你不必为其结果负责。负责任的是神。但你有责任服从基督的命令,把信息带给别人。如果你不能把福音解释得全备,不妨将他们带到有这种能力的人面前,带到能正确教导圣经、毫不妥协地解释基督教神学的人那里。另外,你需要为他们代祷。圣经说:“义人所发的祷告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如果你是不信的人之一,你或许由于刚硬、肤浅,或内心被世界缠累而不信。但你要知道,不管你多么刚硬、肤浅、被缠累,你不必一直待在这种不信的光景中。离开你的罪,现今就求告耶稣基督。

 

有人说过:“在时间的巨钟上,只有一个词:‘现在’。”这句话已被人淡忘,但却是事实。“现在”正是你脱离不信阶段、进入相信耶稣基督做你救主的喜乐阶段最好的时机。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