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8:30

 

……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形容人的话:“见树不见林。”你可能也认识这种人,或许你还认识这一类的圣经教师。但愿我们研读罗马书第8章时能免去这种错误。在仔细探讨第28节至30节所含的五个重要词汇之后,我打算向后退一点,来观察这五个词共同形成的一个伟大教义。

 

要认出这个教义并非难事,因为我们从一开始探讨罗马书第8章,就一再以不同的方式提到它。那就是圣徒的坚守(或坚忍);或者如某些人说的:“一旦得救,永远得救。”对于真正因信耶稣基督而得救的人,此话是确实的。他们早在永世就被神预知、预定,并在今生蒙召、重生、被称为义,他们正迈向最终得荣耀之日;我们甚至可以用过去式的时态来表达这最终的荣耀。所以这一类人是永远不会失落的。我们所讨论过的每一个词,都指向这个教义。现在我们不妨退后一步,来观看整个森林。

 

圣经的教义

 

我们不打算像有些人那样,过度简化这个教义,以致于扭曲了它的原貌。我们要按圣经的教导——例如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的教导——来了解这教义。所以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先澄清对于“信徒坚守”这教义的一些误解。

 

第一,坚守并不表示基督徒可以豁免属灵的危险。相反的,就因为他们是基督徒,反而面对较大的危险。因为他们成为基督徒之后,世界和魔鬼就会倾尽全力来反对他们,企图毁灭他们。我们只要略略浏览一下罗马书,就能看到这个事实。保罗在第8章接下去的一段,列出了信徒面对的一些敌对势力。他谈到艰难、困苦、逼迫、饥荒、赤身露体、危险、刀剑,最后他说:“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36节,引自诗篇44:22)。

 

由于我们确实面临着许多属灵的危险,这个有关坚守的教义对我们尤其攸关重大。

 

第二,这个教义并不是说,基督徒不会堕入罪中。不幸得很,基督徒确实会犯罪。挪亚曾经酗酒。亚伯拉罕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扯谎说撒拉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的妹子。大卫和拔示巴犯奸淫,并且谋害了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彼得否认了主。神的保守并不是说基督徒不会跌倒,只是表明基督徒不会永远失落。

 

耶稣曾经预言彼得会否认他。然而耶稣立刻补充说:“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

 

第三,坚守并不表示那些单单承认基督却未重生的人也可以有保障。这个真理解释了圣经多次提出的警告,要我们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彼后1:10)。在这方面,耶稣的教训最直接。例如他说:“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10:22)。我们能够站立得稳,实在是因为神保守了我们。但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事实上,信徒最终得蒙保守,就是他们被神拣选、真正重生的最高证据。

 

坚守的教义不应该导致错误的把握和假设,例如有些自称得救的人仍然活在罪中,故意悖逆神,却认为神必定会保守他们到底。

 

坚守的教义不能使我们懒惰。

 

坚守的教义不能使我们傲慢。

 

不,真正坚守的教义乃是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所宣告的:神所预知和预定的人,最后将变得像他儿子一样。他们会不断面临困苦和试探。他们也会跌倒。但最终他们将与耶稣在一起,有他的模样,因为这是神以他至高的主权和无与伦比的爱,为他们所预定的结局。

 

难懂的经文

 

然而我们若不解决几处看来似乎与这个教义矛盾的经文,就无法提出这个教义;即使只把它放在罗马书第8章的上下文中来解释,都有其困难。这些看似矛盾的经文困扰不少基督徒,每一次当他们听到信徒必蒙保守的说法时,这几处经文就很自然地浮上心头。或许你也正受其困扰。

 

例如希伯来书6:4-6,那里说,“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难道此处暗示得救的人也有可能失落?

 

或者是彼得后书2:1-2,“从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来,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将有许多人随从他们邪淫的行为,便叫真道因他们的缘故被毁谤。”那里岂不是说,已经被基督拯救后来却否认他的人,终必沉沦毁灭?

 

另外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27所说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信徒难道会被“取消资格”吗?

 

或者是耶稣在马太福音第13章所提到有关撒种的比喻?有的种子生长迅速,后来却被太阳晒枯,或被荆棘挤住,最后都雕谢了。

 

或者是马太福音第25章那五个愚昧的童女?她们一直等待着新郎来临,却因新郎抵达的那一刻她们正好出去买油,以致于被摒弃在门外,不得参加婚筵。

 

除了这些,我相信可能还有其他困扰你的“难懂”经文。

 

当然,把这些经文弄清楚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可仅仅用“一旦得救,永远得救”一类的话就搪塞过去,不然我们确实会错过这些教义所涵盖的警告。另一方面,对这些经文做过仔细研究之后显示,虽然这些经文可以说给坚守的教义筑起了适当的藩篱,免得我们对这教义过分武断,或掉以轻心,但它们本身与这个教义并没有冲突。

 

三个类别

 

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难处呢?钟马田的《罗马书解经讲道集》有两册特别研讨罗马书第8章,他花了一百多页的篇幅对此做了透彻的辩证。我不打算在这里花太多时间讨论。读者中若有人想详细研究这题目,可以参考钟马田的作品。他在书中把我前面引用的那些经文归纳成几个类别,然后一一加以讨论。我觉得他的做法很有帮助。我依照他的程序概要地叙述如后。

 

第一类:有些经文似乎暗示我们会从恩典中坠落。

 

这包含了最难懂,也最常被人引用的经文。因此我们需要花多一点篇幅来讨论。

 

第一处经文是加拉太书5:4,那里实际出现了“从恩典中坠落”这句话。它的上下文显示,保罗是讲当时在加拉太教会中出现假教训的问题。有一群律法主义的犹太人坚持说,加拉太教会里若有信徒自认真正得救,就应该遵守割礼和其他犹太人的仪文。此处与恩典相对立的是律法,保罗强调:如果信徒容许自己被这种教训捆绑,他们就被引导离开了恩典,堕入律法主义的圈套。这并不是说他们丧失了救恩,虽然律法主义者的教义确实是错误的,人无法靠其得救。保罗的论点是,加拉太的基督徒应该在基督所赐的自由里“站立得稳”,不要“被奴仆的轭挟制”(加5:1)。

 

耶稣所说四种土壤的比喻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它是否教导说一个人真正重生以后仍然可能因世界的逼迫或物质的缠扰而失落沦丧?我们对于幼苗的印象似乎可以印证这一点,因为故事里的幼苗显然是有生命的。但我们若观察耶稣自己的解释,就知道一个单单“听见”神话语的人,和一个“听道明白了”(太13:1923)的人是有差异的。那个仅仅听见的人可能“欢喜领受”他实际上并不明白的道,他似乎是得救了,但他“心里没有根”,结果证明只是“暂时的”。至于明白这道的人就有生命的根在他里面,这一点可以从他坚持下去,并且结出果子的事实得知。

 

既然这个比喻与传福音有关,因此耶稣的意思是,并非所有传讲出去的道都会蒙神祝福,使所有听见的人得救。事实上只有某一些人能得救。

 

另一处可以归纳在这一类别里的经文是五个聪明童女和五个愚昧童女的故事。这个比喻颇困扰一些人,因为它似乎教导说,今天在教会里的一些人虽然受邀参加婚筵,也称耶稣为他们的主和救主,似乎也在等候主的再来,但他们到了最后却失落了。这确实叫人不安。但我们若把这个比喻和同一章出现的其他比喻——例如按才干分配银子的比喻,和山羊与绵羊的比喻——相比,显然耶稣是说,在教会里有许多尚未真正重生的人,他们混在信徒当中难以分辨,要一直到最后才能显明出来。当审判的日子,耶稣再来的时候,那些尚未得救却自称已经得救的人将要被分别出来。

 

最难懂的一段是彼得后书2:1-2,那里提到有人“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听起来似乎彼得描述的是那些已经被耶稣赎回,并且相信他的人,后来又否认他,堕落在救恩之外了。

 

同一章接下去的部分提出了警示,让我们看出这是一种误解。彼得实际上是指那些听过耶稣基督,并且因为秉持较高的基督徒生活标准而多少逃过了世界玷污的人,但他们后来背弃所领受的教训,又回到世俗的败坏里。彼得甚至严厉地将他们比喻作“转过来吃”自己所吐的狗,以及“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辊”的猪(22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内里的光景并未改变。他们可能外表洁净了,就像法利赛人一样,但他们里面仍然充满败坏。这些人否认那买赎他们的主。

 

但彼得为什么说耶稣“买”了他们呢?我说过,这是一段难懂的经文,许多解经家都同意。答案似乎是,彼得此处想到的是外在的买赎或拯救。由于他一开始就提到以色列民当中的假先知,他似乎是说,就像有些以色列民被救出埃及,但并未真正跟随神,教会里面也有这一类的人。他们似乎被基督买赎回来了,应该能彰显出得救的外在标志,但他们仍然是假先知、假教师。

 

这些经文无一处教导说我们会失去救恩。它们或者是指别的事,例如从恩典堕入律法主义,或者教导说那些只在外表承认信仰的人,不论他们看起来多么正统,多么圣洁,至终必失败跌倒。正如约翰一书所说的,“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2:19)。

 

第二类:有些经文似乎暗示我们的救恩是不确定的。

 

这一类的经文还不少,但它们彼此很类似,不必分开来讨论。例如腓立比书2:12,“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以及彼得后书1:10,“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还有希伯来书6:4-6,“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

 

我已经说过,最后这段经文困扰着许多人。让我先来探讨它。有一种说法是,即使这段话没有直接教导说基督徒可能堕落,失去救恩,但它具体地教导说,这一类的人不可能得救两次,“因为它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6节)。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这一点。即使那些不相信永恒保障的人也需要去寻找一个较佳的解释。

 

在这种情形下,希伯来书的整个辩证就是最好的答案,这卷书信是写给已经接触过基督教信仰,而且似乎多少能接受这信仰的犹太人,勉励他们完成他们的信心,不要再回到犹太教里。这卷书信的每一部分都是指向这个目标。因此这段“有问题”的经文实际上是在讲那些尝过基督教信仰的滋味,却离弃真道,没有实际成为真正基督徒的人。若是这样,他们就无法回来,因为从某方面看,他们是敌对基督教信仰的。

 

然而第9节冒出了真正的情况,希伯来书的作者写道:“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换句话说,作者认为他的读者是真信徒,在他看来,他们不会退后,他们将持守完整的信心教义,这也是他鼓励他们去做的。

 

另两处经文——腓立比书2:12和彼得后书1:10——相对之下就不是那么难解释了。它们不过在提醒我们稍早我所说的:神保守我们,这事实并不表示我们就不必坚守下去。我们确实需要坚守;就是因为神必保守我们,所以我们可以坚守下去。记得腓立比书2:12告诉我们,要“作成”我们得救的功夫,然后紧接着就是第13节:“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第三类:警告性质的经文。

 

最后一类难懂的经文包含了警告,就像罗马书11:20-21:“……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或者如希伯来书2:1-3勉励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结尾又说:“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或者如哥林多前书9:27,保罗在那里对他自己提出警告:“……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这几处经文出现在圣经中的理由是,我们需要从神来的警告,好使我们能够坚守下去。换言之,这是神保守我们的方式之一。我们从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对这些经文的不同反应,可以得到证明。我前面引用那些“警告性质”的经文是否使非信徒感到困扰?一点都不!他们或者认为那些经文愚不可及,不值一顾;或者态度轻率,自认为活得还不错,所以这些圣经的话并不适用于他们。只有信徒会被这些经文困扰,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与神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的景况还不错。

 

这几处经文促使我们迈向更高的委身和敬虔之境界,这是经文的目的,其本身就能激励我们。正如钟马田所说的:“如果我们在读这一类经文时,灵魂深受困扰,这本身就证明我们对神的话语和他的灵很敏锐,我们里面有属灵的生命。”

 

神的计划和神的荣耀

 

我在本讲一开头说过,我花了不少时间来讨论这些“有问题”的经文,是因为我知道很多基督徒在讨论坚守的教义时,这些经文总是会隐隐浮现心头。这样并没有错。我们需要仔细探讨这些经文。但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危险,就是给人一种印象:所有相关的经文都偏重于有问题的一面,很少经文教导有关永恒的确据。当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虽然在这一讲中,我也免不了花较大的篇幅讨论问题,而较少提到正面的经文。

 

其实这一类经文为数不少,我相信你们也知道一些。主耶稣自己说过两段: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7-28)。

 

“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约6:39)。

 

保罗也带着信心说:“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当然还有罗马书第8章的末了,第31节至39节说:“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为什么我们必须坚守?因为这是神对我们的计划,最终他必得荣耀。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