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8:18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每一个认真研究圣经的传道人,都会不时碰到一些题目,是他无法完全明白的。其实从某一方面说,圣经里的每一件事物都超越我们的理解范围。圣经涵括了神的思想,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视透这位无限之神的心思。然而有一些教训确实是我们能够明白的——因为神已经将它们启示出来了。但并非圣经中的每一个教训都如此。我们不时会面对一些思想,是我们无法完全明白的,至少在我们上天堂之前很难弄得一清二楚。

 

“荣耀”就是其中之一。我称其为“无与伦比的”,不是因为它无法和我们在今生所知道的任何东西(特别是人世的苦难)相比,而是因为它永远超过我们的理解。我们充其量也只能去想象它。

 

“荣耀”是用来描述神的尊荣华美之词中最贴切的一个,因此它也能用来表达天堂的美丽,和我们将要得的那炫目之荣耀。但是我们发现圣经对天堂的描写,大多数是从消极面着手。圣经告诉我们天堂所“没有”的。整本圣经对天堂描述得最详尽的地方是启示录第21章里的新耶路撒冷。但那里是用“大声音从宝座出来”描绘新耶路撒冷——“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3-4)。神住在我们当中,这是积极的,但此处的描述主要用这类词汇:不再有悲哀,不再有哭号,不再有疼痛。毫无疑问的,这些都是消极的词汇,因为除非我们明白今生的忧患将被挪除,否则我们无法完全明白那些积极的事物。

 

此外,要描述神为属他之人所做的预备,“荣耀”是最佳的词汇。这里的经文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荣耀是什么?

 

“荣耀”究竟是什么?我在不同的解经书里查到一些对“荣耀”下的定义,显然这个词虽然难以明白,却并未使学者在给它下定义时裹足不前。但这些定义似乎无一使我满意。我建议在给“荣耀”一词下定义时,与其采用圣经学者的意见,倒不如参考文学家,特别是诗人的思想。我觉得C. S. 路易斯的一篇文章颇值得一读。

 

1941年夏天,C. S. 路易斯受邀前往牛津大学的圣玛利亚教堂讲道,他准备了一篇讲章,题目是“荣耀之重”(The Weight of Glory)。也就是此处我要引用的文章。C. S. 路易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基督教护教者。他在讲章一开头,提到一件所有人类都渴望得到,却又很少表达出来的东西。他称这种渴望是“世上一切快乐都无法满足的”,那就是渴望得到神的赞同。他说圣经用来表达这种渴望的词乃是“荣耀”。

 

C. S. 路易斯最初认为,这种寻求神认可的观念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但他越深入研究就越体会到,它非但不是无足轻重的,而且正好相反,这种观念表达了万物中有一种自然而良好的秩序。小孩子渴望父母的认可,这种渴望很正当。受造物渴望得到造他们的主所给予的赞同。我们都是神所造的,我们也有这种渴求。问题是我们的行为与此背道而驰,反而破坏了得到赞同的可能性,除非神介入,透过耶稣基督拯救并改变我们。有一天我们将站在神面前受审判。那一日会有什么事发生在我们身上?C. S. 路易斯这样问他的听众。他自己回答说:“我们可能完全被撇弃在一旁,与神毫无关系——被排斥,驱逐,隔离,完全被置之不顾。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被迎进去,受到欢迎,接纳,承认。我们每一天都是在这两种可能性当中游走。”

 

但是“荣耀”的含义并不只如此。“荣耀”不仅意味着“价值、接纳、赞同”,它也指“明亮、灿烂、光彩”,甚至“美丽”。我们都渴望这些!事实上,我们不单单渴望看见美丽的事物,并且想亲自参与,置身在这种神圣、从天上来的华美当中,而不是被关在外面。我认为此处是诗人C. S. 路易斯作品中最精彩的一段:

 

我们要像太阳那样发光,我们将得着那明亮之星。我终于开始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当然,从某一方面说,神已经把明亮之星赐给我们了;如果你起得早,你就能在许多晴朗的清晨享受这礼物。但你可能会问,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得到什么?喔,我们所渴求的远远超过这些,那是一般审美的书籍未留意到的。但诗人和神话学家对其知之甚详。我们不仅是想要看见“美”,神也知道,虽然这种“美”本身就不胜枚举了。我们的渴望是言语难以描述的——渴望与所看见的美联合在一起,并且进入这美,将它接纳到我们里面,浸浴在其中,最后成为它的一部分……

 

所以诗人们常常描述一些假想的美。他们的语气似乎暗示西风真能吹进人的灵魂;而实际上却不能。他们说“从呢喃之音生出的美”能渗入人的脸孔,事实不能。如果我们认真看待圣经中的比喻,相信神有一天会赐给我们明亮之星,让我们穿上太阳的光辉,我们就能臆测古老的神话和现代的新诗,虽然与历史不符,却和预言一样接近事实。

 

如今我们正在世界外面,在错误的一边。我们注意到清晨的新鲜和纯洁,但它们无法使我们变得新鲜和纯洁。我们无法和所看见的荣美融为一体。但我们从新约的字里行间看到,这种情形不会长久。有一天,若是神许可,我们将要进入那荣美。当人类的灵魂因顺服而变得完全,就像无生命的东西在寂静中顺服一样,他们就要穿上荣耀,就是那更大的荣耀,那时即使大自然的美在他们面前也必相形见绌。

 

现在我们明白了“荣耀”的意义吗?不,我想还没有,至少还没有完全明白。但我们有了一个架构,可以用它来讲解圣经的教训,发现这段经文特殊的贡献。

 

以迦博

 

首先圣经让我们看见,我们对“荣耀”的渴望是因为我们曾经享受过它。这不是指我们个人。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并不存在。我的意思是我们曾以整个人类的立场享受荣耀——在亚当里。亚当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的(创1:26-27),意思是“人起初本来拥有一种荣耀”(引自钟马田的《罗马书解经讲道集》)。亚当有神的形象,他甚至可能如一位解经家说的,曾将神的荣美当作一件衣服穿上。

 

但现今人把自己和从前的光景相比,就难免自惭形秽了。因为人类已经堕落,正如圣经对“以迦博”这个名字的描述:“荣耀离开以色列了”(撒上4:21)。就人类而言,荣耀离开了他的身体、他的魂和他的灵。

 

在身体方面,人类曾经是一个美丽的族类。男子亚当和女子夏娃是受造物的荣耀。他们在每一方面都超越了其他受造之物。但他们犯罪的那一刻,身体就败坏了,疾病、苦难、最后肉体的死亡接踵而至。神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9)。本来神并未命定他们死亡,但他们还是死了。人的灵魂本来也是美丽的,其他受造物无以匹敌。人类的高贵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亚当和夏娃犯了罪,美丽的灵魂遭到污染。他们开始撒谎,欺骗,把自己的过错推到别人身上。但最攸关重大的是他们的灵败坏了。灵乃是亚当和夏娃用来与神交通的工具,他们曾经在园子中与神行走,谈话。一旦他们堕落了,就不再寻求神。他们反而躲避他。最后他们与神会面时,面对的却是神的审判。

 

我们曾经享有过荣耀,这就是我们渴求荣耀的原因。但荣耀已经消失无踪,随风而逝。然而我们翻开圣经,看见我们在基督里得救的结果不仅是从罪和罪的结果中被救出来,并且要得荣耀。神要恢复我们最初失落的一切荣耀。

 

比亚当失落得更多

 

这是保罗在罗马书这段经文中一开始所讨论的。我们把这段经文放在上下文中观察,会立刻注意到一件远比恢复亚当和夏娃的荣耀更重要的事。我们读罗马书第8章,会发现我们能够享受神,与神的性情有分,其程度远远超越亚当。

 

钟马田这样说:

 

亚当曾是一个完全人,但他的完全还欠缺荣耀。他在这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显然神最初为人定的结局,就是要人得荣耀。作为人,亚当是完全的;他是无瑕疵的,他里面没有罪。他原是在无罪的状况下。但他的无罪欠缺了荣耀。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最大应许,就是要让我们得荣耀。如果亚当一直遵守神的命令,他就会得到这荣耀。但是他本来必须靠顺服才能得到的奖赏,如今已经透过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白白赐给我们了。

 

用天平来衡量

 

这些把我们直接带到经文本身。因为保罗在罗马书8:18,把神子民将来要得的荣耀,与他们现今所受的苦做对比,指出他们的荣耀将远胜过所受的苦。这是很明显的,对不对?因为我们将享受的荣耀既然超过亚当享受的那微小荣耀,它必然也会超过我们现今忍受的试炼。

 

保罗用一个动词副词“不足介意”,带进了一个有趣的隐喻。这个短语的希腊文是axios,它是从动词ago来的,意思是“驱使、领导、引动”。这里是用比喻,指某一个有分量的东西,足以使秤摇摆起来。我们若记得“荣耀”一词本身有“重”或“有分量”的含义,保罗的意思就昭然若揭了。他是说将来我们要得的荣耀分量如此重,于是相对之下,我们现今的苦难就轻如鸿毛了,即使放在秤上也不会引起任何动静。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4:16-17提供了一个平行的例子。他提到自己为基督的缘故所受的诸多逼迫和艰辛之后,接着又说:“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这两处经文突显了我们现今的苦楚和将来的荣耀之间的几个对比。

 

1. 程度上的对比。首先是痛苦的程度和荣耀的程度之对比,也就是我们说过的“分量”之对比。受苦是很沉重的,会使人不胜负荷。它可能使我们痛到一个地步,禁不住大喊大叫,呼天抢地。但保罗说,我们受苦的程度比起将来的荣耀,就不值一提了。对此他个人有切身的经历。根据保罗哥林多前书4:9-13,哥林多后书4:8-126:4-1011:16-33所说的,我们知道保罗一生可是受了不少苦。但他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林后12:2),目睹了天上的荣耀。在他看来,今生的苦难若与将来的荣耀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2. 地点的对比。第二个对比的领域是我们受苦和得荣耀的地点。当然这样说有点奇怪,但我很难找到更好的说法。保罗在罗马书8:18说,神的荣耀要“显于我们”,照字面讲就是“在我们里面”显明。这与哥林多后书那段平行经文中所说的“外体虽然毁坏”,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虽然苦难可能痛彻肺腑,但它只能影响我们的外表、我们的身体,不会影响真正的“我们”。保罗说,蒙救赎的人“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那个“真正的我”,内里的我,将有分于未来的荣耀。换句话说,这正是C. S. 路易斯的意思。我们不仅观看那荣美,并且要分享那荣美。C. S. 路易斯说:“神有一天会赐给我们明亮之星,让我们穿上太阳的光辉……有一天,若是神许可,我们将要进入那荣美。”我们外面所受的苦难,若与将来的荣耀相比,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3. 时间长短的对比。最后一点是受苦与得荣耀在时间长度上的对比。保罗在这里将“现在的苦楚”和“将来要显明”的荣耀做对比;前者属于现今的世代,后者则指将来那不变的、永恒的荣耀。他在哥林多后书中称苦楚为“至暂”的,称荣耀为“永远”的。你我或许很少想到永恒的事。但我们若好好想一下,显然今生暂时的苦楚不论多么难以忍受,都无法与永恒的荣耀相比。

 

解除符咒

 

最后我要说,如果我们能领会保罗在这节经文中所说的,并且铭记在心,我们就会发现这能改变我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这种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它至少可以提供我们两件东西。

 

1. 异象。把焦点集中在荣耀的应许上,可以让我们从永恒的角度来看人生,这样就能看清今世生活的本相。在这方面,我们面对两个难题。第一,我们受到时间观念的限制。我们通常用“三、五年”来思想事情,即使再加长一点,充其量也不过扩及到我们出世前几年,和离世以后几年的事。我们缺乏长远的视野。第二,我们受到物质的限制。我们是透过感官观察事物,因此我们很难想象诸如“灵”或其他无法触摸的东西。我们需要脱离这些限制,从灵里的黑暗中苏醒过来。

 

C. S. 路易斯在“荣耀之重”一文中,回答那些反对他的人;他们认为他有关荣耀的言论不过是一种幻想,是他精心制造的一个符咒。他承认自己或许真有这个意图。但他提醒听众,神话故事里的符咒有两种。一种是对人施魔法,一种是解除魔法。“你我都需要最强烈的符咒,好使我们从世界的邪恶魔法中苏醒过来。这魔法已经罩住我们许多年了。”我有另一种说法:真理是与世界的虚假相对的。但我们两人的意思很相近。两者都是在强调,我们需要从黑暗中出来,进入神的光明中。

 

2. 忍受苦楚。“解除符咒”能给我们力量,去忍受苦楚、试探、逼迫和肉体的痛苦。如果没有荣耀,如果生命就到此生为止,我就无法忍受任何事,我也无法逃避任何事。我可能在逃避不了的苦难下崩溃。但我若知道前面有永恒的荣耀在等待着我,我就会依照神的心意,不计一切,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诗歌作者亨利·莱特(Henry F. Lyte)这样表达:

 

耶稣我今撇下所有,

 

背起十架跟随你;

 

甘受藐视、艰苦、耻辱,

 

心唯欢然作活祭。

 

前所追求、爱慕、盼望,

 

一切雄心全败亡。

 

但我景况何等宽广,

 

仍然有神与天堂。

 

任凭世界弃我嫌我,

 

主你也曾被弃嫌;

 

人面人心欺我骗我,

 

唯你永远不欺骗。

 

当你向我显出笑脸,

 

友虽生疏敌虽险;

 

我心平安,处之泰然,

 

因我得见你欢颜。

 

快由恩典进入荣耀,

 

信当藤牌,祷当翼;

 

眼前天国就要破晓,

 

神必亲自领到底。

 

地上职事就要停止,

 

人生程途就要完;

 

盼望就要变成事实,

 

信变眼见,祷变赞。

 

罗马书8:18还有一个字,需要加以探讨,那就是“想”。这个字在罗马书已经出现十五次之多,并非毫无缘由。它是指我们用来明白事物的过程。我强调这一点,因为前面我虽然提到“解除符咒”,但希望你别以为这里面有什么魔术存在。魔术只出现在神话中。但我们面对的是神真实的话语,我们必须仔细思想。

 

保罗写道,“我想……”意思是他经过一番思考,所得的结论是,“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他用这个字呼吁我们也当仔细思量。

 

你若是基督徒,我要问你:“使徒在这一节经文中所说的岂不千真万确吗?你在今生面对的一切苦难,不管多么痛苦难挨,若比起那将要得的荣耀,岂非不足介意?”钟马田曾经用下列这番话对他的会众提出挑战:“我们将得的荣耀是一个伟大的事实……把这个信念坚持下去!我们不属于现今这个世界,‘我们是天上的国民。’眼前的世代是暂时的,必有过去的一日。将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是永远的。它拥有实质,而且将存到永恒。”

 

如果你知道你是天国的国民,你就能忍耐到底,并且和诗歌作者一起说:“但我景况何等宽广。”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