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8: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研读神的话语总是能使人谦卑下来。我从上一讲有关明白神的旨意,进到我们正研读的这一节经文时,也禁不住有这种谦卑的感觉。罗马书8:28这样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我觉得上一讲满难的。至少我在写的时候,一直挣扎该如何区分我们说“神的旨意”这短语时所用各种不同方式之间的差异,我企图指明,究竟哪些是我们能知道的,哪些是我们无法得知的。但我来到目前这一节才恍然大悟,发现我一直苦苦挣扎的难题忽然变得简单了。保罗稍早说过:“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现在他写道:“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我们不晓得!我们晓得!前者的“晓得”涉及神在我们生命中做工的细节;我们不明白这些事,我们感到困惑。后者的“晓得”涉及神的计划本身;保罗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点;我们知道神有一个计划。

 

保罗的教导颇简单。如果神“按他旨意”召我们,神必然有一个目的,我们也必然在他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我们晓得万事至终必为我们的好处互相效力,以成就这旨意。这是何等奇妙啊!由于这些真理,大多数基督徒都觉得,这节经文是整本圣经中最能安慰人的话语之一。

 

信心与环境

 

但这一节也带来一个明显的问题。“万事互相效力”,这怎么可能呢?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与邪恶,好人和坏人一样每天都在受苦,这句话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在我准备这篇讲章前两天,我所牧养的费城第十长老教会牧师同工团举行例会,牧师们彼此分享所碰到的问题。三天以前我们的一个会友被杀害了。她是一个可爱的韩国女孩,只有二十一岁,在教会中一直很活跃。她的名字是杨珠丽(Julee Yang)。她是诗班班员,经常在国民住宅义务给贫苦儿童补习功课,她也参加以服务都市年轻人为宗旨的团体。她在一家珠宝店工作,不巧碰到两个年轻帮派分子在店里偷钱,她从后头被枪射中。结果得力于店里隐藏的录影机之助,凶手很快被擒。根据记者报导,这是头一回警察借助录影带而将凶手绳之于法。丧礼就是在我们开会的同一天举行。

 

其他牧师也分享他们辅导的会友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位会友正遭遇一连串痛苦的打击,包括罹患癌症。她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另一个年轻人则被诊断出患了爱滋病。

 

在那前一天晚上,我曾和一位牧师交谈,他正在为一个因难产而死的婴孩筹备丧礼,我们谈到他能给那对伤心欲绝的父母什么安慰的话。同一天我去探访了一位牧师,他的教会给他极大的压力,可能会逼他辞职,虽然他已经在那个教会忠心地侍奉了二十年之久。这一切可悲的事难免使我们沮丧,因此那天我们花了许多时间为这些事祷告。后来我独自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到海边,去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并且为我的同工和这些问题祷告。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但是我们真正晓得吗?

 

当一切顺利时——我们的工作稳定,家庭美满,家人都健康,最近没有人去世——在这样的时刻,要我们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并非难事。

 

但其他的时刻又如何呢?

 

例如,我刚才所描述的时刻?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确知自己所宣告的是什么,我们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天下太平”

 

这节经文本身含有几个自设的条件,我们一开始时不可忽略。我称其为“界限”。

 

1. 这应许是单单给基督徒的。我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界定第一个界限:这个应许是给谁的?显然它不能运用在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保罗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这一节讲的是基督徒。接下去的经文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那里说到万事互相效力,叫那些他预定要效法他儿子模样的人得益处,也就是他所预定、呼召、称义、得荣耀的人。这里并未应许说万事互相效力叫“所有人”得益处。

 

你还记得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那首脍炙人口的双韵诗《神在天堂,天下太平》吗?那首诗是19世纪维多利亚思想的缩影,当时多少可以算是太平盛世,人类在生活每一个层面上的改进似乎日新月异。但今天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现今世界一片混乱,若还有人说出勃朗宁这样的话,他不是疯了,就是瞎了眼睛。

 

在勃朗宁之前几个世纪,德国哲学家格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tz)发展了一套思想,被称为“最佳世界”哲学。但那也不过是一种幻想。对大多数人而言,现今世界并不是在最佳状态。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正活在极悲惨的情况中。

 

根据这节经文,其中所含的安慰之词是单单对基督徒说的,而不是针对每一个人说的。

 

2. 有耶稣基督的模样。第二个界限可以用另一个问题表达,“益处”究竟指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若依照某些人的看法,“益处”是指财富的话,这节经文就有误,因为大多数基督徒并未得到世界丰富的财富。“益处”若是指“健康”,也会产生同样的难题。并不是所有基督徒都身强体壮。同样的,“益处”也不能指成功,或名望,或世界所谓的快乐,因为神要求许多基督徒忍受失败、辱骂、悲惨的个人遭遇,或严重的失望。

 

“益处”若不是指财富、健康,或成功、名望、快乐,那么它到底指什么呢?答案在下一节:“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

 

这就是“益处”所在:“效法他儿子的模样。”换句话说,就是成为耶稣基督的样子。这显然是好得无比的。我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一个人与造他的主一样,更崇高更美好的事了。雷•斯特德曼说得很正确,他称此为“生命本来应该有的样式”。此外,明白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用更深远的眼光来看待那些没有明显益处的东西,看到它们后头所隐含的崇高目的。我们可以看见神如何使用疾病、痛苦、逼迫、忧伤等苦难,来成就他恩慈的旨意。

 

3. 将坏事转为好事。这是本节中的第三个界限,它是从第三个问题来的:我们生活中被神用来产生益处的那些事物本身一定是好的吗?或者只有它们的效果是好的?后者才是正确的答案。换句话说,这节经文并未教导我们,疾病、痛苦、逼迫、忧伤,或这一类事本身是好的。相反的,这些都是恶的。仇恨不是爱。死亡不是生命。忧伤不是喜乐。这个世界充满了邪恶。但这一节教导我们,神使用这些事物,为他的子民产生有益的效果。神能从恶中带出好结果,这好结果就是我们转变成耶稣基督的模样。

 

4. 晓得,而不是感觉。本节经文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界限,是针对另一个问题所作的回答:神在这些环境中的作为与我们有何关系?保罗的答案是:“我们晓得。”他不是说,“我们感觉”万事互相效力。我们通常感觉不出神在行有益于我们的事。我们的感觉往往与事实相反。我们觉得自己被击打得溃不成军,更别提“看见”任何益处了。大半时候我们无法明白神正在成就的好事,看不见他如何从坏处中带出益处来。但这节经文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晓得。”

 

保罗并非多愁善感之辈。他曾经被逼迫,鞭打,被掷石头,遭遇船难。他不断受到外邦人和他自己同胞的攻击、毁谤。保罗没有极力鼓吹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或者他的宣教之旅多么刺激有趣。相反的,他报告说他“四面受敌……心里作难……遭逼迫……打倒了”(林后4:8-9)。但保罗默默忍受这一切迫害和困惑,因为他知道神正透过这一切事件,成就他那伟大而良善的旨意。

 

保罗如何知道呢?因为神告诉他,临到他的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心意。现在保罗又告诉了我们。他此处说,我们也可以晓得“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并且我们可以因这种体认而得到安慰。

 

没有界限的部分

 

我们花了本讲的前半部分来探讨运用这节经文的四个界限:(1)它只是给基督徒的;(2)“益处”的定义是根据神的观念,而不是我们的;神所谓的益处就是指我们有耶稣基督的模样;(3)神用来成就“益处”的事其本身不一定都是好的;(4)我们或许无法感觉或看见“益处”,但我们可以“晓得”。有了这些界限,我们现在可以来享受这一节里没有界限的部分。

 

那就是“万事”。这告诉我们,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将要发生的事,都在神的管理和定规之下,最终必带来益处。即使最坏的事也可以被用来使我们变成耶稣基督的样式。

 

此外,我们开始仔细揣摩这些事件的时候,就会看见它们不仅对我们有益处,而且对其他人也有益。

 

让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约瑟。他的一生显示了神如何控制着环境。在那段冗长的岁月中,神的旨意似乎向约瑟隐藏了;无人能看出临到他的那一切事有何益处可言。约瑟年轻时曾经是父亲跟前的宠儿,前途一片光明。他的弟兄们因为他的义行和他们自己的恶,而对他心怀仇恨。于是他们设计陷害他。他们把他扔到一个枯井里,打算留他在那里等死。后来一群米甸商贾经过,他们就把握机会将约瑟卖给那些商人为奴。后来他又被转卖给一个名叫波提乏的埃及护卫长,在那人家中作奴隶。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遭遇多么可怕啊!当时约瑟只有十七岁,却一下子变成了埃及人的奴仆,他甚至连当地的语言都不会说。但还不只如此。起初他颇受主人重用,但波提乏的妻子在引诱约瑟却遭拒绝之后,反咬约瑟一口,控告他企图调戏女主人。可怜的约瑟因此琅铛下狱。接下去的两年,他被撇弃在狱中,看来似乎完全被人遗忘了。

 

这一切磨难却是神计划将他提升至埃及宰相高位的唯一途径。

 

有一天法老做了一个梦,没有人能替他解说。那时法老的酒政忽然想起两年前他在狱中时,约瑟曾替他解过梦。酒政将原委告诉法老,于是约瑟从狱里被提出来,带到宫中,轻而易举地给法老解了梦。法老大感惊讶,就提升约瑟管理埃及全地,并负责储存粮食。结果在大饥荒来临时,约瑟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约瑟一生的遭遇——得宠于父亲,做梦,遭兄弟嫉恨,被卖给米甸商人,然后又被卖入波提乏家,受主人之妻诬告,下狱两年,法老的梦——这一切逆境看来如此艰难,甚至有的很邪恶,但却被神用来为约瑟和其他人成就了极大的益处。

 

多年以后,约瑟向已经与他团圆的弟兄做见证说:“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神呢?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创50:19-20)。

 

第二,约伯的例子。从世界的眼光看,约伯的故事是圣经中最悲惨的一个。约伯是一个成熟而正直的人,他敬畏神、远离恶事。他有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的财产包括七千羊、三千骆驼、五百对牛、五百母驴。他并有许多奴婢。有一天,这一切忽然被挪走了。强盗掳去了牲畜,雷电击毙了羊群,迦勒底人抢走骆驼,杀了仆人。最后房屋倒塌,他所有的儿女都当场丧命。

 

这一切的幕后主使乃是撒但。他在一边袖手旁观,以为这下子约伯一定会咒诅神。然而约伯外却“伏在地上下拜,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0-21)。

 

接下去的故事告诉我们,约伯的健康也受到侵害,他全身从头到脚长满了毒疮。他的朋友想安慰他,但他们狭隘的建议反而带给他更多痛苦。约伯不明白这一切发生的事。即使在故事尾声,神恢复他的财富,赐给他一个新家庭时,他似乎还不知道神在做什么。神是在锻炼约伯的性格,并且击碎撒但的诡辩,因为撒但说神的仆人只是因为家道丰富而侍奉神。约伯并未看见也未察觉这一幕。但万事互相效力,最后为这位先祖带来益处。

 

第三个例子是彼得。彼得因为骄傲而犯罪。他告诉耶稣说,即使别的门徒否认主,他也绝不会那样作。彼得可不是这种懦夫!但他最后还是跌倒在自己的软弱中,竟做出他向耶稣夸口绝对不会做的事。彼得否认主三次,最后一次甚至还发咒起誓地加以否认。

 

结果呢?耶稣把这些糟糕的事转变成好事。他为彼得祷告,好叫彼得不致失了信心。他求父掌管一切,好叫彼得恢复以后,能够变得更刚强,并且坚固其他的弟兄。彼得确实这样做了,因为稍后他写信给别的基督徒说: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彼前4:12-19)。

 

万事

 

几年前我有一只手表,是父亲在我高中毕业时给我的。那只表很特别,它的背面是透明的,你可以清楚看见机械运作和齿轮转动。有的齿轮向前转,有的向后;有的转得快,有的转得慢。它有一个大的主发条,和几个小的细发条。另外还有几个杠杆上下跳动。

 

基督徒的生命就像钟表的零件。有时候,我们的生命迅速向前移动,我们觉得在学像耶稣基督的事上有长足进步。有时候,事情又缓和下来,我们似乎少有进展,甚至还退步了。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前后移动,其实却在原地踏步。这时,我们的情绪开始起伏跌宕,好像坐云霄飞车;或者我们感到失落,似乎失去了动力。生活充满各种恼人的事,使我们尽失幽默感。有时候严厉的打击接二连三临到,我们觉得再也撑不下去了。这样说并不为过,至少在我们停下来重新吸一口属灵的新鲜空气之前,我们确实是撑不下去了。

 

但神为我们调好了时钟——这是他对我们一生的计划,本节经文的重点即在此。这计划是“照着神的旨意”设定的。由于我们“晓得”这真理,而不是“感觉”或“看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能坚持下去。

 

我们生命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可能拦阻神的计划吗?

 

有很多事会拦阻人的计划。我们的计划常常被一些事物推翻,例如,我们的罪和失败、别人的反对或嫉妒、外面的环境,或我们自己的冷漠。但神的计划不会受到拦阻。他是掌管万有的神。他的旨意终必成就。因此你我即使感到困惑,或受压甚重,我们仍然可以凭着信心前进。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有什么能拦阻神的计划呢?

 

难道是肉体上的一根刺?是那刺痛我,或使我伤心的事物?保罗的肉体上也有一根刺,但神的恩典够他用,就在他的软弱中,神的名得了荣耀。

 

难道是疾病吗?约伯满身是毒疮,但神在约伯的疾病中得了荣耀,他甚至使约伯因而更成熟。

 

难道是死亡吗?死亡能伤害我吗?保罗说,“离开身体”就是“与主同住”(林后5:8)。所以我肉体的死亡只不过是在完成神对我的计划。至于我们身后留下来的家人,神对他们也有美好的旨意。没有人可以逃避死亡,因此我若今天下午突然离世,费城第十长老教会的下一堂聚会仍然照常举行。福音仍然继续传播下去。基督徒照样得坚固,不信的灵魂照样得救。这是因为“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